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高考重点文言文考点_高考重点文言文考点分析

tamoadmin 2024-07-0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2.高考文言文翻译关注点3.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4.求高考默写常考的重要文言文句子!5.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考点知识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

1.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

2.高考文言文翻译关注点

3.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

4.求高考默写常考的重要文言文句子!

5.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高考重点文言文考点_高考重点文言文考点分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高考语文文言文的考点知识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左右既前,斩荆轲。 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言:告诉(《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

 不可不语 语:告诉(《鸿门宴》)

 吾得兄事之。 事:侍奉(《鸿门宴》)

 籍吏民。 籍:登记(《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

 刑人如恐不胜。 刑:施加肉刑(《鸿门宴》)

 道芷阳。 道:取道(《鸿门宴》)

 仕宦于台阁 仕:任官(《孔雀东南飞》)

 头上玳瑁光 光:发光(《孔雀东南飞》)

 映带左右 带:环绕(《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 觞:喝酒(《兰亭集序》)

 歌窈窕之章 歌:歌唱。(《赤壁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渔砍柴(《赤壁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取名(《游褒禅山记》)

 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向上走。(《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向北(《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

 头发上指。 上: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抄小路 (《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 东南:朝东南(《孔雀东南飞》)

 手巾掩口啼 手巾:用手巾(《孔雀东南飞》)

 卿当日胜贵 日:一天天(《孔雀东南飞》)

 晚成单罗衫 晚:在晚上(《孔雀东南飞》)

 西望夏口 西:向西(《赤壁赋》)

 东望武昌 东:向东(《赤壁赋》)

 有泉侧出 侧: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敝: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离骚》)

 长余佩之陆离 长:加长(《离骚》)

 固前世之所厚 厚:推重(《离骚》)

 千万不复全 全:保全(《孔雀东南飞》)

 正襟危坐 正:调整(《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得像(《赤壁赋》)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露出白色 (《赤壁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 明:照明。(《游褒禅山记》)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远方(《荆轲刺秦王》)

 群贤毕至 贤:贤士(《兰亭集序》)

 少长咸集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死生亦大矣 大:大事(《兰亭集序》)

 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深度。(《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 句子 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 遗施: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

 往往有得 得:心得。(《游褒禅山记》)

 而其见愈奇 见:见到的景象。(《游褒禅山记》)

 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游褒禅山记》)

 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荆轲刺秦王》)

 项伯,臣活之 活:使、、、活(《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鸿门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 侧:使斜侧着(《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 流:使流(《兰亭集序》)

 所以游目骋怀 游:使纵展;骋:使开畅(《兰亭集序》)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赤壁赋》)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耀(《孔雀东南飞》)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以此下心意 下: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

 齐彭殇为妄作 齐: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高考文言文知识必备词汇(在线等)

1.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f?kz=81244699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由于内容超过一万字,没法打上来………………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何若」如何。

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乎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若毒之乎?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乃⑴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⑵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⑶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

2. 高中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3. 求高中文言文要掌握的120个实词与18个虚词,不要注释

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4. 高考要求的120个文言文实词用法

楼主,高三发的总复习的书一般后面都有的,老师大都也会花时间讲一讲内容如下,字数过大没法完全发上来,上百度找一找,文库里面都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

高考文言文翻译关注点

1、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因乞李氏以归。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求高考默写常考的重要文言文句子!

