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本科生导师制有用吗_什么叫本科生导师制
tamoadmin 2024-07-30 人已围观
简介1.本科导师制“导”什么2.班导师模式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选择导师方法:为了适应学分制的改革,本科生导师制得以产生,导师工作的重点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潜力。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所取的模式是否有效。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有双师制、全日制本科
1.本科导师制“导”什么
2.班导师模式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选择导师方法:
为了适应学分制的改革,本科生导师制得以产生,导师工作的重点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潜力。
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于所取的模式是否有效。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有双师制、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制、优秀本科生导师及其他一些模式,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出适合于本校本部门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对于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对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是进一步明确导师职责、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以及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工作效果评价,就是依据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目标,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因此,构建出适合评价每所高校自身的本科生导师工作效果的指标体系,对各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导师工作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科导师制“导”什么
学校会为每个本科生安排一个学习导师,
负责帮助他们作出学习上的决定、课程选择和解决影响到他们学习进展的问题。
老师们把导师工作作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本科生导师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面谈电话等多种方式,利用教室、食堂、办公室等多地点与结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掌握学生最新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品德、知识、能力的更好发展与提高。
本科生导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了各自的学习经历、所授课程和研究方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论文、专利、项目等方面的成果,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学科的课题方向,导师们的指导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也让学生理解了“四导五岗”工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先导,是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引导,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上扩展了以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继续深造等不同的形式。
班导师模式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孔瑞 厦门大学于2006年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虽然不排除“请同学喝茶或者郊游”之类的活动,但在轻松的交流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人生的向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本科生导师既不像研究生导师,也与辅导员不同,前者重在对已经具备较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后者则主要管理班级后勤事务和学生思想工作,但目前本科生的班级规模普遍偏大,辅导员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顾问教师”,每个本科生导师只管若干个学生,其义务是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其工作重点和最终目的都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在低年级尤其是新入学阶段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年级阶段则要适时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加强。当然,自主学习的过程包含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反映了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自学”,其关键是要实现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转变。 首先,学习观念要由依赖性转变为自主性,要学会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自订学习目标、学习和具体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科学安排,是众多优秀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必备素质,也是大学新生早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关键。但在今天的大学新生中,自制力差、对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毫无目的者不在少数,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缺乏自主性,生活没有时间观念。这时本科生导师就要适时提醒他们,其重点在于让其“自知”与“自悟”。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提倡“时间管理”——让学生做“学习日志”,即让学生记录下他每天学习的时间和相应学习内容,连续一、两周之后他即可对本周的学习投入是否充足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等问题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经过动态调整,连续一个月之后他即可对自己的学习安排进行优化。 其次,学习内容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选择,要充分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教师授课的重点是某方面的知识体系、脉络发展和解决方法,因此教学的进度要远远快于高中,两节课讲完一个章节教学内容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对于已习惯于对教材“排地雷”式教学和大量习题课辅导的高中生们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把握好“课前预习、课上笔记、课后复习”三步曲。课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对于上课的主题有了充分的了解,会不觉地提出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不仅突出了听课的重点,而且也为课堂上响应性思考腾出了空间。做笔记对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就不再多讲了,关键是做笔记的方法。做笔记,“听”是第一步,而课前预习是有效听课的有力保证。提前预习课本内容会使学生很容易地跟上课堂讲授内容的进展。同时,“听”的重点要包括背景、知识、结构和方法,而记的时候要尽量用简洁的文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记忆教师所讲的每字每句上。不要用录音代替笔记,因为无论是课后是以听录音方式复习还是记录都需要花成倍的时间,录音的作用仅限于对笔记查漏补缺,这在教师讲课速度很快的情况下比较有效。最后,课后要进行复习,及时地巩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大学学习要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图书馆、实验室、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成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图书馆和实验室是比教材更重要的知识来源。但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刊,大学生们不免都会困惑,将如何入手呢?笔者向本科生提出了“读书笔记”的想法,有些同学积极响应,三年下来收获颇多,感触很深。对读书笔记大家并不陌生,但对今天已经习惯用电脑的大学生们来说不太把它放在眼里。其实,电脑对我们世界的改变仍然是有限的,虽然网络在知识的加速传播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网络知识储量还远远比不上图书馆,在精确性方面就差得更远了,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与以前抄写在本子上的“读书笔记”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借助于电脑把记录和想法保存起来,这是未来论文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有感而发的素材。当然,听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得到更多更新、更权威的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优先选择与本学期课程相关的主题以外,阅读和报告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尤其是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主题更值得去参加。当今科学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学科不断产生,交叉学科领域往往是重大成果的诞生之地,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有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最后,学习态度要由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变。大学学习应该是主动、探索性的,不仅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不仅要学会归纳和总结,更要学会创新。创新不仅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体现在对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参与之中。个人认为,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将本科生导师与论文导师合二为一,从三年级即开始接触并进行系统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对于本科生的研究训练来讲,首先是一个科研意识的培养,这并非要占用他太多学习时间,而主要是通过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从而耳濡目染地了解了做科学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的途径及处理方法,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和写作学位论文的信心。 大学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学习”,这不仅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应该牢牢把握“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真正实现个性化的现代精英教育!
