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高中物理高考必考实验,高考必考物理实验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高考新课标_高中物理课标有哪些实验内容?2.高考物理实验题有哪些3.高考物理的重点是什么?4.急---请帮我归纳高中物理实验 ^_^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

1.2011高考新课标_高中物理课标有哪些实验内容?

2.高考物理实验题有哪些

3.高考物理的重点是什么?

4.急---请帮我归纳高中物理实验 ^_^

高中物理高考必考实验,高考必考物理实验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

13、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4、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7、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选修部分:

三、电磁学:

理科班(选修3-1):

18、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9、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20、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2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2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23、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24、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25、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6、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7、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9、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30、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物理X科(3-2至3-5 ):

三、电磁学:

3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32、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32、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四、热学(选做):

33、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4、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5、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6、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五、波动学(选做):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六、光学(选做):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七、波粒二向性:

4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7、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48、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八、原子物理学:

50、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51、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5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5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

55、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5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58、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9、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0、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6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62、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6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64、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65、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2011高考新课标_高中物理课标有哪些实验内容?

一、实验分析

实验原理

当信号电压输入示波器时,示波管的荧光屏上就反映出这个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波形来。示波管主要由电子枪、竖直偏转电极和水平偏转电极组成。两电极都不加偏转电压时,由电子枪产生的高速电子做直线运动,打在荧光屏中心,形成一个亮点。这时如果在水平偏转电极上加上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压,则电子因受偏转电场的作用,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便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如果再在竖直偏转电极上,加上一随时间变化的信号电压,则亮点在竖直方向上也要发生偏移,偏移的大小与所加信号电压的大小成正比。这样,亮点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方面又正比于信号电压在竖直方向上产生偏移。于是在荧光屏上便形成一波形曲线,此曲线反映出信号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

J2459型示波器1台;低压电源1台;变阻器1只;电键1只;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熟悉J2459型示波器板上各旋钮的作用。如图7-1为J2459型示波器的面板,荧光屏右边最上端的是辉度调节旋钮,标以“ ”符号,用来调节光点和图像的亮度。顺时针旋转旋钮时,亮度增加。

第二个是聚焦调节“⊙”和辅助聚焦“○”,这两个旋钮配合着使用,能使电子射线会聚,在荧光屏上产生一个小的亮斑,得到清晰的图像。

再下面是电源开关和指示灯,用后盖板上的电源插座接通电源后,把开关扳向“开”的位置,指示灯亮,经过一两分钟的预热,示波器就可以使用了。

荧光屏下边第一行左、右两端的旋钮是垂直位移“ ”和水平位移“ ”,分别用来调整图像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置。它们中间的两个旋钮是“Y增益”和“X增益”,分别用来调整图像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幅度,顺时针旋转时,幅度连续增大。

中间一行左边的大旋钮是“衰减”,它有1、10、100、1000四挡,最左边的“1”挡不衰减,其余各挡分别使输入的电压衰减为原来

最右边的正弦符号 挡不是衰减,而是由示波器内部自行提供竖直方向的交流试验信号电压,可用来观察正弦波形或检查示波器是否正常工作。

中间一行右边的大旋钮是“扫描范围”,也有四挡,可以改变加在水平方向的扫描电压的频率范围,左边第一挡是10~100Hz,向右旋转每升高一挡,扫描频率都增大10倍,最右边的是“外X”挡,使用这一挡时,机内没有加扫描电压,水平方向的电压可以从外部输入。

中间的小旋钮是“扫描微调”,用来调整水平方向的扫描频率,顺时针转动时频率连续增加。

底下一行中间的旋钮“Y输入”、“X输入”和“地”分别是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和公共接地的输入接线柱。左边的“DC、AC”是竖直方向输入信号的直流、交流选择开关。置于“DC”位置时,所加的信号电压是直接输入的;置于“AC”位置时,所加信号电压是通过一个电容器输入的,它可以让交流信号通过而隔断直流成分。右边的“同步”也是一个选择开关。置于“+”位置时,扫描由被测信号正半周起同步,置于“-”位置时,扫描由负半周起同步。这个开关主要在测量较窄的脉冲信号时起作用,对于正弦波、方波等,无论扳到“+”或“-”,都能很好地同步,对测量没有影响。

