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化学实验高考题目及答案_化学实验高考题

tamoadmin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1.2008年高考全国一理综,28化学题里**金属氧化物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2.1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实验题3.高考化学实验题目解题方法总结4.化学高考那些工艺流程题怎么做?有什么要点?1.理论型简答题 理论型简答题一般解决“为什么”问题,主要考查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学理论、规律等知识的能力。一般要求能对某些现象或变化、某些数据的相对大小或变化趋势、某些结论的正误及其理由等结合相关的理

1.2008年高考全国一理综,28化学题里**金属氧化物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

2.1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实验题

3.高考化学实验题目解题方法总结

4.化学高考那些工艺流程题怎么做?有什么要点?

化学实验高考题目及答案_化学实验高考题

1.理论型简答题

理论型简答题一般解决“为什么”问题,主要考查理解、掌握和运用化学理论、规律等知识的能力。一般要求能对某些现象或变化、某些数据的相对大小或变化趋势、某些结论的正误及其理由等结合相关的理论或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该类题一般设计成“其原因是 ”、“其理由是 ”、“为什么?”等句式。

理论型简答题一般是演绎法的三段式答题模式(前提、推理、结论):(1)问题所涉及大前提(相关的理论或规律)的表述;一般很熟悉的理论或规律可以只写名称,也可以用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表示,并不需要把其详细内容写出。(2)问题的推理过程(具体条件下的变化等)的表述。(3)问题所涉及的变化的结果。

例1 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你的选择是 (填正确的标号),试用必要的化学用语和简要文字表述其理由: 。

答案:C,因为 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前提),在溶液中碳酸钠与氯化氢首先电离: 之后的第一步反应为 ,则溶液中的浓度逐渐增大,第二步反应为 ,所以使溶液中的 浓度逐渐减小(推理及结论)。

2.实验设计型简答题

实验设计型简答题一般是根据试题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有的要求根据有关原理和性质设计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定、鉴别或性质的验证,或除去杂质;有的要求根据原料和提示,设计生产工艺或操作步骤等。该类题的一般问题句式为“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

实验设计型简答题一般从实验原理出发(包括物质的性质),按操作过程(或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顺序来表述答案:(1)取适量药品于反应容器(如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配成溶液;(2)加入其他试剂,并给以相应反应条件(如加热、加催化剂等),开始反应;(3)反应现象及对应的实验结论,注意若只有实验现象,没有对应的实验结果,其回答会因不完整而失分。

例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

方案1 测 醋酸溶液的 ,若>1,则证明醋酸是弱酸。

方案2 测 溶液的 ,若>7,则证明醋酸为弱酸。

方案3 向 溶液中滴入紫色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向其中加入固体,振荡使其溶解,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则证明醋酸为弱酸。 ……

3. 现象描述型简答题

现象描述型简答题一般要求根据实验事实描述实验现象:有的是描述一般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有的是描述进行某实验操作带来的现象变化(如蒸发结晶等)。该类题一般设计成“(某仪器、某溶液中、某步操作后等)可观察到现象是”等句式。

现象描述型简答题可分为两类:(1)电化学装置发生反应的现象描述,一般按由电极到溶液的顺序进行分析,然后按化学变化的实际顺序进行描述:①电极自身的变化(如电极逐渐溶解、变细等);②电极表面的变化(如电极表面有气泡生成、其他金属析出等);③电极附近溶液的变化(如某电极附近加入指示剂,反应时的溶液变化导致颜色变化等);④最终溶液的变化(相当于反应完成后,搅匀溶液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现象)。

(2)化学反应或某操作带来的现象变化的描述,一般按体系中物质的状态(固、液、气三态)顺序进行分析,然后按化学变化的实际顺序进行描述:①固体的变化(如溶解、熔融、凝、升华、结晶、沉淀、颜色变化等);②液体的变化(如沸腾、溶解、分层、颜色变化等);③气体的变化(产生、吸收、气味、颜色变化等)。

