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安徽高考书法培训,安徽省高考书法文化课需要多少分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我就是传说中的上海土著,至少四五代人在郊区生存发展到现在。经过多年观察,有一些心得体会。 我在郊区城区长大的,甚至一直到大学都没有出过郊区,只是换了一个区(大家应该猜到了是哪个区)。小时候以为世界就这么大了,郊区市区没什么差别,只是少了一些购物商场和饭店。过年过节的时候会去市区买年货吃大餐,其他日子在郊区自给自足(当然不是种田的意思)。很多市区人对郊区的印象还停留在种田养猪,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爷

安徽高考书法培训,安徽省高考书法文化课需要多少分

我就是传说中的上海土著,至少四五代人在郊区生存发展到现在。经过多年观察,有一些心得体会。

我在郊区城区长大的,甚至一直到大学都没有出过郊区,只是换了一个区(大家应该猜到了是哪个区)。小时候以为世界就这么大了,郊区市区没什么差别,只是少了一些购物商场和饭店。过年过节的时候会去市区买年货吃大餐,其他日子在郊区自给自足(当然不是种田的意思)。很多市区人对郊区的印象还停留在种田养猪,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务农了一辈子,年轻人就几乎没有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户籍是上海,但是我们似乎没有把自己当成上海人,因为我们把去市区叫做”上上海”。我们的方言也和上海话不一样,我们都能听懂上海话,市区人听不懂我们的方言。我还记得上初中高中的时候,特别是理科老师,说着说着就开始说方言,而同学们甚至没意识到他们开始说方言了。郊区就像一个封闭的小世界,外面的人不会来,里面的人也不想出去。每一代人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甚至没想过去市区闯一闯。初中毕业去市区玩连坐地铁都不会坐,而家乡的地铁是这几年才通的。

后来渐渐长大和市区的往来就变密集了,等我意识到区别的时候是找工作的时候,因为不想跟爹妈一样找个稳定的铁饭碗,就去市区面试了很多工作。交通的便利,各种公共设施比如医院学校 娱乐 等等,要知道从我家到市区坐地铁都要至少一个半小时,而市区之间的交通很少有超过一小时的。家乡只有一个二甲医院,身体真遇上什么大问题还得去市区的三甲医院,而且不同医院的专场项目不同。到了大学更是翘课哪怕来回要4.5个小时也要去市区逛逛街。身边很多小伙伴到了高中就去市区读书了,到了大学很少有同学会去北方的学校(特别好的大学除外)。这个时候有些埋怨父母当初为何不留在市区发展,也许我现在的生活可以便利许多。当然我依然热爱我长大的这片土地,至少让我有一个独特的视野来回答今天的问题。

最后还是要认真总结一下排外的事,作为郊区人我也受到过市区的偏见,作为上海户口没少享受过它带来的福利。作为90后(当然也不年轻了),我观察的是至少我的同龄人大部分和我一样,既充满包容性,又忍不住抱团,但我们的抱团是出于老乡见老乡的心情,毕竟现在的上海不论市区郊区,本地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大家都说普通话的情况下,交朋友只看人品,聊天只看话能不能投机。有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朋友来自哪里,即使已经认识很久了。

又要过年了,这个时候应该是上海人最想念外省人民的时候。整个城市瞬间空了,也失去了运转的动力。昨天坐飞机到上海,不用地图我也知道我到家了,因为只有这个城市凌晨依旧灯火通明,如星云密布,机上许多外国人都忍不住拍下这浩瀚的景象。这样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又哪来上海的今天呢?

我是80后,小时候也去过上海,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思维,也不会说看看高楼大厦,只是觉得跟着爸妈看哪里好玩就往哪里去。

毕业后去过好几次上海,特别是开车行走在上海市区的高架上才能发现什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对了,我来自南京,应该也算不错的地方了,可是只有去了上海,我才知道那个差距真的是太大了。南京也有好几个商圈,高楼大厦也不少,但是我在上海感觉到处都是购物商圈,极少能看到那种每个都市都有的“贫民窟”,太繁华了。

另外,横跨黄浦江上的那一座座大桥,每一座建的都很好,特别是卢浦大桥,能让我感觉到现代化建筑的精髓,这是南京几座跨江大桥所不能比拟的。

还有,上海人也都挺和善,很少说会有粗暴的人出现。素质体现在细节上,晚上开车,对面极少会出现远光灯的车辆,这一点我很佩服,在别的地方这不多见。

魔都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走势,希望他越来越好,向国际友人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素质!