2.练习使用示波器

①把辉度旋钮反时针旋到底,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旋钮转到中间位置,衰减旋钮置于最高挡,扫描旋钮置于“外X”挡。

②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经预热后,荧光屏上出现亮点。调节辉度旋钮,使亮度适中。

③调节聚焦和辅助聚焦旋钮,观察亮点的大小变化,直至亮点最圆、最小时为止。

④旋转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旋钮,观察亮点的上下移动和左右移动。

⑤把扫描范围旋钮旋至最低档,扫描微调旋钮反时针旋到底,把X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1/3处,观察亮点的水平方向的移动情况。

⑥顺时针旋转扫描微调旋钮,观察亮点的来回移动(随着扫描频率增大而加快,直至成为一条水平亮线)。旋转X增益旋钮,观察亮线长度的变化。

⑦把扫描范围旋钮置于“外X”挡,交直流选择开关扳到“DC”,并使亮点位于荧光屏中心。按图7-2接好电路,输入一直流电压。

⑧移动变阻器的滑动片,改变输入电压的大小,观察亮点的移动。

⑨将电池的正负极接线调换位置,重复步骤⑧。

⑩使Y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底,衰减旋钮置于“1”挡。使变阻器的滑动片从最右端起向左滑动至某一位置,读取亮点偏移的格数。此时亮点每偏移1格,表示输入电压改变50mV。计算此时输入电压的大小。如果衰减旋钮置于其他挡时,应将所得数值乘以相应的倍数。

(11)实验完毕后,把辉度旋钮反时针旋到底,然后关机,切断电源。

二、操作指导与思维启迪

1.使用J2459型学生示波器注意事项:

①示波器的使用电压为220V±10%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将影响仪器正常工作。当电源电压波动比较大时,最好采用交流稳压措施后再使用。

②示波器机箱与机内电路接地点相连接,为了安全及减少外界环境对仪器的干扰,应将仪器机壳接地。可用带接线焊钩的黑色导线,将示波器面板上的接地柱和实验桌上的接地接线柱相连接。如果实验室装有带地线的三孔安全电源插座,则可以将示波器电源线二脚插头换成三脚插头,另加一根黑色导线将三脚插头外壳和三脚插头地脚相连接。机壳不接地也可以使用,这时外部感应将使示波器的噪音干扰略增大一些。

③测试信号输入线最好采用带有香蕉插头的高频屏蔽线或单股线,输入线尽量短一些,将香蕉插头分别插入示波器Y输入与地接线柱及信号输出仪器接线柱。如果要检查实验电路某点波形,输入线测试端可接一对带套管的鳄鱼夹或测试棒比较方便。如果测试点电压较高,最好应先切断被测电路电源,接好测试点再进行测试。否则应特别注意安全,站在适当的绝缘物上,单手进行操作。

④示波器使用时应注意辉度适中,不宜过亮,且光点不应长期停留在一点上,以免损坏荧光屏。还应避免在阳光直射荧光屏的情况下工作。关机前应先将辉度关灭。

⑤示波器应避免在强磁场环境中工作。因为外磁场会引起显示波形失真。

⑥示波器使用时,接入输入端的电压不应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最大输出耐压400V(DC+ACPP)。如果信号为直流则应小于400V。如果信号为直流加交流,则其直流和交流峰值之和应小于400V。特别要注意当Y衰减开关放到1时,应防止过大的被测信号加入输入端,以免损坏仪器。

⑦仪器使用时,扳动面板控制器要轻,当到达极限位置时不要硬扳,以免损坏仪器。搬动时要轻拿轻放,防止碰撞。

⑧仪器用毕后应罩上防尘罩,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满3个月没有使用的仪器应开机通电1h,以防止电解电容失效和起到加热去潮的作用。

2.观察波形

示波器的主要功能是将非常抽象的电信号变成能看得见的图像,因而观察波形是示波器的主要用途。J2456型学生示波器适合观察频率在10Hz以上,1.5MHz以内,幅度在100mV以上,400V以内的各种电信号波形。

