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业报考 专业报考

明朝历史高考,明朝考试的排列顺序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明朝发生一件大事,暴露了问题所在4.贡院与科举:古代的“高考”是啥样5.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6.高三历史,元明清时期。7.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古代"高考"有多难?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

1.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

2.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3.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明朝发生一件大事,暴露了问题所在

4.贡院与科举:古代的“高考”是啥样

5.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

6.高三历史,元明清时期。

7.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古代"高考"有多难?

明朝历史高考,明朝考试的排列顺序

1.规模加大了,隋唐宋元科举,录取的人数极少。明朝科举的规模比之要大上很多。 2考试内容越发当一,只读四书五经,八股文形式束缚人的思想。明朝以前,唐宋的科举不仅考经史典籍,也考数学、农学等等,推动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不过能从八股文死板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那些人,也必是拥有超乎常人的实力的。明朝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功名。这就跟现代的应试教育一样,那些高考状元们,智商能力必有过人之处,状元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真正的天才,无论在怎样形式的泥潭中,都能够取得成绩脱颖而出。何必贬低那些应试教育的“书呆子”呢?能考100分,说明他的智商就是有过人之处。能考中八股文的状元,也只有真正的天才才能办到。

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也分“南北卷”?

高考历史考点如下:

1、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对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2、春秋时期,“私田”不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标志着中国传统步型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它可以调节型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5、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6、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 制度的阻碍。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1、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学习历史才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真正认同自己的民族。民族认同让我们这个民族更有凝聚力。

2、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学习继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屈原怒投汨罗江,卫霍抗击匈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舍生取义,谭嗣同慷慨赴死他们的抗争和奉献形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前赴后继,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文明能够传载几千年而不断绝的主要原因。

3、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文化认同,重建民族自信

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丰碑,它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瑰奇的想象力和无穷创造力,让我们了解到了先人门的才华和浪漫,以及他们大美壮阔的精神境界。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当时知识分子,南方比北方多,为了更公平选举人才所以出现了南北卷的现象。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作为一名从一无所有的乞丐,成为一国之帝王,他清楚的明白老百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对治理国家任用贤能非常的看重,朱元璋是非常看重科举选拔,他认为国家要变强就得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出现,在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到达了另一个巅峰。

朱元璋晚年时候,科举选拔出现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儿,那就是那年选拔上来的考生大部分全是南方学子,很多北方学子都不干了,堂堂大明王朝,重南轻北根本不把我们北方学子放在眼里,这话也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面,他也觉得很奇怪,也听说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所以徇私刻意不录取北方学子这种传言。

就下令重新审核考卷,到底是不是刘三吾等南方主考官搞的鬼,一查就见分明,反复查了两遍,最后结果都是南方学子的文学功底确实比北方好,主考官一点儿毛病都没有,朱元璋就找到刘三吾这位老同志,好说歹说你随便糊弄一下,弄一些北方学子上来,但是刘三吾不干,这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不能徇私。

朱元璋一听你这个老东西,命人拖出去砍了,然后录取考生就按朱元璋说的办,平息一下北方学子的怨气,后来的明朝皇帝为了更好地公平对待学子,所以开创了南北试卷。

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明朝发生一件大事,暴露了问题所在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 总结 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 文化 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长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 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4

1、城邦基本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基础:梭伦改革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时间:公元前5世纪

3、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4、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5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 措施 。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 教育 。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 热点 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相关文章:

★ 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详细梳理

★ 高三历史考试必背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归纳

★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贡院与科举:古代的“高考”是啥样

关于高考为什么不能全国统一试卷?明朝发生一件大事,暴露了问题所在问题回答如下:

第一个原因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域情况不一样,有的地域可能发达一些,人们上学的机会更多。有的地方可能落后一些,所以很难统一试卷,统一分数录取。

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有明证。比如说在明朝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大事,在明朝洪武30年。也就是公元1397年2月,科举会试,当时朱元璋就请了一个重要的主考官,出任主考。是当时的大儒刘三吾,当时已经85岁的高龄。

因为他在学界非常有名大家都很佩服,他担任主考官没有异议,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最后录取完51人,全是南方人。没有北方人,北方的学子就不愿意了。就要告。

朱元璋就安排人进行审查审核,审查审核的结果也认为刘三吾主考官率领的这些主考批卷阅卷是合理的,因为北方的最高水平,也赶不上这51个人水平最低的试卷。但是即使公布了结果,北方的学子也不满意,还是天天告,弄的这个没法上班了。