例3 将铁片和铜片及导线相连插入到稀硫酸中,请描述观察到的相关现象。

答案:首先可以看到铁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有无色气体生成,随反应进行,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例4 将铜片投入浓硝酸中进行反应,请描述观察到的相关现象。

答案:开始铜片逐渐溶解,并在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然后在溶液上方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随反应进行,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4.记忆型简答题

记忆型简答题一般从常见药品的作用、常见仪器的功能、典型实验操作的目的等实验常识角度命题。该类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例5 某校化学小组利用如图3-1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汽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晶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2008年高考全国一理综,28化学题里**金属氧化物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

(2010重庆卷)7.下列实验装置(固定装置略去)和操作正确的是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图的分析。A项,CCl4与水分层,故可以用分液操作,正确。B项,NaOH应放在碱式滴定管中,错误。C项,倒置的漏斗中应置于液面上,否则起不了防倒吸的作用,错误。D项,温度计应测小烧杯中的温度,错误。

1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化学实验题

常见的**金属物有

Na2O2、Mg3N2、FeS2、AgI等

但是那个物质是不能确定的

但可从题目推出Z是硫元素

参考答案:

28.解析:分析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题,不难看出高考实验题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形,其“根基”在课本,在复习过程中要以教材为本,对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各类化学实验的原理、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等基本知识的技能,必须熟练掌握。本题是一个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题,通过对教材实验进行挖掘、重新设计或改进创新而成,充分考查了学生实验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题给出限定的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要求考生根据实验原理及试题中所给予的信息,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求考生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本题突破口为:

①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粉末状化合物有Na2O2、Mg3N2、FeS2、AgI、TNT等,从而导致大部分考生在以上几种化合物上消耗时间,造成解题错误。

②中学化学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通常有CO2、SO2等;显然上述化合物MZ是与单质碳反应生成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Z元素一定为O元素,但M元素不能由此断定是何种+2价的金属元素。

③综上所述,MZ只能是MO。

④反应前后通入N2的目的为:一是排除整个装置中的空气,二是作保护气,防止生成的单质金属在高温下被O2氧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

(1)元素Z是硫元素。

(2)停止加热前不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因为连续通入的氮气流可防止发生倒吸现象。

(3)反应管a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显然有MO+C M+CO↑,但生成的CO也可还原MO,故还可能发生反应MO+CO

M+CO2↑,且C与CO2也能在高温下反应,故还可能发生反应C+CO2 2CO

(4)本实验的尾气需处理,因为尾气中含有有毒气体CO;要除去CO,有的考生马上想到的是点燃法,使CO燃烧生成CO2,但此处的尾气是CO、N2、CO2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有可能不能燃烧;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热还原法,将气体通过一个加热的装有Fe2O3粉末反应管中。

高考化学实验题目解题方法总结

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题(第7题、27题)、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第8题、12题、13题、26题、38题)、短周期某些元素的性质(第9题)、原电池和电解池(第10题、27题、28题)、离子积常数的应用(第11题)、实验操作及原理(第13题、26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7题、28题)、反应热(28题)、化学平衡(28题)等学科主干知识,选做题中36题化学与技术是关于草酸制备的工艺流程;37题物质结构与性质以硅和碳为载体考查了核外电子排布、晶体结构、键能、杂化等知识点;38题有机化学基础以有机物推断及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种类及书写等知识为主要考察内容。

物理必考内容:是必修一: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选择题6分,解析题14分)必修二:机械能,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选择题6-18分,实验题6分)3-1:电场,电路,磁场。(选择题6分-18分,解析题18分)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实验题9分)。选考内容: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3-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3-5: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2-2:力与机械,热与热机(个人推荐选作3-5,选做题都是十分)

化学高考那些工艺流程题怎么做?有什么要点?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 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八.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新高考化学工艺流程图题剖析

安徽省桐城中学

引言:化学工艺流程图题就是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即生产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的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试题,体现了化学的真实性。这一题型是我省高考近两年来的新题型,对于我省考生来说试题陌生度高→能力要求也大→试题文字量大→学生会产生畏惧感→得分不理想。为了尽快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现将这一题型剖析如下:

第一部分 2011年安徽省《考试说明》(化学部分)相关解析

这种题型涵盖了我省考试说明中的多处要求,现统计如下: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2.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

(一)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2、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 科学的重要标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4、能对常见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

6、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理(新增)。

第二部分 新高考化学工艺流程图题分类例析

工艺流程图题型依据实验目的主要分为两类:

A、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

B、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

近两年各地高考工艺流程图题统计

2009年 安徽27T,12’ 北京26T,15’ 福建24T,13’ 广东22T,12’ 江苏15T,10’

山东

30T, 15’ 上海27T,12’ 天津09T,18’ 海南20T,20’ 宁夏

37T,15’

2010年 安徽

27T, 14’ 北京26T,14’ 福建24T,14’ 广东32T,16’ 江苏16T,10’

山东

30T, 16’ 上海27T,12’ 天津09T,18’ 海南20T,20’ 四川

29T16’

例1(2010安徽27T,14分)(略)

例2(2010福建24T,14分)(略)

例3(2010四川29T,16分)(略)

例4(2011安庆二模,27T,13分)(略)

分析:

(一)、流程图的一般模式:

(二)、常见考点

a、混合物的除杂(酸化、沉淀、氧化等);

b、常见离子的检验( Fe3+ 、Fe2+ 、 Cl- 、CO32- 、 SO42-等);

c、溶液中获得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

d、溶液pH的调节(pH测定);

e、物料循环(绿色化学);

f、定量计算或分析(转化率、产量、纯度等)。

注意:结晶时

(1)当溶液是单一溶质时

①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如NaCl、K NO3): 蒸发、结晶;

②所得晶体带结晶水(如CuSO4.5H2O、):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2)当溶液中有两种或以上溶质时

要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溶质: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

要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第三部分 2011年高考化学工艺流程图题复习策略探析…

1、试题特点

(1)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体现化学时代特色”,以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科学、生活,

关注化学学科最新发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减少虚拟、贴近真实,强调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思路探索

a、弄清实验目的 b、了解每步流程 c、分析反应条件 d、着手解答试题

3、关键词积累

工业流程题中常用的关键词:

原材料:矿样(明矾石、孔雀石、蛇纹石、大理石、锂辉石、黄铜矿、锰矿、高岭土,烧渣),合金(含铁废铜),药片(补血剂),海水(污水);

灼烧(煅烧):原料的预处理,不易转化的物质转化为容易提取的物质: 如海带中提取碘;

酸:溶解、去金属氧化物(膜)、调节PH抑制水解;

碱:去油污,去铝片氧化膜,溶解铝、二氧化硅,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

氧化剂:氧化某物质,转化为易于被除去(沉淀)的离子;

金属氧化物: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

控制PH值:促进某离子水解,使其沉淀,利于过滤分离;

煮沸:促进水解,聚沉后利于过滤分离;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气体,如氧气;

趁热过滤:减少结晶损失;提高纯度 。

4、复习建议

a、务实基础知识,重视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指导;

回归基础抓教材 、抓题型 、抓弱点

b、抓主干、巧整合,培养学生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

归纳、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c、加强规范化训练和解题过程性教学。

“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d、关注传统化学工艺

例如:工业制粗硅;制漂白粉;合成氨工业;工业制硫酸;工业制硝酸;

氯碱工业;工业制纯碱 ; 电解精炼铜以及从海带提取碘等。

结束语:总之,化学工艺流程图题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以真实的工业流程为载体来进行综合考查,取代了传统的无机框图题。解答流程图题时要勤于思考,养成多问自己“什么”的习惯,如: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氧化还原?溶解度?溶液中的平衡?),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知己知彼),杂质或副产物用什么方法除去,等等。我相信,只有掌握了这一题型的一般特点和解题策略,在高考中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流程图题,也能够驾驭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标签: # 实验 # 溶液 #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