被观察波形从Y输入接线柱输入。观察频率较高的交流信号时,输入耦合开关放到“AC”;观察100Hz以内方波信号及各种变化比较慢的交变信号时,输入耦合开关放到“DC”。衰减开关及Y增益位置视输入信号幅度大小按下表确定。

如果不知道输入信号幅度时,可将衰减开关先放到“1000”挡,观察示波管荧光屏上Y方向显示,如没有显示或显示太小,则将Y衰减开关顺次放到“100”、“10”、“1”挡,再适当调节Y增益,使荧光屏Y方向有4~6格显示即可。扫描范围开关位置视输入信号频率和拟在荧光屏上显示的完整周期波形个数来选定。例如输入信号频率为50Hz,拟在荧光屏上显示两个周期波形,那么扫描频率应为50Hz/2=25Hz,应将扫描范围开关放到“10~100”挡,调扫描微调旋钮,就可在荧光屏上显示两个周期的波形。再如信号频率为10kHz,拟显示5个周期的波形,那么扫描频率应为10kHz/5=2kHz,应将扫描范围开关放到“1~10K”挡,调扫描微调旋钮,可以在荧光屏上显示出5个周期波形。如果被观察信号频率不知道,可将扫描范围开关从低到高逐挡改变,同时调节扫描微调旋钮,待荧光屏上显示出4~6个周期的稳定波形即可。当被观察信号在1MHz以上时,应注意将X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底,才能较清楚地显示波形。

3.电压的测量

示波器荧光屏上光点垂直偏转距离与输入电压成正比,因而示波器输入灵敏度经核准后,即可以测量电压。用示波器测量电压、电流,虽然不如其他测量仪表精确,但能测出任何一种交流电压的幅度值或瞬时值,这一点是其他仪表所不能做到的。J2459型学生示波器出厂时垂直系统灵敏度已校准,因而可以根据荧光屏上Y轴显示的幅度直接计算。

①直流电压的测量。将示波器Y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底,这时示波器垂直系统灵敏度为每格50AmV,A为衰减开关倍率,分别为1、10、100、1000,可根据被测直流电压的大约范围选择。将输入耦合开关放到“DC”,Y输入与地接线柱用导线短接,将示波器调出扫描线,并将扫描线移到坐标片Y轴正中,定此位置为零电位。然后除去短路线,将被测信号接入,如扫描线上移2.2格,图7-3示,则表示被测直流电压为正极性,数值为U=2.2×50×A(mV)。如扫描线下移,则表示被测直流电压为负极性。

测试时也可以用光点来显示,这时只要将X增益电位器反时针旋到底,扫描线即缩成为一点。但要注意此时示波管辉度不要太亮,以免损坏荧光屏。

当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约范围时,可先将衰减开关放到“1000”,如光迹没有移动或移动太小,则再将Y衰减开关放到“100”、“10”、“1”。确定衰减挡级后应再校一次零电位,以保证测量精度。零电位也可以不选在Y轴正中,如被测电压为正极性,可选在下面;如被测电压为负极性,则可选在上面,以扩大测量范围。

②交流电压的测量。示波器可以测量交流电压的峰峰值或波形任何两点间的电位差值。测试时Y轴输入耦合开关放到“AC”,Y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底,被测信号接入Y输入与地接线柱,适当选择衰减开关和扫描范围,调节扫描微调旋钮,使荧光屏上显示出3~6个稳定的波形,如图7-4。读出波形峰峰值之间为4.2格,则被测电压峰峰值为:

Upp=4.2×50×A(mV)

如果被测电压是正弦波,则可换算成电压峰值为:

Um=0.5Upp=0.5×4.2×50×A(mV)

电压有效值为:

U=0.3535Upp=0.3535×4.2×50×A(mV)

J2459型学生示波器衰减开关是十进位的,测试某些幅度电压时会产生波形显示太小、不能稳定同步,但当衰减减小一挡时波形显示又太大,超过坐标刻度的情况。例如对峰峰值约为500mV的信号,当衰减放到“1”时,显示超出坐标片刻度,当衰减放到“10”时显示又太小,这时给定量测量带来一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示波器Y增益旋钮反时针旋到底时垂直系统灵敏度Smin事先测出。Y增益微调比约为6倍,此时灵敏度约为每格300mV左右,于是峰峰值约为500mV的信号,就可得到1.7格的显示。如果被测信号显示为B格,衰减挡板为A,则电压峰峰值为:

Upp=BSminA(mV)

方波、锯齿波、三角波及其他周期性变化电压幅值测量方法完全相同。但应注意,如果频率较低时,应将输入耦合开关放到“DC”。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图7-5是某晶体管的集电极电压在示波器荧光屏上显示出的稳定的图形。图中锯齿波显示为3格。问:

①锯齿波幅度为多少?