一、本科生实施班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
班导师模式是高校广泛用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班导师模式是利用班导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准确的认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素养和完善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超越自我、追求创新,是推进人才培养及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班导师的努力,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学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成就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的班导师模式下,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性思考和自主性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在吸收的同时不断深入的探索,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目前国内外高校导师模式下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施情况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注重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民族创新的希望,是国家创新的未来。国外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沟通。国外大学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导师的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到科学研究项目中,注重本科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和积极思考引发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更加注重通过导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着重培养本科生的学习与分析能力,逐步从学习、验证过渡到研究、创新的过程。这些正好为我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做了有利的铺垫。然而,与国外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大学相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我国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三、本校班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各高校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其 中 尤其以班导师模式最为普遍适用,本科生在班导师模式下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取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管理模式的创新
本科生导师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总体管理转变为整合与分散并进的模式。入学时,班导师统一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综合能力。从本科生二年级开始,学生进行自由组合2~3人的队伍,自行选择题目,并由导师指导分配每个学生的侧重点,完成课题研究并申报。分散模式中学生根据导师的合理安排,结合自己所做过的课题研究或是重新确定课题研究题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内容,最终通过答辩顺利毕业。
2.将创新能力培养概念融入课堂中
本科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方便的渠道无疑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课堂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教师要从最初的教学转变为导学,然后再到学生自主学习,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知识,促进学生在提出疑问,解决分析,正确理解课堂知识后,能继续思考并转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课堂将创新意识于无形中灌输给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成熟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我校本科生的实践活动贯穿始终,集中安排实验课时、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对本科生全面、部分、定时开放实验室,确保了本科生的实验时间。同时导师还鼓励学生自立课题研究内容,最大化地培养学生感知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前期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参与科研活动的基础。在班导师的指导建议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点,选择最适合的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的进程。导师根据学生所选择的课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入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自主性创新,独立完成课题
通过班导师的指导学习,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在独立完成课题中显示出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或是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独立申报项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制订出一套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方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前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导师独自完成科研活动,为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班导师模式下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效果
以上列举的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都起到了显著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掌握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每一种方式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特性取不同的方式,以补足学生单方面或是某几方面的不足。同时,这些方式方法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相互间协调统一,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运用合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当然,这些方式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无法针对个人的优劣势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同时还存在一位导师指导多位学生的情况,无法使更多的学生同时接受到同程度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充分提高。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取最有效、最广泛的模式培养更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主要目的,充分整合学校可利用的,配备良好的设施,也会使结果事半功倍。建立合理的体系与系统的培养模式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设置合理的评价认定、适当的奖励都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自2011级实施班导师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5篇。
五、结论
本科生实施班导师模式是必然趋势,导师的指导使本科生尽快参与融入到科研活动中,从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传统观念,不再让思维受限制,局限于“学而不思”的困局中,相反逐步掌握了创新的方法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其成为能够应对克服未来种种困难并适应激烈竞争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