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夏朝的考试制度,高考夏朝考点

tamoadmin 2024-06-21 人已围观

简介1.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2.求新课标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的二百多个历史概念3.求历史达人解答4.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10年的高考题 RT5.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与训练1.语文文化常识 一、名词解释:(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

1.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

2.求新课标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的二百多个历史概念

3.求历史达人解答

4.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10年的高考题 RT

5.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与训练

夏朝的考试制度,高考夏朝考点

1.语文文化常识

一、名词解释:(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 花中四 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

2.语文文学常识和一些经典名著的简要介绍名著多一点我初三为了中考

六、作家作品并称 1、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2、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 *** :《诗经》和《楚辞》。

10、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1、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2、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14、六艺:六种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七、文学常识补充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 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3、[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称(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

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

7、[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婉约派词作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8、[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9、《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 全书491篇。

10、《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它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传说资料编写而成的。

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共24卷,240则。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情节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备“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

其中有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吴用、杨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

《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情节有孙悟空的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等内容,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化险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经,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线索,主人公是神猴孙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红楼梦》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

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这部小说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它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它在批判封建社会的同时,对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典型。

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全书以宝、黛爱情和贾府由盛而衰为线索。

10、《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11、《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1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 13、《红楼梦》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14、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楚辞》里。 15、李清照是我国第一个女词人,作品收在《。

3.2016年高考语文必背文学常识精简版汇总,高考必考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一、作者作品: -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1儒家:孔子 孟子 -2法家:韩非子 -3道家:庄子、列子 -4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 1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 “不为五斗米折腰”。

-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 二、中国文学之最: -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 三、诗句与人: - ①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 - 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 - ④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 ⑤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 ⑥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弓扶桑。——李白 - ⑦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 - ⑧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 ⑨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 - ⑩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

——范仲淹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 - *** 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4.急