②直流分量电压为多少?

③锯齿波C点对地电压为多少?D点对地电压为多少?

分析与解答

此问题系J2459对合成电压的测量问题。当示波器Y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底,这时示波器垂直系统灵敏度为每格50A(mV)。(A为衰减开关倍率)故:

①幅度为:Upp=3×50×A(mV)

②电压为:U=3.5×50×A(mV)

③C、D两点对地电压为:

Uc=2×50×A(mV) UD=5×50×A(mV)

本题思维点拨:在实际测量中,除了单纯的交流电压或直流电压测量外,往往需要测量既有交流分量又有直流分量的合成电压。例如晶体管放大信号时所出现的,即本题所显示的集电极电压,就是既有交流电压,又有直流电压;在脉冲电路测试中,往往要了解信号波形各点相对于地的电位高低。这种合成电压可以很方便地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测试时,输入耦合开关应放于“DC”,先将Y输入与地接线柱间用导线短接,确定扫描线的零电位。再接入被测信号,调节扫描范围与扫描微调旋钮,荧光屏上就会有波形显示了。

[例2]要测量图7-6中通过R的电流(R=2Ω),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扫描频率、DC、AC、Y增益、水平、竖直位移、衰减等旋钮如何转动?

②应如何接到示波器上进行测量?

③如果将衰减置于10挡,光点距原点下方4格,那么通过R的电流多大?

④如果光点在原点的斜上方,测量误差过大,其原因是什么?

⑤如果换上与该电池等效的交流电源,应如何测量?

分析与解答

①扫描频率旋钮置于外X挡;DC、AC开关置于DC处,Y增益顺时针旋转到底;调节水平、竖直位移旋钮使光点位于正中;衰减置于较高挡。

②把电阻R两端分别与示波器上Y输入和地相连。(电路图请同学们自行作出。)

③加在R两端的电压U=4×50×10(mV)=2V。通过R的电流I=U/R=2/2=1A。

④测量之前光点没有调到荧光屏中央,Y增益旋钮没有顺时针旋到底。

⑤接线与测量方法相同。只须将“DC、AC”开关置于“AC”位置即可。

本题思维点拨:按现行教材(选修第三册P291,人民教育出版社)要求,在实验中不作电流测量,可是无论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育思想,还是从“培养动手能力,加强活动课”课堂的教改要求,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安排用示波器测电流的活动课。这里面的关键是,把一个已知阻值的小电阻串联在待测电流的电路里(或利用原电路中的已知电阻),用示波器测量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就可以算出电路中的电流。

四、能力训练

1.使用示波器时,发现荧光屏上的亮点不清楚,若光点的面积过大,而边缘模糊,则应向_____时针方向调整_____旋钮,若亮点沿竖直方向呈一条短的亮线,则应向_____时针方向调整_____旋钮;若亮点沿水平方向呈一条短的亮线,则应向_____方向调整_____旋钮;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水平位移旋钮,可使亮点(或图像)向_____移动;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竖直位移旋钮,可使亮点(或图像)向_____移动;若要使亮点自动地在水平方向移动,则要把X增益旋钮旋转1/3后,把_____旋钮置于_____挡,把扫描微调旋钮_____时针旋转到底,即可看到亮点从左到右又很快地回到左端;增大扫描频率,亮点的移动速度变为_____。