没有去过上海的朋友也可以去玩一次,只有认识到了差距我们才会更努力的去奋斗!

我是2006年来上海的,来上海已经12年了。看到这个标题,我脑子里面努力回忆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的事情。

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地铁,那时候上海的地铁只有1,2, 3,4, 5号五条地铁线。

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每天上下班来回 4小时是常事,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公交是按路程收费的,而且空调车 2元起步。之前在老家公交1元随便你坐到哪里。

3,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大街小巷超多的便利店,盒饭卖得比老家饭馆的菜还贵。后来才发现,在上海,吃便利店是最低消费。

4,来上海以后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是平民消费。如果男女朋友约会带你去吃肯德基,那是看不起你。然而在大学时候,吃顿肯德基那就是奢侈。

5,来上海以后才第一次吃虾,蟹之类的海鲜。以前老家在内陆省份,很少有机会吃到虾蟹。

6,来到上海以后才知道逛街买衣服不起因为你需要,有时侯是为了排解工作压力,打发休息时间。

7,来上海以后,看到老的石库门的房子,看到没有卫生或者公用厨房洗手间的老房子,看到一家几口挤在10来个平方的房子里面才知道,上海底层的居住环境是多么的窘迫。

8,来上海以后才知道,男人做家务疼老婆很正常,原来上海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

9,来上海以后,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这里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小吃,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10,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钱的人太多了,有钱有闲,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才叫富豪,而且低调的有钱人很多,否则只能叫做暴发富。

11,来上海以后才知道,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女人比嫁个有钱的男人靠谱得多。

12,来上海以后才知道有钱人培养孩子比没钱人培养孩子更努力,更拼。

13,来上海以后才知道上海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的城市。

还有好多,好多……

我是2017来上海的,之前没有来过,有心酸,有震撼,有喜欢,简单说下几点吧

1.晚上11点多到的上海,在火车上定的住处,刚开始房东说是床位,我没有概念,700一个月,二房东(后期才懂这个概念)也是安徽人,来地铁站接我的,到了才发现太震撼,一个3室1厅住了30多个人,我以为有被子,什么都没有,不敢洗澡,觉得不习惯,差点哭了,一夜没睡,玩手机玩到天亮,去公司报道,当天加钱900一个月,换了个客厅不住人的地方,住了2个月。

2.中途外派到福建,2018年才回上海,住火车站边上,中海万锦城,1000一个月的青旅,还有老外合租,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3.现在换到惠南镇,1000一个月,独立卫生间厨房,只是去公司要1个小时,感觉已经很好了。

4.在上海也待了很久,说实话,没有去一些景区玩过,没有时间,上海的生活节奏真的很快,压力很大。

5.地铁,之前只在南京做过地铁,在上海,天天地铁,感觉真的很幸福,比开车方便多了,就是太挤

6.上海人,我现在的房东就是上海阿姨,人真的很好,对我们外地来的年轻人很好,给我们做饭,洗衣服,中秋节还给我们准备了月饼和大闸蟹,天天看到我都说真的不容易,太辛苦了,很感动。

7.上海是一个相较公平的城市,不会像小城市那么黑暗。

这个我就要说道说道了,但不是地域歧视,纯粹的说出来大部分人心中所见所闻。

我头一次去上海,我才知道的,原来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海人,另一种是外地人,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过的。

上海人(本地人)特别的排外,倒不是歧视外地人,只是一种本能上的排斥,其实这就跟北方人认定的南北方是一样的。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辽宁的,他认为的北方就是辽宁往北,而南方就是辽宁以南?我头一次听说的时候,真的,他仿佛就是一个傻子。

这些是跟人所生活的地方差异有关的,上面提到的对上海人的看法,也就是我去了上海才知道的!

我在上海生活十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最看不起外地人的,多数都是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外地人。

哪里都有各种人,素质不分地域。带着无脑偏见对待上海人本身也是一种歧视。

我江苏人,被祖籍同是江苏的“新上海人”歧视过,也被在上海的河北土豪轻视过,也被上海人慢待过。

但隔壁邻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跟我分享过零食,雪糕,小吃等等 美食 。帮我收过快递和外卖。