部(布)署已定 拼拼凑凑(揍) 奋(愤)发图强 和蔼(霭)可亲 令人恐怖(布) 唉(哀)声叹气 出类拔萃(粹) 破釜(斧)沉舟 惨(残)无人道 鞠躬尽瘁(粹) 原子辐(幅)射 安(按)装机器 残(惨)酷无情 入不敷(付)出 黯(暗)然销魂 披星戴(带)月 认识肤(浮)浅 酒中掺(渗)水 以逸待(代)劳 感人肺腑(府) 扬长(常)而去 殚(惮)精竭虑 言简意赅(该) 纵横捭(俾)阖 稗(裨)官野史 天崩地坼(折) 稍事耽(担)搁 清澈(彻)见底 卑躬(恭)屈膝 班(搬)门弄斧 投机倒(捣)把 贡(供)献巨大 称(趁)心如意 这倒(到)不错 自暴(曝)自弃 灌(贯)输知识 墨守成(陈)规 中流砥(抵)柱 羽扇纶(伦)巾 英雄辈(倍)出 驰骋(聘)疆场 并行不悖(背) 玷(沾)污清白 发扬光(广)大 一张一弛(驰) 性格粗犷(旷) 民生凋敝(蔽) 横渡(度)长江 一筹(愁)莫展 欢度(渡)春节 步人正轨(规) 大有裨(稗)益 相形见绌(拙) 堕(坠)落腐化 阴谋诡(鬼)计 刚愎(腹)自用 咄咄(拙)逼人 明辨(辩)是非 川(穿)流不息 辩(辨)证法 三番(翻)两次 随声附和(合) 签字盖戳(戮) 反(翻)复无常 和(合)盘托出 脉搏(膊)微弱 戳(戮)穿阴谋 翻(反)云覆雨 曲高和(合)寡 赤膊(博)上阵 义不容辞(词) 浪费(废)金钱 万事亨(享)通 飞扬跋(拔)扈 虎视眈眈(耽) 英雄气概(慨) 宽宏(洪)大量 戮(戳)力同心 声音洪(宏)亮 绝(决)对服从 哄(轰)堂大笑 庸庸碌碌(录) 为国捐躯(驱) 卑躬屈(曲)膝 千钧(钓)一发 侯(候)门如海 工程竣(峻)工 语无伦(仑)次 怙恶不悛(俊) 入场券(卷) 精神涣(焕)散 热炕(坑)头 脉络(胳)分明 惨绝人寰(环) 不卑不亢(抗) 尚待商榷(确) 漫(满)山遍野 却(缺)之不恭 病人膏肓(盲) 刻(克)苦耐劳 无礼谩(漫)骂 富丽堂皇(黄) 当仁(人)不让 张皇(慌)失措 坑(吭)害好人 风靡(糜)一时 望风披靡(糜) 人参鹿茸(葺) 心灰(恢)意懒 空(恐)前绝后 言谈诙(恢)谐 漠(莫)不关心 矫揉(柔)造作 风雨如晦(诲) 脍(烩)炙人口 墨(默)守成规 观摩(磨)教学 孺(儒)子可教 心狠手辣(棘) 金瓯(殴)无缺 浑(混)身是胆 功亏一篑(匮) 碑帖临摹(摩) 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迫不及(急)待 腊(蜡)梅盛开 呕(沤)心沥血 既(即)然如此 味同嚼蜡(腊) 打架斗殴(欧) 歃(插)血为盟 杯盘狼藉(籍) 无独有偶(隅) 赡(瞻)养父母 丰功伟绩(迹) 陈词滥(烂)调 模范事迹(绩) *** 谰(滥)言 坚如磐(盘)石 礼尚(上)往来 不计(记)其数 可做蓝(篮)本 篮(蓝)球健将 如法炮(泡)制 喜上眉梢(捎) 嘉(佳)宾满座 稍(少)纵即逝 书声琅琅(朗) 蓬(篷)荜生辉 缄(箴)口不言 身体羸(嬴)弱 挑拨是(事)非 艰(坚)难困苦 大多雷(类)同 披(批)沙拣金 草菅(管)人命 嗜酒成癖(僻) 首(手)屈一指 利(厉)害得失 纰(批)漏百出 授(受)与奖章 直截(接)了当 变本加厉(利) 再接再厉(励) 艰苦朴(扑)素 军事部署(暑) 情不自禁(尽) 厉(励)行节约 前仆(扑)后继 不辨菽(黍)麦 火中取栗(粟) 风尘仆仆(扑) 事过境(景)迁 肆(肄)无忌惮 兢兢(竞)业业 劳动锻炼(练) 星罗棋(旗)布 辰巳(己)午未 即(既)使如此 不胫(颈)而走 军事训练(炼) 修葺(茸)一新 到处传诵(颂) 针灸(炙)疗法 一枕黄粱(梁) 感情融洽(恰) 毛骨悚(耸)然 赳赳(纠)武夫 恰(洽)如其分 寥寥(廖)无儿 鬼鬼祟祟(崇) 前倨(踞)后恭 书写潦(了)草 乔(巧)装打扮 龙盘虎踞(据) 相距(矩)不远 浏(流)览一遍 提纲挈(携)领 ?(淌)水过去 规规矩矩(距) 手榴(溜)弹 狙(阻)击敌人 顷(倾)刻之间 列出提(题)纲 面面俱(具)到 惨遭屠戮(戳) 罄(磐)竹难书 恬(括)不知耻 不屑(宵)一顾 大学肄(肆)业 改弦易张(章) 铤(挺)而走险 睡眼惺(醒)松 绿树成荫(阴) 通货膨胀(涨) 绿草如茵(荫) 如火如荼(茶) 学识修(休)养 一望无垠(银) 动辄(辙)得咎 深为惋(婉)惜 气喘吁吁(嘘) 化学反应(映) 计划缜(慎)密 申酉戌(戍)亥 反映(应)意见 举世震(振)惊 痴心妄(忘)想 一切就绪(序) 式样新颖(颍) 枉(妄)费心机 栩栩(诩)如生 仗义执(直)言 优(忧)柔寡断 出奇制(致)胜 互相推诿(委) 寒暄(喧)客套 良莠(秀)不齐 掷(抛)地有声 冒天下之大不韪(讳) 喧(宣)宾夺主 记忆犹(尤)新 怨天尤(由)人 莫衷(中)一是 从中斡(干)旋 徇(殉)私舞弊 运筹帷幄(握) 循(寻)序渐进 手头宽裕(余) 满脸皱(绉)纹 滥竽(芋)充数 戊(戍)戌政变 揠(偃)苗助长 向隅(偶)而泣 招摇撞(装)骗 定期会晤(悟) 始终不渝(遇) 梳妆(装)打扮 偃(揠)旗息鼓 逾(渝)期作废 雨声淅(浙)沥 举行宴(晏)会 惴惴(揣)不安 月明星稀(希) 湮(淹)没不闻 元(原)气大伤 缀(掇)句成文 条分缕析(拆) 此系赝(膺)品 世外桃源(园) 呱呱坠(堕)地 全家迁徙(徒) 敷衍(演)塞责 断壁颓垣(桓) 缘(沿)木求。