朱元璋一看不行,如果再重考也不一定能够平息,所以朱元璋为了平息这样一场轩然大波把主考官刘三吾发配西北,副主考白信蹈。以及参与复审的监察御史张信,还有与此案有关的20多个人凌迟处死,当时的状元榜眼探花,也都判了处死或者是流放。然后由朱元璋来主持。

到了6月又主持一次科考,这时候录取的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以此来平息这个事件,随后明朝再进行科举会试,就分为南北中三卷,根据不同的地域来录取。

实际上为什么出现主要的51人都是南方的,就是因为南方比较富足,人们愿意读书,那么北方相对南方这个条件要差一些,读书的人少一些,读书的条件也差一些造成的。那么这个问题后来大家都引以为戒。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

从隋朝开设进士科到1905年清宣布废止科举制,历经1300余年。在明朝达到鼎盛。

自明朝永乐迁都北京后,位于北京内城东南角的贡院也成为当年学子们最受关注的地方。从明朝永乐至清朝光绪年间,先后在北京举行会试、殿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入京参加考试的举子达120万人次。

如今,贡院建筑已无遗存,只剩下一些以“贡院”为名的街道。不过众多史料中,仍有不少关于贡院以及当年科举考试的记载,依然能够感受到贡院当年的喧哗以及学子们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转折。

1 清末贡院临时搭建三千余间“号舍”

提及北京城的贡院,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明清时期,举行科举考试的地方。如今,贡院无存,只有一些与贡院相关的街道名。当年贡院在如今社科院一带,其大致范围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北起东总布胡同,南至建国门内大街。实际上,在晚清时期,随着参加科举考试人数的不断增多,每到乡试和会试时,在贡院周边,还会搭建大量临时的“号舍”。据《天咫偶闻》记载,同治之前,每次乡试有四五千人,会试有两千余人,但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参加考试的人增加至一万六千人,不得不增添新的“号舍”。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会试后,清将京师贡院扩地增建三千间,总计约达一万六千间,才基本满足士子应试之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笔者年少时,去古观象台附近的远房亲戚家。此前,人们早已把此处的城墙打开豁口并命名为:建国门。笔者去走亲戚那会儿,古观象台这一带的马路,依然很狭窄。在东顺城街附近,笔者看到不少大大小小的老旧水缸,和当时家家户户用的陶制黑釉水缸差不多。亲戚中的一位老者告诉笔者,这一带原先正是贡院的地盘,而这些水缸是为了防火。

由此可见,每当考试时,当年贡院的范围还是挺广的。而说起防火,不得不提贡院的历史。明永乐年间,北京贡院建立初期,考生住的都是低矮的“号舍”,共约九千多间。考生就是在低矮狭窄的小木板房里,点上蜡烛,苦思冥想,写下八股文章。因此,当时的贡院,处处是隐患。尽管在“号舍”的通道上放有很多救火用的大水缸,但贡院里着火的事件屡屡发生。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的礼部会试,因发生火灾造成重大伤亡,九十余名举子被烧死,火灾惨烈程度堪称科举史之最。这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明史》卷七十记载:天顺“七年癸未试日,场屋火,死者九十余人,俱赠进士出身,改期八月会试,明年甲申三月始廷试。”尽管发生了重大事故,但一直没有引起明朝的重视,此后还发生了多次火灾。直到万历年间,大学生张居正提议,贡院才改成以砖瓦结构为主修筑的房间。

清代,贡院建筑规模更加庞大。不过,到了1900年,发生“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贡院被德军占据。因为贡院被损坏,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清决定借河南贡院补行因庚子之变拖延三年之久的会试。1904年,又借河南贡院举办了会试。1905年,清宣布废科举,历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1904年在河南贡院举办的会试,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科。当年殿试中,慈禧太后“钦定”的状元刘春霖也成为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位状元。

废除科举制度后,北京贡院的部分建筑被整体拆除,清将这些拆除的建筑材料汇总,用马车运到东皇城以里,景山东侧的马神庙沙滩一带,原规划是打算扩建京师大学堂。而贡院旧址,当时规划着盖一座西洋式建筑,作为清末新政产物之一的“资政院”的大楼。没过多久,爆发“辛亥革命”,景山东街的大学堂扩建和资政院的修建,都随着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化为泡影,遗憾的是,贡院拆除后汇总的建筑材料也下落不明。1927年,张作霖执政的北洋为了筹集军饷,将贡院拆除,并将物料拍卖,贡院从此荡然无迹。