有6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题型有:选择题——通常是一道考实词,一道考虚词,两道考文章大意,如果是人物传记的话,考文章大意有一道会考人物性格,还有断句(广东),翻译文中句子。

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现在这类题目一般是这样命题了。

刚好手头有个资料,传给你。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时,用了五个比喻,最后推出结论:,。

9.荀子在《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10.荀子在《劝学》中如是说道:“,。”以“金石”为喻,强调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11.韩愈通过鲜明的对比,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2.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

13.荀子《劝学》中“,。”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14.在《劝学》中,荀子首先谈到学习的意义,一番论证后,用“故”引出“,。”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知明而行无过”。

(二)《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10.《逍遥游》中,庄子认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1.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12.《逍遥游》中作者用“,”,具体描绘了鹏徙南冥时的壮观场面。

13.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其原因是他能够“,”。

14.《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三)《师说》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

,,,.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6.《师说》中提到,士大夫之族嘲笑“曰师曰弟子云者”的理由是:“,”

7.在《师说》中体现“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思想的诗句是:,。

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9.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事学习的两句是“,”。

10.《师说》中,韩愈指出“,”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1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两句,交代了其中的原因。

1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认为,那些年相若、道相似的人是不应该互相为师的,原因很简单,“,“。

13.在《师说》中用“,”从对立面来说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

14.在《师说》中,韩愈说,古代圣人喜欢从师学习,而现代众人耻学于师,后果就是“,”。

(四)《阿房宫赋》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这句千古名句,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

;,。”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1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13.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的句子是“,”。

1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丝线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两个句子是“,”。

1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这句千古名句,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五)《赤壁赋》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4.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6.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7.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9.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10.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12.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13.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14.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5.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16.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17.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19.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20.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22.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23.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大约8000字,这里只能给这么多。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

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

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作计乃尔立。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

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

2.如太行、王屋何?

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作计何不量!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 此为何若人?

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8.徐公何能及君也?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

11.这自然,何消吩附

12.何其衰也!

13. 何乃太区区!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巩固练习]

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巩固练习]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 既其出

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 其孰能讥之乎?

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9. 其真邪?其真不知马邪?

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 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巩固练习]

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

6. 三军既惑且疑

7. 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

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

第四课时

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

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

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

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巩固练习」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

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5. 临视,则虫集冠上

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8. 《论语》六则

9.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五课时

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巩固练习]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何辞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愿为小相焉。

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 窃为大王不取也!

7. 慎勿为妇死。

8. 为君翻作《琵琶行》。

9.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10.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4. 为除不洁者,引入。

15.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巩固练习]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 斧斤以时入山林。

5.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 敛赀财以送其行。

7.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 皆以美于徐公

10.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1.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3. 日以尽矣

14. 铸以为金人十二。

1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第六课时

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巩固练习]

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 是说也,人常疑之。

4.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 曹公,豺虎也。

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9.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1.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12. 岂独伶人也哉!

⑴对,对于。⑵在。⑶与,跟,同。⑷到。⑸从,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

⑽向。(11)给。

「于是」⑴在这时。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⑷在这种情况下。

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

[巩固练习]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 燕王欲结于君。

4.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5. 受制于人。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7.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 乃设九宾礼于庭。

10.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1. 于是余有叹焉。

12.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13.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4.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第七课时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巩固练习]

1. 言之,貌若甚戚者。

2. 陈胜者,阳城人也。

3.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4.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何者?上下之分也。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 近者奉辞伐罪。

8.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0.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向。

[巩固练习]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 我见相如,必辱之。

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 何陋之有?

6.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7. 句读之不知。

8.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 然后驱而之善。

1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⑴于是,就。⑵依照,根据。⑶依靠,凭借。⑷趁着,趁此。⑸通过,经由。⑹因为。⑺缘由,机缘。⑻沿袭⑼继续。

[巩固练习]

1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 .因击沛公于坐。

3 变法者因时而化。 4 因遗策。

5 因河为池。 6 因拔刀斫前奏案。

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于今无会因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第八课时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巩固练习]

1. 儿寒乎?欲食乎?

2.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 生乎吾前……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 日食饮得无衰乎?

9. 以吾一日长乎尔

10.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⑵哪里,怎么。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⑸相当于“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巩固练习]

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盘盘焉,囷囷焉

5. 焉用亡郑以倍邻?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章标签: # 表示 # 句子 #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