5.语文文学问题

小说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一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历见闻。

这里的人,身长不满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象巍巍的大山一般。小朝廷里充斥阴谋诡计、倾轧纷争。

穿高跟鞋的一派与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击,势不两立。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

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宠然大物,但一到布罗卜丁奈格,他就象田间的鼬鼠一般小了。格列佛被当作小玩艺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

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辞,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 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

主要描述格列佛在勒皮他(飞岛)和格勒大锥(巫人岛)的游历。飞岛上的人长得畸形怪状,整天担忧天体会发生突变,地球会被彗星撞击得粉碎,因而惶惶不可终日。

在科学院里,设计家们正在从事研究如何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的绵羊,软化大理石等课题。 在巫人岛上,岛主精通巫术,擅长招魂,他们博览古今,发现历史真相被权贵歪曲,般的作家在哄骗人世。

第四卷:慧?国游记。叙述格列佛在智马国的游历。

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后者生性 *** 、贪婪、好斗。 。

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

***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数理化等学科有相关的定理和公式,便于逻辑性的推理和掌握、运用;而历史、政

治等学科没有定理和公式,只能死记硬背。特别是高考对历史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

生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而且还要把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 因此,在

教学中对历史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分析方法和“公式”,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对提

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历史的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影响或意义诸方面,对高中中国古代

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进行概括。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

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

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

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

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

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

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

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

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

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

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

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

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

朱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

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

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

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

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

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

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

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

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

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

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

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

的必然还是一种蘧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

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

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

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

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

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

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

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

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

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

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

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

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

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

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

》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

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

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

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

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

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

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

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

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

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

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

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

,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

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

,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

,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

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

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

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

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

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

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

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

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

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

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

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

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

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

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

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

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

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

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

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

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

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

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

;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

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

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

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

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

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

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

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

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

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

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

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

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

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

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

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

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

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

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

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

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

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求新课标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的二百多个历史概念

成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很多小伙伴报名成考后,对于复习阶段比较茫然。为了帮助考生们更高效的复习,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的内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商朝

D.周

答案:C

2. "楚汉战争"的性质是()

A.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战争

B.争夺帝位的战争

C.刘邦反对项羽残酷统治的战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同刘邦的战争

答案:B

3.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

A.西晋时期

B.十六国时期

C.北魏时期

D.北周时期

答案:C

4.被人们称为"诗仙"、"诗圣"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A.李白、王维

B.杜甫、白居易

C.李白、杜甫

D.王维、白居易

答案:C

5.唐朝以后50年里,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顺序是()

A.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B.后唐、后梁、后汉、后晋、后周

C.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

D.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答案:D

6.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C

7.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D

8.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答案:B

9.标志太平天国已初步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洪秀全称"天王"

C.永安制、定官制,分封诸侯

D.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C

11.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中外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12.向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B

13.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光复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答案:C

14.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革命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护国运动

答案:D

15.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代表大会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七大"

答案:B

16.下列******政变由汪精卫发动的是()

A."中山舰事件"

B."马日事变"

C."四。一二"政变

D."七。一五"政变

答案:D

17.打响武装反抗******派第一枪的起义是()

A."八一"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白色起义

答案:A

18.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井冈山根据地

B.湘鄂赣根据地

C.鄂豫皖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

答案:A

19.确立毛泽东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答案:B

20.下列事件都是日本人制造的,其先后顺序是()

①"一。二八"事变②"七。七"事变

③"八。一三"事变④"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答案:D

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求历史达人解答

2013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

古代中国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

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 P2-3 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 (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积极:(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1)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 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2)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

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瓦解原因: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

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

4、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5、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2)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

