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高考对江苏不公平吗,高考对江苏不公平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1.江苏高考文科第一无缘清华北大,教育机制哪些出现了问题?我是今年的高考生,个人感觉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考好,那就语数外选修小四门一项都不能差选修等第害死人啊,还有考几个A给的加分那都害死人,反正绝对不能偏科,好好学吧~另外还想说一句,今年外地学校好像对江苏的招生名额削减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受新政策影响,反正有些外地学校今年的分出奇的高~江苏高考文科第一无缘清华北大,教育机制哪些出现了问题?最近公布的

1.江苏高考文科第一无缘清华北大,教育机制哪些出现了问题?

高考对江苏不公平吗,高考对江苏不公平

我是今年的高考生,个人感觉就是:如果你真的想考好,那就语数外

选修

小四门

一项都不能差

选修等第害死人啊,还有考几个A给的加分那都害死人,反正绝对不能偏科,好好学吧~

另外还想说一句,今年外地学校好像对江苏的招生名额削减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受新政策影响,反正有些外地学校今年的分出奇的高~

江苏高考文科第一无缘清华北大,教育机制哪些出现了问题?

最近公布的高考招生计划,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由于担心本省外调过多,影响本省考生的录取率,部分家长到两省教育厅举牌抗议。虽然两地的教育部门急忙表态,外调生源不会降低录取率,江苏省还表示本科录取率还将进一步提高,但公众质疑依旧难消。调出名额,援助中西部地区,本来是为了教育公平,却被两省民众认为是破坏了教育公平,颇具讽刺意味。

北京、天津为何不调控?江苏湖北的家长不是没有理由质疑

两地家长反对的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早在2008年就已实行。今年引发两地强烈抗议,是因为两省调出的人数过多。根据今年的方案,12个参加调控计划的省份总共外调16万人,湖北省调出40000人,江苏省调出38000人,两省几乎占了总计划的一半。

教育部门选择调出省份的理由是,高考率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资源丰富,升学压力较小。然而,这个理由对江苏湖北的家长却没有说服力:以江苏为例,江苏的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远不及北京、天津,然而北京和天津并没有参与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北京、天津不参与,江苏却承担近3.8万的调配任务,两省家长自然不理解。

再说升学压力,近年来江苏的一本录取率仅有10%左右,而北京和天津的一本率取率达20%以上,北京2015年的本科升学率更是突破了70%,哪个地区升学压力大一目了然。我国的高考招录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权力在招生计划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江苏的家长自然会怀疑——谁的权力小谁受损大。只有外调名额数量,没有详细的解释和公众参与,家长有质疑再正常不过。

中西部地区也未必满意:调过来的大多是专科指标而非重点指标

由于历史原因,加之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湖北等省份是特例,从教育资源丰富角度可以归入东部)确实不如东部地区教育资源丰富。但靠东部省份调入一部分名额,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录取率,就能实现教育公平了吗?恐怕未必。随着高校扩招和生源减少,我国的高考录取率不断上升,从80年代的5%稳步提到现在75%,可以预见,即使没有东部省份的名额输送,中西部省份也可以稳步提高高考录取率。

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饱和的情况下,高考竞争已成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优质高校录取是否公平,常常更为家长关心。从媒体的报道看,江苏家长之所以认为调配名额不公,也并不是担心孩子没学上,而是担心本省本来就很低的一本录取率,进一步降低。

然而,在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上,教育部门却不像缩小录取率差别这么上心。2008年,教育部要求各省部属高校属地招生不应超过30%,各地陆续达到标准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依然不公。2011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在《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各省学生就读部属高校的入学机会指数(平均数为1)看,不同省(区、市)悬殊的状况依然存在,甚至加剧,入学机会指数的差异系数(标准差除以平均数的值)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入学机会指数的基尼系数也从2001年的0.226提高到2010年的0.298。从分省的入学机会指数变化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的入学机会指数在2000年分别为1.75、1.61、1.51,到2010年,分别提高到3.64、3.73、2.84,西藏、青海、宁夏的入学机会指数也分别提高到2.70、1.82、1.72,但是河南、河北、安徽、内蒙古、广东等省区的部属高校入学机会指数却一直在0.50~0.70的低点徘徊,提高幅度并不明显”。