上海人收入高,福利好。比如出租车司机,这些人多数是隐形百万甚至千万富翁,但迎来送往,都很客气有礼。

你再看看那些在阿迪,新百伦,耐克专卖店的外地人服务员,他自己也是一个打工的,看人的眼神确充满傲慢。

还是那句话,哪里都有各种人,素质不分地域。

说来有点可笑,地铁这个东西在我去上海之前从来没有坐过,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乘坐地铁的,但是到了上海,我的出行又不得不乘坐地铁,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世界上怎么有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啊,又不用等红绿灯,而且速度又快,在里面还不用晒太阳,真的很神奇,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地铁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还有就是,我刚出火车站,在一会的时间里,就看到天空好多架飞机飞过,虽然在农村也看到过,但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大上海的 科技 真的是又刷新了我对世界的认知。

后来,我们去外滩游玩,当时到了那里的时候,已经接近凌晨一点了,但是来玩的人还是很多,我觉得这个特别不可思议。还有就是这一带的繁华,高楼大厦真的是看得我目不暇接,太多了,太高了,有生以来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还有就是上海 科技 馆了,从没觉得一个 科技 馆会如此好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后来去南京 科技 馆玩了一下,真的是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除此就是这边的消费了,我们在路边吃了一盘盖浇饭,20多块,还是最便宜的,这个也是我来上海之前没见过的。

拍几张大家看看,地铁第一次见哦

作为从高考大省浙江考到上海来的学生,到现在自己的孩子开始接受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可能是被全国人民误会的一个大点。

以前听说的是,上海考分低,400多分可以上复旦交大,随便一个高中班里90%的人都能上大学。上海的学生也不愿意离开上海,反正本地的大学多得很。

到现在才知道,上海有一半的学生,在中考时就被刷下了,得去读中专、职校。上海的教育竞争,是从怀孕就开始的:

首先得是学区房,不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非常大;

一两岁就开始早教,爬也得比别人爬得快一些;

三岁开始上外教英语,这几乎是标配,再鸡血一些的家长会逐步加上钢琴课、识字课、拼音课、书法课、围棋国际象棋课、乐高机器人课等等,另外一到两门 体育 运动的培训也是少不了的。上海的培训市场可谓是红的发黑。

从中班开始,准备考民办的家长就开始一路发奋图强了,之前有各大奥数杯赛和英语等级证书,现在停止了,但仍然阻挡不住家长奋进的步伐。以前从来不知道上小学还得准备孩子的简历,到了上海,你作为家长,没有一手做漂亮简历的能力,简直连心仪学校的敲门砖都递不进去。

初中,开始分化了,上海的很多学校,都是双语学校,这就意味着其实你在初二左右,就得定下是走国内路线或者国外路线了。两种培育方式都不同,老师也会各有侧重地安排你的学业。

如果确定的是国内路线,各种补习班请上起来,家教请起来,因为家长根本已经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了。我们附近的一所初中以数学见长,什么意思呢,就是几乎所有的数学都是奥数题,我在孩子预初的时候,就看不懂他们的数学卷子了。(这里补充一句,上海的小学是五年,初中四年,其中第一年称为预初年级。)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的邻居,补课费用每周是8000,包括2000的物理补习、2000的数学补习、1000的英语和3000的陪读。

中考,上海的中考现在也开始变革,好的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内推名额可以上好的高中。而好的高中也有很多自主招生内推的名额上大学。所以看起来是大学的竞争,其实70%的比例在初中已经奠定了基础。

经过中考的分水岭,到了高中,能考上区重点、市重点的孩子,基本上大学是稳妥了。但上什么大学,常春藤名校、北清复交,还是一般的本科,还是看你的学校本身了。好的高中,申请海外名校是有自己的渠道和优势的。比如上海著名的神仙学校,每年参加高考不过几个人,大部分人都在高考前就申请到海外名校走掉了。

上海教育的竞争大,还体现在一点:积淀。如果说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汇聚在上海,那么人家不仅是从父辈开始汇聚的,至少爷爷那一辈就开始了。所以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培养,都是家里6个大人齐上阵,谁擅长什么教什么。

所以,当你来到上海读书,发现,上海的本地生源怎么那么牛,不仅英语好(3岁开始学)、活动能力强(上海四大金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几乎都是 社会 活动家)、学习能力强(人家的独木桥竞争很早就开始了),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今年3月份,在上海这边找了实习工作,也是我第一次来上海,7月份毕业离开学校,工作又从试用转为正式,算起来在上海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这座从陌生慢慢变得熟悉的城市,心中也有了一些别样的感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上海真的很大:

我的大学是在长春就读的(我是吉林省人),直到快毕业的时候,长春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才建设完毕已经规划七八年的地铁,而且只开通了地铁一号线,全程坐完只需要3元钱。而刚刚来上海的时候,就被地铁线搞糊涂了,我第一次知道了中途可以换乘很多站,看到了上海错综复杂的地铁路线图,而这些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就是,上海很大!