如今有人会问,学子进京赶考,绝大部分都是从西南边卢沟桥进入北京城的,集中住在南城,干嘛把考试的场地贡院,选在老北京内城最东南方位的地界?有人得出结论,认为当时的统治者对学子,骨子里还是看的很轻。

其实,贡院的选址,恰恰体现了明清统治者对年轻学子寄予最真诚期望的意思。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是选址,选址里面最关注的是方位。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金木水火土的讲究,东南方是“紫气东来”的方位,紫禁城的东南角为南三所,就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所以,把贡院建在老北京城的东南角,就是比照紫禁城的太子读书的南三所位置。这里面,寄托着和朝廷对于有才年轻人的厚望。据资料记载,当时各个地方的贡院,也大多建在城市的东南方。比如南京江南贡院的前身建康贡院,当年就在建康城(南京)的东南方。

贡院的建造在当时也激活了一批产业,本来北京城里广有会馆,专门给各地来京的人士提供居所,可是,应对大批集中进京的举子,会馆力不从心。于是,老北京买卖人围绕贡院,迅速建了一批“试馆”。当年沿着齐化门(朝阳门)到东便门的东顺城街、东西裱褙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日报社办公楼一带),就有大量的“试馆”。

2 “五色笔”防止作弊

北京是明清两朝的京师所在地,因此北京贡院还负责承办顺天府的乡试(地方级)以及会试(中央级)。当时,北京贡院里举行的考试,要经历九天六夜,连考三场,头一场和第二场以及第三场中间都可以出来休息一个晚上,另外的六夜,就只能在自己的考试“格子”里吃、住、睡,还备好了马桶,这从根儿上封死了考生之间交头接耳和打小抄的路。

明清时期,乡试和会试的内容和时间差不多,都需要考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颇有点应用文的意思。在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场,让考生从自己的角度来评论国家的前途与自己的志向。这是取士的关键。当时,大部分举子,把宝押在头场和二场,他们对于第三场考试不大重视,认为是“空议论”。其实很多进士都是考官和从第三场的“命题作文”里识出人才的。

举子们连考三场,经历了九天六夜的苦战,交卷离开后,贡院的官员就开始忙碌。由于考卷首页有考生姓名、履历以及三代职业的填写,官员要把所有考卷的第一页折叠弥缝盖印,然后逐一编号。这时,誊录所的官员进驻,把编好号的试卷一一用朱砂墨在白宣纸上誊写。三十年前,笔者偶然在潘家园见过一份朱砂笔试卷,叫卖人说是当年科考的试卷。其实那不是试卷,试卷一律黑色墨笔书写,朱砂墨的是誊录所的誊写卷。

誊录所夜以继日地誊写,誊写完之后,誊写卷和原卷交给下一道工序:校对官员,由他们把誊写的卷子和原试卷逐字逐段校对。如果发现有误,则用**笔标出,提醒阅卷官员按**笔迹阅读。誊写校对完毕,那些原卷统一交到贡院封存,朱砂墨的誊写卷,拿给考官批阅。这样一来,作弊的可能性为零。这些经过誊写的试卷,先由闱中同考官用蓝笔圈点,认为可以的,由监考御史用紫笔批阅圈点认可,这样的卷子,才能进入下一轮角逐。它们统统集中到主考官那里,主考官用黑色墨笔圈点,经过两级考官认可的考卷,才能得以“入围”,也就是“取中”。这一番经历,史称“五色笔”大关。

进北京城赶考的举子,最多一次超过万人,但能选中的也就三百名。说是三百名,也不是固定的数,有时候录取多,有时候录取少,清史记载,录取最少的是乾隆五十八年,只录取进士八十一人,为什么录取如此之少,史料不详。

等到录取的考卷确定,再从贡院提取这些考生的原卷,又一次进行圈点。经过统一的排名后,前十名的原卷必须进呈御览。如果考生的卷子没有进入前十名,但是三场考试中,有一张卷子突出者,这份卷子也要进呈御览。比如光绪壬辰年,江苏武进举子屠寄第三场策问试卷,为全场之冠,这份卷子也呈给。