2.在上题调节的基础上,把衰减旋钮置于_____位置后,把Y增益旋钮沿顺时针旋转到某一适中位置,可看见荧光屏上出现_____图形。

3.当图形在荧光屏的左上角而不在正中间时,则应沿_____时针方向旋转_____旋钮,使图形向右移动,又沿_____时针方向旋转_____旋钮,使图形向_____移动,这样,就可使得图形位于中心。如图形仍不清楚,则要调整_____和_____旋钮。如果图形幅度太小,则应沿_____时针方向旋转_____旋钮,使图形在竖直方向上的幅度变大;沿_____时针方向旋转_____旋钮,可使图形在水平方向上的幅度增大。若把同步开关由“+”改成置于“-”时,则波形将改变_____周期。

4.试在图7-1中,把示波器面板上的旋钮和开关分成电子束发射的调节、竖直方向上的调节、水平方向上的调节3个区域。在进行开机练习时,先把辉度调节旋钮_____旋到底,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旋钮旋到_____位置,衰减旋钮置于最_____挡,扫描范围置于“_____”挡。打开_____指示灯亮,进行预热。

5.设电源开关已经打开并已预热完毕,光点的亮度适中,光点已经最圆最小。把你在寻找扫描线、调节水平幅度大小的练习中,操作时所用到的各个旋钮的名称和观察到的现象,按操作的顺序填入下边的空格中:

①把_____旋钮顺时针旋到1/3处;

②_____旋钮反时针旋到底;

③_____旋钮置于最低挡。完成上述三步以后,可以看到扫描的情形,即光点从左向右_____,到右端后又很快_____左端。

④顺时针旋转_____旋钮以增大扫描频率,可以看到光点迅速移动成为_____。

⑤调整_____旋钮,可以看到亮线长度的改变。

6.在测量一节干电池电压的练习中,利用关系式:待测电压值=光点偏移1格输入电压的伏特数×光点偏移的格数×衰减旋钮所指的倍数。在这个测量练习中,如果你使用的示波器,光点每偏移1格时输入电压是50mV;接入干电池,Y增益旋钮顺时针旋到底时,光点偏移了3格,这时衰减旋钮所指的倍数是10,那么你所测量的干电池的电压值等于_____V。

7.在开启或关闭J2459型学生示波器的电源开关前,应把_____。

A.辉度旋钮顺时针旋到底

B.辉度旋钮逆时针旋到底

C.X、Y增益旋钮置于最小位置

D.衰减旋钮置于最低挡

8.在示波器荧光屏上观察到的波形如图7-7(a)所示,要求把波形变成如图(b)所示的样子,则可以调节面板上的_____。

A.“Y增益”旋钮

B.“X增益”旋钮

C.“Y位移”旋钮

D.“Y衰减”旋钮

9.Y输入接上外加直流电压后逐步减少衰减倍数,为什么光点会向上偏移?(简答)

10.示波器能否像电流表一样串联在电路上直接测量电流?为什么?(简答)

高考物理实验题有哪些

2011高考新课标_高中物理课标有这些实验内容:1、测量仪器使用常规,2、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3力学实验:(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3)验证牛顿第二定律,(4))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4电学实验:(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2)电阻的测量(3)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5设计型力学和电学实验

高考物理的重点是什么?

哈三中物理备课组长,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  在剩下的最后两个月里,许多考生关心物理学科还应该注重哪些细节。本专栏请名师针对每个题型点拨考生。  考生目前应该把自己过去复习的知识、做过的题目做梳理,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针对高考的三种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重视实验  在高考试卷中,物理实验题有18分,占总分的15%%,突出体现了物理的学科特点以及实验在物理学科学习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有助于检验考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但是考生在做此题时易失分,这一部分要作为复习的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和《考试说明》上看,实验题将重点考查运用所学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来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验问题。

急---请帮我归纳高中物理实验 ^_^

热点有: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与图像、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功能关系、万有引力定律、磁场力、电磁感应、变压器与高压输电、电路实验以及多用电表、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基本实验仪器的读数。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理综卷对物理实验的考察,已成为高考的热门题目。所考察的内容也并非教材中已成型实验,而是以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技能自行设计为主。它要求学生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会运用已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实验中用过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设计性实验是近几年高考热点也是得分难点。鉴于此,对物理实验的复习,提出以下看法:

一是基本仪器的使用仍是实验复习的基础。

不管上一年度有无考到仪器的使用,我们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运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任何时侯都不过时。在这方面花些时间是必需的。常见的有十三种仪器,这十三种仪器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复习用书上都有很详细的说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从多种视角重新审视和组合实验板块。