2.房价不便宜,租房子也没好多少:

作为在上海苦苦奋斗的底层劳动人民,白天出入在宽敞明亮,地理位置优良的高级写字楼,晚上,乘坐拥挤的地铁,回到租住的不太宽敞而房价却‘嘎嘎贵’商住房,至少对于我目前的情况来说,每个月的血汗钱一大部分要开开心心,恋恋不舍的交给房东,所以上海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租房子很贵,这个也是一线城市的通病,和同在上海的朋友或周围的同事比比还好,大家不相上下,但是和二三线城市工作的同学朋友一比对,工资水平和租房支出并不是相对持平的。再说到房价,坐标魔都郊区,房价也到了3-4万每平米,这在长春基本是不存在的!

3.工作机会多:

别的行业不谈,单说互联网企业或传统软件行业,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深得行业巨头的青睐,上海在这方面还不算突出,国内互联网企业巨头落地上海的还不算最多。当时我第一份实习是在长春的一家初创软件公司,公司主要是做软件研发销售,记得当时找实习还是费了不少心思,因为二线城市像样点的互联网企业凤毛麟角,初创外包小作坊比比皆是,这里并没有鄙视的意思,只是后来来到上海,也多是觉得二线城市普通一点的公司还是没办法提供给自己太大的平台去锻炼,去成长,在上海工作的这段时间,也接触了很多客户公司,所以在打开自己眼界的时候,也在感慨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能够提供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是真的很多!

4.上海的景点并不像传说的那般:

上海的景点很多,而且大部分都不需要花钱,只不过作为上班族,能抽出周末去逛景点,就必须忍受人挤人的尴尬!上海的大部分景点我也都去过,夜幕下景色华丽的外滩,灯火辉煌的南京东路,别具一格的新天地,富有古代园林气息的城隍庙,田子坊,七宝街,中华艺术宫……每次这些景点给我的感触就是人很多,但是当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又发现与自己想象的略有差异,如果单纯从闲暇时间的消遣这个层面来说,上海的景观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概总结了这么多,对于那些耐着性子读完的朋友,还向您道一声辛苦,上海这样一个神奇的城市,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希望你能在这里发现属于你的别样天地!

没来上海之前,月薪3200,出去吃饭买衣服啥的都小心翼翼的,不敢乱花钱,一个月房租700,一年下来加奖金还存了2万。有一次,一个同学请我到上海玩,一顿饭就吃掉700多,喝茶又是几百,我顿时觉得自己像乡巴佬一样。后来工作换到上海之后,工资上去了,也慢慢适应了。

上海人大部分都是很好很热心的,他们节约的时候很节约,出去消费也很大方。当然,上海的消费也确实高,市中心一套6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租金要6500元每个月。

上海人喜欢清清爽爽的,喜欢有素质的外地人,不要乱插队,随地吐痰,上海人其实是排没有素质的外地人。

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新的课程理念,其核心即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课程的工具和人文教化作用,在实施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和学两个方面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开发和科学使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它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综合体现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完成后可取得10个学分,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

选修课程设计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可以按造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个学分,加上必修课的10学分,共计可获18学分;也可以鼓励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再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必修课完成后的高二至高三的三个学期半的时间内完成,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去探究、体验;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外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应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所创设的平台和机会。同时,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课程。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人文视野下,重视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是“新”的,但并没有抛弃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去赶时髦,而是在继承中创新,站在多元的角度,从教育立场出发,从育人思想出发,结合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的数学观。继承传统能保证课程保持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的特点,而注入新观念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全社会的发展,为全中国的未来。数学课程体现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并增加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将数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新高中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学习数学思想,学习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表达与解决现实世界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在学习中,学习者既要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注意理解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以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思想政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历史:让学生用全球化的视角去认识历史

历史课程标准富有新思路、新内容、新视角。采用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专题编写体例,这样的编排,有利于从新世纪全球化的视角了解和认识历史;有利于立足中华,放眼世界;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的内容。

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历史课程在内容上作如下调整: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如“国企改革”。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增加了世界古代史。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4、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如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

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政联系,系统地培养自己从不同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培养负责任的地球公民,关注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课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重视现代地理技术与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并与区域发展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青少年关心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地理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