3 殿试时王爷点纸捻为举子照明

说过贡院的考场,再接着说说只有三百加的“殿试”。这个殿试,其实开始并不在“殿”里,明朝的殿试,开始设在的金水桥前面。那时候的一带,三面都是高墙,老百姓根本进不来。到了殿试的头一天,负责考试的官员摆上书桌,三百名“取中”的举子一一落座。这个考试,只有一天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就一份卷子。

为什么明朝在金水桥举行殿试,到了清朝,却不在这里举办殿试了呢?这源于清朝的主考官认为四月天,一带风沙太大,影响考生的发挥。于是经过商议,改在太和殿前面举行。不巧的是,有几次太和殿前的殿试,又恰逢降雨。于是,到了嘉庆年间,皇上恩准,殿试改在保和殿内举行,这就是真正的“殿试”了。当时,考生可以进入保和殿考试,但有一条,不能“举烛”,也就是天擦黑必须结束。乍一听,这三百人都集中在保和殿里,既遮风又避雨还不吃砂土。但是,考生们另有难处:露天考试,虽然有种种不好,但是有一好——自然光线好,而进了大殿,因为不许举烛,光线就暗多了,遇上近视眼和老花眼的,更糟心。另外,屋子里面比外面黑得早,在大殿里面考试,时间上要比外面考试少半个钟头。围绕着殿试,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光绪乙丑殿试,广西临桂举子张建勋在天色已暮仍未写完,保和殿里光线已暗,他把桌子移至窗下继续书写。此时,其他二百九十九名已经交卷出殿。两班监试的王爷和大臣,头一班四个人已经散去。第二班的四位,虽然没有散,但其中一位大臣觉得此举子应该交卷,“不交就掣”(意为到时不交卷则考官过来就抽走)。不过,这位大臣的建议没得到“班头”的认可。“班头”过去看张建勋,见其面色庄严,全神贯注,又观其试卷,书写工整,字迹隽秀,判断这是位寒窗苦读的后生,心生怜意。所以“班头”就立其身旁安慰道,“不要焦急。我有一技,能令吸菸(古语,同烟)所用纸捻不速燃,然仅存两枚,我点着纸捻照你写。倘捻烬而仍未迄事,则无可如何也。”

说完,“班头”示意另外三位先撤。那三位感觉蹊跷,琢磨“班头”把大家支走是不是另有目的?于是,都不走,立在一旁静观。“班头”见状,也不撵他们,把第一个纸捻点燃,张建勋一见亮光就埋头紧写。凑巧,就在第二个纸捻燃尽的时候,张建勋把试卷最后一行写完。此时,那另外三位考官互相使着眼色,心照不宣:敢情这位是“班头”的亲枝近脉,所以他才如此尽心尽力。张建勋书毕,把卷子交给考官,道谢之后迎着暮色出殿。及至揭榜,张建勋被钦点状元。这位新科状元不忘恩人,到处打听为自己燃纸捻的考官。只是由于自己当时写卷心无旁骛,不记得考官长啥模样,他只记得那位考官头戴镶着蓝宝石的三眼花翎。后来,有人告知,那位“班头”是惠亲王之子——贝子爷奕谟,恭亲王的堂弟。状元张建勋不由得对这位贵胄心生感激。不过,据史料记载,这位贝勒爷和张建勋此后并未见面,贝勒爷奕谟施恩不求报,也传为佳话。

刚才说了,三百名举子参加殿试,第一名到第五名空着,直到最最后一天的下午才揭晓,然后从第五名开拆,倒着来,最后拆开的才是头一名:状元。由于试卷是封闭状态,谁也不知道这五份考卷的姓名。光绪年间,有一次殿试的主考官是大学士徐桐,此人历来反感康有为。康有为“取中”之前,叫康祖诒,康有为是中了进士之后他自己改的名字。当时,拿出大家一致评定为第五名的考卷时,满腹经纶的徐桐已猜出这是康祖诒,因为他是从康祖诒第二场和第三场试卷中的《公羊传》策对和金石独尊汉魏的观点来判断的。

众所周知,康氏对于《公羊传》和汉魏金石最拿手。当揭出卷首页的姓名,果然是康祖诒时,徐桐刹那间失口,呼出“如何——”,下面还有两个字“是好”,老练的徐桐没有说出这两个字。由此,流传下来“康祖诒取中,大学士失口”的掌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到了光绪年间,科举还是相对公平的。