在“上大学不难,难的是上好大学”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的情况下,给中西部省份多一些部属院校的招生名额,远比给几万良莠不齐的调配指标(江苏省的3.8万,其中有2.9万是专科)更有实际意义。

合理的做法是,让全国各地优质高校都限制属地招生比例

有学者指出,目前“211”高校共有112所,虽然仅占我国本科院校的6%,但承担了全国80%的博士生、60%多的硕士生、50%的留学生和30%多的本科生的培养任务。这些优质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以招生计划换优惠政策也是常事,它们在招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属地化偏好。

如果部属高校这30%的属地招生能够做些文章,无论是中西部省份,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省份,都能获益。学者张千帆指出,中国各大高校之所以在利益上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是因为中央缺乏统一的硬性规则,不能帮大学跳出地方保护主义设定的“囚徒困境”。

这应该成为教育部的发力点。有学者建议,在允许各地根据各省进行微调的情况下,教育部应进一步规定属地招生比例不应高于20%;对于只拥有一所211高校的省份,该校在属地省的招生计划占其总计划的比例不高于30%,进一步弱化211院校招生的属地偏好,多出来的招生名额在投放时,可以向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倾斜,提高这些省份的一本录取率。

以限制属地招生比例为名义来调配优质招生指标,容易减少区域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做法应该尽量全国同时推行。

为照顾各方利益,东部省份的调出名额应采取“增量”的方式安排

虽然江苏省保证江苏考生的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都会增加,但有一种质疑也不无道理:如果不调出这些本专科名额,江苏的高考录取率会更高,录取率增加不代表考生的利益没受到损害。

的确如此,因为所谓的“录取率提高”是以“报考人数减少”来实现的,对于具体的考生,更看重的是录取名额减少了。所以,目前的跨省区生源计划调控实际上就是一种存量调控,改变分配方式,而这就必然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招致很大的不满,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所以,调给外省的生源计划应该进行“增量”改革,在原有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名额,再调配给其他省份。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这种改进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不会放大各方矛盾,从而有利于改革推进。

实际上, 在2015年的招生计划中,教育部曾明确表示,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增加部分省份的录取人数。扩大增量意味着扩招,虽然扩招常常被人诟病,但采用这种方式,名额输出省和输入省的利益都得能兼顾,符合更重要的公平原则。

关于江苏高考文科状元无缘清华北大的事情让很多人唏嘘不已,有很多人都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与江苏的教育制度分不开,把全部原因归咎为江苏省教育机制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是偏激的,发生这样令人惋惜的事情原因有很多个方面,但是因为出了类似的事件就去攻击教育机制并不是一个理智的做法。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关于我对于这个事件的原因的一些分析:

一、江苏省的教育考试制度是引发这个事情的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江苏省是一个教育大省,高考难度堪称地狱级别,而在这种环境下学出来的文科状元更是付出了比其他考生更多的努力,可是最终却是因为江苏省的制度而无法报考清华北大。这是因为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之外,其他科目都是在高考前进行考试评级,分为A+、A、B+、B等档次来进行考核。

按照道理,白湘菱在高考中只凭借语数外就拿到如此高分是很优秀的,北大清华甚至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但是白湘菱的其他科目考试中,历史这门副科拿到的等级为B+,并不满足报考清华北大需要全科A或A以上的要求,因此无缘清北。这个事件与江苏省的制度脱不开关系,但高考的制度是为了维护全体考生的利益的,仅仅因为一个学生的遭遇全盘否定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不理智的。

二、江苏省明年将恢复总分750分的方案,这种事件或将成为历史。

从明年开始,江苏省原有的考试方案将不再实行,改为与原来一样的750满分制,与白湘菱类似的事件会成为历史,给未来制定方案的人启示。相信我们国家的高考制度会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公平。

三、这个事件白湘菱自己也有原因。

这个事件白湘菱自己也有原因,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也不应该被忽视。作为江苏省的文科状元,历史的等级为B+,这是让很多人费解的一点。明明高考的成绩如此优秀,却因为平时的学习成绩给自己拖了后腿。这也给了哪些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们提了个醒,虽然高考成绩很重要,但是在平时也要争做最好,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多几个选择。

现在这一事件基本上尘埃落定了,白湘菱也有了自己选择,希望她能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祝福她以后能学有所成,不负青春吧!

文章标签: # 高考 # 江苏 #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