在物理实验总复习中,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个实验,而应该从这些实验的原理、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的异同上,给这些实验分门别类,从而组成不同的实验板块。平时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实验分成力学实验板块、电学实验板块、热学实验板块、光学实验板块。但这样的处理只是简单地重复了物理课本知识的体系,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讲解的方便,没有多大的创意,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对实验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显得很不够的。在此,我认为我们要在这些实验的组合板块中挖掘一些功能,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的常规意识,比如对于力学板块,这是由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的实验板块。

我们还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以各种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比如按测量型与验证型可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按能进行图像处理数据和不能用图像处理数据又可以把实验分成两大板块。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这样划分板块,但把一个具体实验归类于哪个板块,这要学生自已思考,比如说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学生们熟悉的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不过画出的图形必须是直线,否则不好处理。这给予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其实还有许多实验也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它们都可以归类于用图像法处理数据,比如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我们测的是周期T和摆长L,再由公式来计算,书本上采用的是多测几组再求平均值法,现在我们可以以L和T2/4л2为坐标轴,用测得的数据放入描点,画直线求斜率即是g。

高中物理实验复习

一、 基本仪器的使用

游标卡尺

设计原理:游标尺上n个刻度的总长度与主尺上(n-1)个刻度的总长度相等,如果游标尺的最小刻度的长为x,相应主尺上的每个最小刻度的长为y,则有nx=(n-1)y,由此式可得游标尺与主尺两者最小刻度长度的差为k=y-x=y/n,我们把k叫做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其值由游标尺的刻度数和主尺上的归小刻度长度y决定。

读数原理:①先读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由主尺上读得,即游标尺零刻度线在主尺的多少毫米刻度线的右边,该毫米刻度值就是应读得的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部分L

②再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由游尺上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后读出,即游标卡尺的准确度k×n=读出的小数部分(可记为通式k×n)

③测量值为上述两部分读数之和,并按有效数字规则记录,通用公式可写为s=L+k×n

习题

例1:用一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一长度为6.8mm的物体,则游标的哪个刻度与主尺的哪个刻度对齐?14mm处

1、游标有20个刻度的游标卡尺游标总长等于19毫米,它的测量精度是多少?测量时如游标的零刻度在尺身的2.4厘米和2.5厘米之间,游标的第16条刻度线与尺身对齐,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弹簧秤

使用弹簧秤的注意事项:

① 根据被测力的大小选择弹簧秤的量程,不能超量程测量,否则会损坏弹簧秤

② 使用前要检查弹簧秤的指针是否指到零位置,如果不指零,就需要调节器零

③ 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秤轴线方向一致

④ 读数时应正对平视。一次测量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弹簧疲劳

⑤ 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能与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卡发生摩擦

⑥ 读数时,除读出弹簧秤上最小刻度所表示的数值,还要估读一位。

秒表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秒表前应检查秒表指针是否与零点对齐,如果不能对齐,应记下此时秒针所指示的数值,并对读数作修正; 测量完毕,应让秒表继续走动,使发条完全放松,释放弹性势能,使发条恢复到松弛状态。

二、测定性实验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a.逐差法:s4-s1=s5-s2=s6-s3=…=3aT2,分别求出a1=(s4-s1)/3T2,a2=(s5-s2)/3T2,a3=(s6-s3)/3T2,再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b.v—t图像法:先根据vn=(sn+sn+1)/2T求出打第n个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作出v—t图像,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习题:

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下列方法中有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ACD )

A 选取记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 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 舍去纸带上开始时密集的点,只得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 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钩码的个数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各计数点的瞬时的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的时刻(s)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c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1)为了计算加速度,合理的方法是( C )

A 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公式,用a=Δv/Δt算加速度.

B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gα求加速度.

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上相距较远的两点,由a=Δv/Δt求a.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其平均值作小车的加速度.