4 科举“枪人”故意落选只为多挣钱

说起贡院,离不开科举,说科举,离不开作弊。中国古代,管专门以作弊为生的人叫做“枪人”。科举是很严格的,除了现在人们在国家博物馆看到写满小字的“作弊衣”之外,科举场里很难互相打着掩护抄袭。但是,作弊这事,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于是,一种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作弊者出现。这种人学问不浅,可是又不纯粹的迷恋功名,他每次进入科举试场,都是为了钱:收了钱,帮别人答题。按规定,进考场必须五人为“一伍”,互相作保。“枪人”就利用这个漏洞做文章。进考场后,“枪人”看罢试题,最快速度答好考卷,在监考同意他去厕所的时间里,瞅机会把这张答卷换给需要的考生,此考生就在这“一伍”内。回到座位后,他则另用笔体,故意再写一份很差劲的卷子交上去。

结局是“枪人”肯定落选。换作别的考生,如果落选,大多会寻死觅活甚至大病一场。但“枪人”落选,却是高高兴兴,因为他可以等待下一科,继续考试,继续挣钱。因为按当时的规矩,只要没考中,可以继续报名再考。因此,“枪人”等到下一科时,如法炮制,别人给钱,他给别人答卷,然后自己又落选,再等下一科。如此循环往复。

“枪人”能挣多少钱呢?使用他卷子的考生,如果中了,要给“枪人”三千两银子。而要他答卷的,都是农村的大户子弟,急着要讨个虚名壮壮家门。此类“枪人”,久经考场,处处门儿清,所以很会打通关节,每每得逞。也有“枪人”被识破的,浙江一位新任的考官了解到本地亦有此事,在摸清“枪人”姓甚名谁后,考官不露声色,特地留意观察“枪人”的座位。“枪人”故技重演,交了一份乱写的卷子。考试之后,考官把“枪人”那份卷子批了个“中”。这个“中”字,历来在科举考生眼里是“贵”字的上半截,落在任何人名下,都会大喜过望。可唯独落在“枪人”名下,令其痛不欲生,因为“枪人”中了之后,就不能再进考场,一年三千两银子的收成就这样没了。

高三历史,元明清时期。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大肆流劫东南沿海

1555年 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山西发生特大地震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大灾,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

1560年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编练“戚家军”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重录《永乐大典》,严嵩遭罢免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兴化大捷,神宗朱翊钧出生,孙承宗出生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明朝颁布《宗藩条例》,胡宗宪下狱处死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朱厚熜逝世,享年59岁。其三子朱载垕继位,改元隆庆

1567年 隆庆元年,纂修《世宗实录》,解除海禁,俺达屠石州,纂修《世宗实录》

1568年 隆庆二年,魏忠贤出生

1569年 隆庆三年,俺答进犯大同右卫,戚继光奏陈边务,熊廷弼出生

1570年 隆庆四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俺答请封贡通市。次年,俺答上表称贡

1572年 隆庆六年,穆宗朱载垕逝世,享年35岁。三子朱翊钧冲龄继位,改元万历,诏修《穆宗实录》

1573年 万历元年,张居正改革

1574年 万历二年,李成梁大败王杲,倭寇侵犯浙江、广东,秦良玉出生

1575年 万历三年,左光斗出生

1576年 万历四年,再修《大明会典》,毛文龙出生

1577年 万历五年,张居正清丈土地

1578年 万历六年,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1581年 万历九年,《万历会计录》编成

1582年 万历十年,杭州接连发生兵变、民变事件,张居正逝世,享年57岁,吴承恩逝世,享年约81岁,光宗朱常洛出生

1583年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平古勒寨,屠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崛起

1584年 万历十二年,神宗朱翊钧清算张居正,袁崇焕出生

1585年 万历十三年,皇太子之争

1587年 万历十五年,海瑞逝世,享年73岁,徐霞客出生

15*** 万历十七年,广东白莲教起义

1592年 万历二十年,宁夏哱拜起兵反叛,哱拜后自杀。明军抗倭援朝,平壤大捷,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

1593年 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享年75岁,洪承畴出生

1594年 万历二十二年,“东林党议”之始,中日和议成约

1595年 万历二十三年,诏复建文年号

1598年 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南海大捷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定居北京,史可法出生

1602年 万历三十年,绍宗朱聿键出生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福建等省发生大地震,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