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1、礼乐制度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2、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 “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3、礼的内容: “乐” “礼”辅从于礼; “礼” “乐”的作用: “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考点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始皇帝”的来历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二、三公九卿制1、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2、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3、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4、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郡县制: 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3、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历史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⑤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6)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考点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中朝1、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2、措施: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3、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二、刺史1、创立者:汉武帝。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特点:位卑权重。三、三省六部制1、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2、运行机制: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职权:(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3、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4、评价:1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行省制度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1、建立和发展: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 10 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2、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评价: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对后世影响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考点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创立内阁1、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2、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难以处理国家大事。3、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4、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5、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产生背景不同: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 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产生方式不同: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权力大小不同: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性质不同: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中枢分权1)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目的:扩大皇权3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4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设军机处1)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2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4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2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④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性。⑤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链接—— 一、选官制度: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6、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二、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三、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见优化设计 P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2010年的高考题 RT

第一题,我认为应该选B。

首先,尧舜禹这上古三圣的时代,说白了,就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的时期,这个过渡期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还没有形成国家机器,只是一种部落之间的松散联盟,没有集权,没有中央,部落盟主的兴替正显示了联盟里主导部落的变迁,反映了部落实力的此消彼长。

所谓禅让,是后世儒生编造的神话,表现出这些氏族领袖们的大公无私。

然而,历史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完全不像儒生们吹的那样,是什么大公无私。而是充满了暴力和残忍。尧执政后期,争夺权力者比比皆是,尧本人将争夺权力者之一的担朱予以囚禁。但是,却没有防住另一个:舜。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

《韩非子·说疑》上说:“舜逼尧,禹逼舜,汤伐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战国策·燕策》则日:“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

《山海经?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山海经?海内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竹书纪年》里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

等等。。。

这些史书记载的,翻译过来就是:

舜后来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争夺氏族部落联盟领袖的有力者。而大禹子承父业,终于将舜杀死。史书上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实,这只不过是不敢进家门。因为禹不敢和家人接近。否则就会被舜杀死。而在后来禹取代舜夺取权力后,则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运。史书上说,她们是因为感念舜而流下了泪,其实是因为她们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着泪被逼跳江自杀的。这完全是赶尽杀绝。因为大禹他自己就怕有人学他的样子。

此类种种,皆是佐证,只是后世人人深受儒家熏陶,有识之士心照不宣,平民百信深信不疑罢了。

在这三位领袖的后面,是三个部族集团的对权力的争夺。舜是东夷部落的领袖。而大禹则是华夏集团的领袖。二者之间的争权夺利是部族集团之间的争斗。在大禹死后,掌握政权的华夏集团为了不至于让权力落到东夷部落手中,将当选的东夷部落领袖伯益杀死,由禹子启继位。从而建立夏朝。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但是,在夏朝初期,启死后,仍然发生了由东夷集团的领袖后羿和寒促争夺权力的争斗。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禅让制向来都是充满了暴力和残酷的。禅让制根本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它与民主制度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这些区别在于:

其一、禅让制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是建立在争权夺利的基础上的。在实现禅让之前,首先要经历剧烈的权力争斗。最后由胜者掌握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在世袭制度建立之后,禅让制仍然并存着。至少,从形式上讲,从西汉朝至北宋王朝,其每一个开国统治者都是从前代的未代统治者手中“禅让”而获得政权的。其本质,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表现为成王败寇。

其二、民主制度是民意选择的结果。是按照法律和人民意志转让权力。民主制能让社会进步。而禅让制只能使社会整体腐败。因为民主制度中执政者要取决于民意。而后者中执政者只取决于实施阴谋的能力。

所以,答案A里的“部落内部民主选举首领”不对,C里的“奴隶主间统治权力的和平移交”也不对。

第二题:选A。

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创时期,也就是1878~1913年期间,即洋务运动期间,的确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站稳脚跟的,清政府那时虽说腐败,但是天下还是一统的,不说中央,起码地方的政令仍然可以通畅,而且那时清廷的几大重臣都是力挺洋务运动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纺织业开始发展。

而1914-1921年的时候,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但是中国未得一统,北洋军阀把持权柄,内战不休,政府已经无暇关注纺织业这一与军工关系甚远的轻工业了,这一时期,则是民营资本崛起,接过纺织业权柄,在外资、尤其是日资的压迫下奋力生存的时期。