(2)由上表中给出的数据,用作图法求其加速度

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2一22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1)根据_ΔS=恒量_可判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根据_ _______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且VA= 0.53m/s ,VB=0.88m/s ,VC =1.23m/s,VD=1.53m/s,VE=1.93m/s 。

(3)在图2一23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小车的v一t,图线,并根据图线求出a=_3.5m/s2____。

4)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0.53m/s_,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VA_____。

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注意事项:

①摆线要用细而轻且不可伸长的1m左右的线制成.

②摆球要用密度大的实心球.

③测摆长时应使摆自然下垂,测悬点到球心间的距离.

④单摆摆动时应使摆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摆角小于10°.

⑤测周期时,应从摆球经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要测30或50次全振动时间,取平均值计算

习题

4、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的摆球密度不均匀,无法确定重心位置.第一次量得悬线长L1(不计半径),测得周期为T1;第二次测得悬线长为L2周期为T2,根据上述数据,g值应为( B )

A. 4π2(L1+L2)/(T12+T22) B. 4π2(L1-L2)/(T12-T22)

C. 4π2 /T1T2 D.无法计算

5、两名同学在分析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时由于摆球受空气阻力而对单摆周期产生影响问题时,甲同学说:空气对摆球的浮力与重力方向相反,浮力对摆球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乙同学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单摆振动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试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误.

解析:如图甲所示,无空气浮力时,摆球做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重力的切向分量G1,F回=mg?sinθ,θ是摆角.

有空气浮力时,如图乙所示,设摆球受重力和浮力的合力F=mg-F?浮,方向竖直向下,这时摆球做简谐振动的回复力是F的切向分量F1,

F′回=F1=F?sinθ=(mg-F浮)?sinθ

F′回=m(g- )?sinθ=mg′?sinθ,g′=g-

这时摆球的质量不变,回复力减小,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减小,周期增大,甲同学说得对.

乙同学说法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的特点,单摆周期与质量无关的原因是:回复力F回=mg?sinθ,F回与质量m成正比.回复力F?回产生的指向平衡位置的加速度.

a= =g?sinθ与质量无关,所以周期与m无关.有浮力时F回′=(mg-F浮)?sinθ

a′=(g- )?sinθ,显见a′<a

所以T增大.单摆振动周期与质量无关也可以从F回=-k?x,k是回复系数,而简谐振动周期T=2π ,代入k讨论得出.

二、 验证性实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

1、在本实验中,以橡皮条的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来衡量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同一次实验中应使两种情况下结点达到同一位置。

2、实验前,首先检查弹簧秤的零点是否正确,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等,使用时不能超过弹性限度,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对刻度,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画力的图示时,标度的称取应恰当,严格按几何作图法求合力

习题

6、 如图所示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通过细线用两个互成角度的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要记下:

(1) ;

(2) ;

(3) ;

然后,只用一个测力计再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位置 .再记下

(4) ;

(5) ;

(6)实验中,应使各拉力方向位于 同一平面 ,且与木板平面 平行 。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注意:

(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穿纸带的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

(2)接通电源前,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应平展不卷曲,提纸带的手必须拿稳纸带,并使纸带保持竖直,从而不致人为地增大摩擦阻力,导致机械能损耗.

(3)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后才能松开纸带让垂锤下落,从而使纸带下落的初速度为零,并且纸带上打出的第一个点是清晰的一个小点.

(4)选用纸带应尽量挑选第1、2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的纸带,以保让打第一个点时纸带的速度为零.

(5)测量下落高度时,都必须从起点算起,不能搞错,选取的各个计数点要离起始点适当远一些,以减小测量高度h值的相对误差.

(6)因验证的是ghn,是否等于Vn2/2,不需要知道动能的具体数值,故无需测量重锤的质量m.

实验误差

由于重物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打点纸带所受的阻力)做功,所以势能的减小量△Ep稍大于动能的增加量△Ek.

习题

7、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同学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A.用天平称出重锤和夹子的质量;

B.固定好打点计时器,将连着重锤的纸带穿过限位孔,用手提住,且让手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C.松开纸带,接通电源,开始打点.并如此重复多次,以得到几条打点纸带;

D.取下纸带,挑选点迹清晰的纸带,记下起始点O,在距离O点较近处选择几个连续计数点(或计时点),并计算出各点的速度值;

E.测出各点到O点的距离,即得到重锤下落高度;

F.计算出mghn和 mυ2n/2,看两者是否相等.