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下的教育理念:1. 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2.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的地理”、“文化的地理”、“科学的地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3. 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4.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和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学习中应特别重视案例的学习,课标要求教材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基本的概念、规律、原理等,所以透过案例呈现的具体内容,并将从案例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是学习地理的重点。

物理:经典和现代的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物理课程改革力度大,既强调物理科学的基础性,又照顾到不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物理课程标准科学、合理、明确,内容开放、多样,既注重对经典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又注重物理科学的最新发展,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物理与技术的结合,注意引导学生从人文和社会的发展来审视、理解科学、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关系,积极探索高中物理教育与提高科学素养的关系,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结构设计合理,按照模块组织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有专家建议,高中生要把经典物理学好,应当看到经典物理与现代科学的密切联系,处理好学科基础与学科前沿的关系,学习者既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要具有广阔的视野。

化学: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高中化学学科体系;改变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状况,构建了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式。6个选修模块的主题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改变了不同志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内容,达到同一要求的传统模式。这种多元化的课程模块,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这将有利于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加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和科技活动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标准中选入了较多的实验,只有将学校的实验室按标准配备好,才能有效地进行化学教学的难点突破。

学源于疑,疑源于思,思源于趣。学习新的高中化学时候,学习者欣赏化学,热爱化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障。

生物: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任务,较好地把基础的生物学内容穿插安排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相关的模块,全面涵盖了高中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在微观与宏观方面体现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非常强调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作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标准设计了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如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让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安排了“生物技术实践”模块,让学生制作“果酒和果醋”、“提取植物芳香油”,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加工的简单方法和技能,体验生物技术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中,学习者要努力将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弄清楚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在进行实验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时候积极参与;追求自身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使自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技术:技术为人类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课程摆脱了原有的“单纯劳动”或“劳动技能”的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创造力的开发”,加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全新的概念确立了技术课程的地位,回归了技术教育的本质。

技术教育不是学习简单的修理,而是要使公民具有技术意识、技术概念,了解最基本的技术常识。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的载体,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这门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中,学习者应注意运用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来学习其他课程。努力从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自己发现的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自身独特的观点和掌握方法,培养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音乐: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音乐课程的性质,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多年来,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高中艺术教育相对薄弱。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音乐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丰富。音乐课程标准结构框架富有新意,凝聚着研制者的智慧和辛劳。从学科定位到8个教学模块的设置,都加强了系统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音乐学科最本质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使我们看到了音乐教育的美好前景,对高中音乐教育的明天充满信心。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学科,不是单纯的技术性课程,“音乐与舞蹈”和“音乐戏剧与表演”两个模块的设置,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音乐鉴赏”内容的设置非常必要。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其表现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因此在学习中,学习者不能仅仅靠听课去学习音乐,而要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学会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美术: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征

由于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学生需要发展不同的美术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以下五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时代性,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特征。尤其是“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设计,对高中美术课程顺应世界艺术教育潮流和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开创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教学的新局面,对实施美育、陶冶情操,提高我国高中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学习中,学习者在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的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表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美化生活,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体育与健康:健康第一,培养生活情趣

课程标准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三维”健康观。摆脱了传统的“竞技体育”、“技能教学”的体系,融合身体教育、保健教育等内容,把“增进学生健康”贯彻到课程全过程之中,充分挖掘了这门课程的多种功能和教育价值。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于课程行为之中,使育人目标明确指向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体魄的培养。2.要求实施者精选受学生喜爱、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并提倡实施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项目。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3.为了满足学生选项学习的需要,鼓励有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学生主动发展,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七个模块。学生修满11个必修学分即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

学习中,学习者要努力从保护自身健康的角度,注意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性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生活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领域,它虽然是一个与 其他分科课程并列的、相对独立的综合课程,但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1)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严肃性和正统性;(2)它是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所以充分体现生成性和适应性。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组成。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这样呼唤: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育需要创设适合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中成长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使他们趋向于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指向就在于知识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把教育视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创造性地将社会生活作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载体与服务对象纳入到教育的视野中来。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决策权力的再分配,培养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校本课程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简言之,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立场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承担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和提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情境分析、确定方案(目标与计划)、组织和实施和评价与改善。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对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思想不断融入基础教育实践的过程必定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学习中,学习者要注意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既是学校为我们“度身打造”课程的过程,也是我们亲历,亲为,获得经验,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从纸笔测试的角度看,或许,这门课程不会成为高考的组成部分,但,他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是一生的

文章标签: # 上海 # 课程 #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