纺织业的生产从上海为中心转变为上海、天津、武汉三个中心,也正反映了由统一王朝到军阀割据的演变,原先清政府尚在、国家尚且一统之时,中心只有上海一地,后来军阀分裂天下,民营资本开始向相比之下较为安定的军阀重镇——直奉的京津、皖系闽系的武汉、中外势力纠缠上海聚集,于是就分别形成了纺织业的中心。这正是民间资本投资趋向的转变,因此,选A。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与训练

禅让的 是相生

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它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它仍然是中医、武术、气功和一些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用它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和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历史探索一种新的方法。

一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来代表和归类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其实质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比象取类,抽象地概括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质,并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基本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因此,无论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生长死亡,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五行学说的理论去对应分析,寻其规律。

1、 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等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和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不能滋长;没有克,事物就没有约束,无法维持其正常的谐调关系。历史上各政治集团间的紧密合作,其五行往往有一种相生的关系,如三国时蜀汉与东吴的联合,即是蜀汉之水生东吴之木;各政治集团间的暴力对抗,其五行往往是一种相克的关系,如北宋末年两支起义军领袖宋江和方腊,宋江投降了朝廷并帮朝廷打方腊,宋江的军队名号为宋,五行为木,方腊起义军的名号为方,五行为土(方指四方,具土之性),两者五行关系是“宋木”克“方土”。

反生是指相生关系的两种五行,其中被生之五行很弱,而生之五行很强,结果相生太过,被生之五行不但不能接受生辅,反而受到克制和约束。例如水是生木的,但是水过多反而会制约木,犹如过多的水去浇灌一棵小树,其结果必然是“水多木漂”,小树被淹死。

反克是指相克关系的两种五行,其中被克的五行很强,而克它五行很弱,克它的五行无法制约被克之五行,反而被其克制。水是克火的,但是如果火势很盛,而水很微弱,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蒸发,以至干涸。

反生和反克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特殊形式,是事物之间失去正常依附或制约关系的表现。例如楚汉相争,楚的五行属木,汉的五行属水,本来“汉水”是生“楚木”的,这从刘邦早期帮助项羽攻破秦国可以得到印证。但是,当“汉水”相对强大而“楚木”相对弱小时,水不但不去生木,反而会克制木。所以,“汉水”刘邦再加上一条乌江的水,就反生了“楚木”项羽。再如大夏(史称西夏)五行为火,与金朝并存时,其火本是克金的,但当金朝十分强大时,反而是金克了火,即金朝灭了大夏。

2、 五行的归类

不管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均可以按其性质及作用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现将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分别归类如下:

五 行

方 位

季 节

特 征

颜 色

五 性

朝 代

曲直

秦 宋

炎上

夏 晋 明

四季之末

稼穑

周 魏 唐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

从革

金 元

润下

商 汉 隋 清

表格中朝代的五行归类,是分别按照朝代名称的字形、字义及五行学说的有关理论确定的,即:夏朝五行为火,夏有夏季之义;商朝五行为水,商有商业、流通之义,具水之性质;周朝五行为土,周有周围、四面八方之义,具土之性质;秦朝五行为木,秦乃禾、木之名;汉朝五行为水,汉乃水名,且偏旁带水;魏朝五行为土,魏古字通巍,指山高大的样子;晋朝五行为火,晋乃日照入万物之义;隋朝五行为水,隋本作随,有跟从之义,具水之性;唐朝五行为土,唐有堤防、道路之义;宋朝五行为木,宋乃居之木器之义,且部首为木;元朝五行为金,元为首有乾元之义;明朝五行为火,明有光明、照亮之义;清朝五行为水,清有水洁净之义,且部首为水;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五行均为土,因为都突出其“中”的方位。

二 五行生克史

如果把实现国家主体相对完整统一的朝代名称,按上表转化成五行,不难看出各朝代的更替,往往遵循着五行生克的原则,从此意义上讲,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五行的生克史。

1、夏商周火开文明史 后朝克前朝远古创先河

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火”是主文明礼仪的,同时火具有壮丽和生生不息之性,所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从五行为“火”的夏朝开始的。夏朝的建立,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中国进入第一个有史可考的朝代。