在以上步骤中,不必要的步骤是 A ;有错误或不妥的步骤是 BCDF (填写代表字母);更正情况是① B中“让手尽量靠近”应改为“让重锤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 ,② C中应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 ,③ D中应将“距离O点较近处”改为“距离O点较远处” ,④ F中应改为“ghn和υ2n/2”

8、在利用重锤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在打出纸带并测量出第n点到第1点的距离后,用公式υn=ngT(T为打点时间间隔)来计算打第n点时重锤的速度,然后计算重锤动能的增量△Ek和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Ep.计算时经常出现△Ek>△Ep的结果,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解析:本题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由于重锤和纸带受到阻力,它们下落的实际加速度a将小于重力加速度,而利用重力加速度g来计算速度υ=n?g?T,将使得υ值偏大. (2)在先接通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工作,再让纸带从静止释放的步骤中,常常容易造成纸带上记录下来的最初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0.02s,计算中仍按0.02s计算,也将使得速度值υ=n?g?T偏大.

9、某同学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时,不慎将一条选择好的纸带的前面部分损坏了,剩下的一条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他测出并标在纸带上,如下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周期是0.02s,重力加速度为9.8m/s2.

(1) 利用纸带说明重锤(质量为mkg)通过对应于2、5两点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1)重锤在对应2、5两点时的速度分别为

υ1= m/s=1.495m/s υ2= m/s=2.06m/s

则重锤在2、5两点对应过程的动能增加量为

△Ek=Ek2-Ek1= mυ22- mυ21=1.004mJ,

而重锤在该过程中下落的距离为

△h=(3.18+3.56+3.94)×10-2m=10.68×10-2m

则重锤在该过程减小的重力势能为

△Ep=mg?△h=1.047mJ

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内可以认为△Ek=△Ep,即机械能守恒.

(2) 说明为什么得到的结果是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小量△Ep稍大于重锤动能的增加量△Ek?

因重锤拖着纸带下落时,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做功而使重锤的机械能有损失,故重力势能的减小量稍大于动能的增加量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需注意事项

(1)为保证两球在水平方向作同一直线上的对心正碰,必须将斜槽末端切线调节成水平然后固定;

(2)为使入射球A在碰后能沿原方向运动,必须使A球的质量大于被碰球B的质量.

(3)为保证多次重复实验的条件相同,一是必须使入射球每次都是从斜槽上同一位置从静止开始滚下;二是注意不能移动实验桌、斜槽和白纸.

(4)必须明确标明重锤线尖端所指的位置O.以便能较精确地确定两球作平抛运动的抛出点,从而获得较精确的水平位移大小.

练习

1、某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图(甲)中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图(乙)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的平面,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1)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应取为64.7 cm.

(2)在以下选项中,哪些是本次实验必须进行的测量?答ABD (填选项号).

A.水平槽上未放B球时,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B.A球与B球碰撞后,测量A球落点位置到O点的距离

C.测量A球或B球的直径

D.测量A球和B球的质量(或两球质量之比)

E.测量G点相对于水平槽面的高度.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作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作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下图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上图,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 BC 段来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 DE 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格填“AB”或“BC”或“DC”或“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kg,小车B的质量m2=0.2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

碰前总动量= 0.42 kg.m/s.

碰后总动量= 0.417 kg.m/s.

由上述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是: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A、B两车作用前后的总动量相等,系统的动量守恒。

三、研究性实验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1、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坐标原点0及竖直向下的轴的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 O点在斜槽末端点处

B O点在斜槽末端点正前方r处(r为小球半径)

C 过0点画一条平行木板边缘向下的线作为轴

D 过0点利用重锤线画一条竖直线作为轴

2.如图所示为做平抛运动实验的专用卡片,长方形孔的宽度为a,长度为b,c为描轨迹点的缺口,若小球半径为r,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

A 缺口c应在折线处且紧贴木板上的白纸

B a应略大小2r(r为球半径)

C b应等于2r D a应等于2r

3、下列哪些因素会使实验的误差增大( B )

A 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 B 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

C 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 D 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相同

文章标签: # 实验 # 旋钮 # 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