克火的五行是水,所以取代夏朝的是五行属水的商朝。如果说商在字形、字义上的“水性”还比较弱的话,其开国国君“汤”之五行也为水,正好弥补了水的不足。另外,商朝曾多次迁都,这除了史学家说的迁都与其内部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外,恐与水的国号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有关。

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周朝。远古朝代的更替,开创了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后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后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关系也多为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 汉水漂秦木

在五行理论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为木的秦朝。其实周朝被五行属木的朝代取代,从“春秋五霸”中,就已经显出先兆,在这五霸中,有三霸的国号五行属木,即宋国(襄王)、秦国(穆公)、楚国(庄王),二霸的国君五行属木,即齐国的桓公、秦国的穆公,另一霸是晋文公,晋的五行为火,是生周土的,所以,它的称霸则是打着“尊王”,的旗帜,即拥戴周天子实现的。

由于秦朝的急政暴虐,在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变得十分脆弱,所以秦朝最终被汉王刘邦所灭。本来秦的五行为木,而汉的五行为水,水是生木的,但秦为弱小之木,而汉水较强大,所以当秦汉相遇时,结果是水多木漂,汉水反生秦木。

3、魏土克汉水 晋火反生魏土

取代汉朝的是五行属土的魏朝,此时历史进入魏国、蜀汉、东吴三国时期,蜀汉五行为水,东吴五行为木(因为东方主木),三者的关系是:蜀汉水生东吴木,魏国土克蜀汉水,东吴木又克魏国土。著名的“赤壁大战”就是这三者关系的印证。由于这种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的复杂局势,所以形成了三国鼎立。

取代魏朝的是五行属火的晋朝,晋的五行为火本是生土的,但是,当晋王司马昭及子司马炎的权力极大时,即火很旺盛时,它反而不会生土,而是克土,所以,魏被晋取而代之。

4、晋毁于汉 南北朝归隋 

  晋朝统一全国后,不久便被自称为“汉王”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破,显然,汉与晋是水克火的关系。以后历史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最后是五行属水的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朝大修运河,隋炀帝巡游全国,恐与国号具水性亦有一定关系。

5、唐宋元明清中 所有换代均相克

取代隋朝的是五行为土的唐朝,后面的朝代更替亦体现为后朝克前朝的关系,即宋朝木克唐朝土(注),元朝金克宋朝木,明朝火克元朝金,清朝水克明朝火,中华民国土克清朝水。

当然,朝代的更替,绝非一克了之那么简单,对此,史学家们早已作了详尽的解释。但是,从上述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百分之七十的朝代更替是后朝五行克前朝五行,这显然不是巧合,历史的发展和朝代更替,蕴含着五行生克的理论,也沉淀着中华深厚的文化。

三 历史的经验和规律

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不仅可以解释许多历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可以总结出许多有宜的经验和规律。

1、盛世往往易出现在属土和水的朝代

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有:五行属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属土的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同时,这两种五行的朝代,统治时间也往往较长,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汉朝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水主智,且水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生发性,所谓“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均阐明了土的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所以,国号为这两种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显现出超凡的智慧,创造出富国强民的盛世,获得长治久安也就顺理成章了。

目前,我们中国正处于盛世阶段,土的敦厚、生发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从现在的发展和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并且必将获得长治久安。

另外,属土的朝代后面往往易出现许多小国,这从周朝后期的春秋战国时,众多诸侯国跃跃欲试力图争霸,和唐朝后出现五代十国的格局中可以得到印证。其原因也与土为万物之母,有极强的生发性有关。

2、 五行属金的朝代最好战

在我国历朝中,五行属金的朝代主要是金朝和元朝,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

国到1234年灭亡,共119年,几乎是年年都有战争,先是战辽国,后战北宋南宋,再战西夏和蒙古。元朝更是重武轻文,靠武力征服的疆域居中国各朝之冠,自入主中原后,全国各地的抗元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原因为金秉秋天之气,在五行中有从革、肃杀和毁折之性,所以五行属金的朝代自然就比其它五行属性的好战。

3、 从北到南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政治集团间,如果是形成南北对立,往往是北方最终易取胜利。如三国时

蜀汉多次欲攻占北方的魏国,但总不能成功,最终被北方所消灭;南北朝时,南方亦不能战胜北方,最终还是北方的隋朝统一了全国;南宋一直想恢复对北方的统治,但结果最终被北方的元朝消灭;中国的也是从北方打到南方,最终取得全国的胜利。其原因是北方的五行为水,南方的五行为火,水能克火,所以,北方向南打就容易胜利,反之则易失败。

4、 同名朝代都是先北后南先西后东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朝代被推翻后,该朝代的“皇亲国戚”往往又会组建一个同名的朝代,但是这个朝代的名称和京城所在地都是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如西周后面的东周、西汉后面的东汉、西晋后面的东晋、北宋后南的南宋。中原国土受外族威胁最大的就是来自北方和西方,当北方打来,就往南迁,当西方打来,就往东迁,而北方五行为水,南方五行为火,水是克火的,西方五行为金,东方五行为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战争往往是从北打到南,从西打到东。

综上所述,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朝代的更替,不仅可以看出朝代更替的大体规律及各朝代的五行特性和特征,同进也可以对许多历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亦有一些特例并非如此,如五行属水的朝代一般统治时间都比较长,但隋朝却很短,只有38年的历史;再如五行属木的朝代或政治集团应有慈善的特性,这从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和宋朝对辽国、西夏及金国的忍辱曲从拿钱求和中可以得到印证,但是,五行同属木的秦朝却是少有的“残暴统治”根本看不到一点木的“仁”性,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四 后 记

初写本文时,以为用五行生克理论解释朝代的更替是一大发现,待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时,才知道,二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记载了。不过,古人多以音韵确定五行,与本文用字形字义确定五行区别甚大,且二千年后又有诸多变化,遂续写之。

泱泱大国,浩瀚历史,非本文只言片语所能说清道明,文中恐牵强附会有之,错误有之,敬请指正。

注:从唐朝到北宋的建立有五十四年属五代十国时期,唐是被后梁所取代,其五行关系是后梁木克唐朝土,北宋是在取代后周建立的,其五行关系是北宋木克后周土,因五代十国成在的时间比较短,其朝代更替亦多为后五行克前五行的关系,故不细述。

本文主要参看书目:

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主编 人民出版社

国史大纲 钱穆著 商务印书馆

实用易经预测方法 冯精志编著 长春出版社

中国古代占卜术 卫绍生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华上下五千年 吴兆基 京华出版社

~~~~~~~~~~~~~~~~~~~~~~~~~~~~~~~~~~~~~~~~~~~~~~~~~~~~~~~~~·

摘自e书联盟 本来想贴个链接,不过里面内容不好怕误导孩子只好复制

1.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pdf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pdf 1.「高考必考之古代文化常识」不小心穿越了怎么办

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会用到的文化常识汇总: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6.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7.“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8.“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9.“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10.“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13.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1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15.四海:指天下、全国。

16.“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17.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18.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19.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20.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21.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22.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3.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24.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25.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2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27.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28.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9.岁寒三友:松、竹、梅

30.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31.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

32.解元、会元、状元。

33.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34.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

35.《孟姜女》

36.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37.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38.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9.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40.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41.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2.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43.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44.《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45.“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4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

47.“凤、雅、颂”三大类

48.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4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50.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

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3.如何学习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这学期选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原本选他是因为好奇,好奇到底会学些什么,可上了几节课后就深深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住。通过这课,越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人折服。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化蕴藏了他独有的风格。且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我选择几点简单谈下我的认识。 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传说中的文字神是仓颉,《淮南子 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夜鬼哭”。迄今为止,一直流传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带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1)、金文,是住在铜器上的铭文。我国夏朝时期进入青铜时代,在出土的铜器中就铸了文字称为“金文”,又因这类文字在钟鼎上字数最多,所以又称其为“钟鼎文”。

(2)、篆,专家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是官定的标准文字。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除了六国的文字,形成新的文字“小篆”。

(3)、隶书,因小篆整齐又是长方形,结构是由均匀圆滑,各组成不方便书写。其特点是将圆滑转变取得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

(4)、草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民间隶书发端萌芽来的。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称“狂”。

4.关于语文的所有知识面的书籍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作 者: 薛金星 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720000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30329498 定价:¥29.8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为不负广大读者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厚望,我们再次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一线特、高级专家型教师,对其进行了全新修订.在编修过程中,专家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各版本必修、选修教材和老大纲教材以及《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吸纳了相关的权威著作和报纸、杂志的知识精华,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更权威、更实用、更全面的工具书.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格”等基础知识及“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创新题型”等语言运用能力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识”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应新课标考纲,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探究能力.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编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字音 一、现代汉语的一般知识 (一)语言文字 (二)现代汉语 (三)现代汉语的三要素 (四)普通话 (五)方言概况 (六)语音 (七)音节 (八)音素 (九)元音 (十)辅音 二、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组成、作用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 (三)有关知识 1.声母 2.韵母 3.零声母 4.韵头、韵腹、韵尾 5.韵母和韵的区别 6.声调符号的标写 7.隔音符号 8.反切 三、拼写知识 (一)大写 (二)连写和分写 四、朗读知识 (一)停顿 (二)重音 (三)句调 (四)音变 五、汉字读音应注意的问题 六、多音字读音的辨析方法 附录一 多音字辨析 附录二 容易读错的字集录 附录三 成语中容易读错的字 附录四 姓氏、地名、山河名中容易读错的字 第二部分 汉字 一、汉字的特点及演变 二、汉字的造字法(六书) 三、汉字笔画名称 四、汉字笔画规则 五、汉字的结构 六、汉字的有关知识 (一)偏旁与部首 (二)独体字与合体字 (三)繁体字与简化字 (四)同音字与多音字 (五)多义字与形似字 七、纠正错别字 八、字典(工具书) (一)常用工具书简介 1.《尔雅》 2.《说文解字》 3.《方言》 4.《释名》 5.《广韵》 6.《康熙字典》 7.《中华大字典》 8.《辞源》 9.《辞海》 10.《新华字典》 (二)检字法 1.部首检字法 2.音序检字法 3.笔画检字法 4.四角号码检字法 (三)字典中几种符号的含义 附录一 中学生易写错的字集录 附录二 常见的别字集录 附录三 易混字辨析 附录四 常见词语与成语易混字集录 附录五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附录六 常见异形词整理表 第三部分 标点符号 第四部分 词语 第五部分 句子 第六部分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第七部分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第八部分 修辞格 第九部分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第十部分 语言表达创新题型 第二编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名句名篇”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作家作品 第二部分 文学体裁 第三部分 诗文名句 第四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 第三编 古代诗文阅读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文字 第二部分 文言实词 第三部分 文言虚词 第四部分 文言句式 第五部分 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第六部分 文言文文意理解 第七部分 古诗词鉴赏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 语文科《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要求 第一部分 阅读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四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内容简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为不负广大读者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厚望,我们再次特邀全国各省市部分一线特、高级专家型教师,对其进行了全新修订.在编修过程中,专家们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各版本必修、选修教材和老大纲教材以及《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吸纳了相关的权威著作和报纸、杂志的知识精华,力求使本书成为一本更权威、更实用、更全面的工具书.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

5.高一必修一、二涉及到的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一、年龄称谓1、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2、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3、不惑之年:指四十岁4、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6、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7、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二、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三、有关官职的问题1、词语(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2、六部:(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关于史书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 (共三部)第一部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的《春秋》;记事详备的一部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左传》;最大的一部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国别体: 以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

(3)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事件。第一部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4)通 史: 打破朝代界限,自古及今地记叙历史。第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共两部)(5)断代史: 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第一部是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第二部是南北朝时期范晔的《后汉书》;……《清史》。

(共二十多部) 说明(1)以上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实际上同一史书可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可以说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2)清代乾隆年间编订的“二十四史”是24部史书,打头的一部是《史记》,压尾的一部是《明史》,体例全都是纪传体。而且除《史记》是通史外,其余23部都是断代史。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 )《诗 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不详)(2 )《孙 子 兵 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3 )《国 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4 )《春 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5 )《左 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6 )《史 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7 )《汉 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班固)(8 )《 孔雀东南飞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作者不详)(9 )《离 骚》: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战国?屈原)(10)《狂 人 日 记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现代?鲁迅)(11)屈 原:我国第一位诗人。 (战国) (12)陶渊明: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东晋)(13)谢灵运:我国山水诗的鼻祖。 (南北朝)(14)陆 游:我国古代诗歌最多的诗人。

(南宋)。

文章标签: # 历史 # 五行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