1605年 万历三十三年,熹宗朱由校出生

1606年 万历三十四年,李自成出生,张献忠出生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安宗朱由崧出生

1608年 万历三十六年,锦州、松山军变

1609年 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入侵琉球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党,《》问世

1611年 万历三十九年,思宗朱由检出生

1612年 万历四十年,兵部请严海禁 ,吴三桂出生,清睿亲王、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清孝庄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

1615年 万历四十三年,明宫三案之梃击案发生,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 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大汗位,建国大金,年号天命

1617年 万历四十五年,各地呈报灾情,南北大旱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军攻陷抚顺,李永芳降金,后金军攻陷清河,开海运通饷辽东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明军大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开原,熊廷弼经略辽东,明朝第三次加征田赋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朱翊钧逝世,享年57岁。其长子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明宫三案之红丸案发生,光宗朱常洛逝世,享年38岁。其长子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明宫三案之移宫案发生,袁应泰出任辽东经略

1621年 天启元年,后金军攻陷沈阳,后金军攻陷辽阳,诏修《神宗实录》,袁应泰自杀,毛文龙入驻皮岛,明廷复用熊廷弼

1622年 天启二年,广宁之败

1623年 天启三年,昭宗朱由榔出生

1624年 天启四年,魏忠贤提督东厂,魏忠贤与客氏杀后妃,孙承宗奏陈边方大计,左光斗削籍,郑成功出生

1625年 天启五年,后金军攻取旅顺,熊廷弼被斩首,传首九边,享年52岁,孙承宗受阉党排挤,罢官归乡

1626年 天启六年,宁远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纂修《三朝要典》,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逝世,享年67岁。其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冯铨免官

1627年 天启七年,宁锦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陕西澄城县爆发民变,知县张斗耀被杀,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熹宗朱由校逝世,享年22岁。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元崇祯,思宗朱由检清算魏忠贤等人,魏忠贤等畏罪自杀

1628年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毁《三朝要典》,诏修《熹宗实录》

1629年 崇祯二年,陕西等地大饥,李自成参加起义,议改历法,西历自此开始实行,袁崇焕杀毛文龙,明廷斩杀杨镐,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入关侵犯,京师 *** ,满桂战死,袁崇焕下狱

1630年 崇祯三年,明廷行保甲制度,袁崇焕被凌迟于北京西市,年46岁

1631年 崇祯四年,后金制造红衣大炮,兵围大凌城

1632年 崇祯五年,孔有德攻陷登州城

1633年 崇祯六年,徐光启逝世,享年71岁,孔有德降后金,尚可喜降后金

1634年 崇祯七年,农民军入河南,林丹汗逝世

1635年 崇祯八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族

1636年 崇祯九年,滁州之战,皇太极称帝,建国大清,改元崇德,思宗朱由检诏令天下,清兵从喜峰口入关,侵犯中原,京师 *** ,闯王高迎祥被杀

1637年 崇祯十年,朝鲜降清,清军攻克皮岛,洪承畴、孙传庭大败李自成于商洛,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扰中原,京师 *** ,《皇明经世文编》纂成,卢象升战败自杀,享年38岁,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出生,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归抚明廷

1639年 崇祯十二年,清军侵犯济南,明清松锦大战爆发,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重新起义

1641年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自杀,享年53岁,徐霞客逝世,享年54岁,李自成攻陷洛阳,生烹福王朱常洵

1642年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明军惨败,总督洪承畴、锦州总兵祖大寿、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辽东巡抚邱民仰被俘。清军再次入塞骚扰中原。《徐霞客游记》纂成

1643年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地方政权,李自成克潼关,孙传庭战死。郑经出生。同年皇太极逝世,享年51岁。其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与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左右辅政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年号永昌,二月,大顺军攻陷宁武关。大同沦陷,三月十五日,居庸关陷,三月十九日晨,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大明本质上宣告灭亡,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爆发,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联合清军击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北京,清军入关,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称帝,退陕西,五月初二日,清军入驻北京,五月初三日,清廷颁布剃发令,五月十五日,弘光政权建立,七月初八,清廷定都北京,十月底,清摄政王多尔衮释出文告,进攻西北之李自成;南下进攻南明,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大西,年号大顺。

明朝历史简史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化,农业生产遭到游牧的破坏。

天下大乱,各路义军反抗元政权。农民军中,朱元璋逐渐取得领导地位。

1368年,灭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明。

明朝帝王次序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二次继位***、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载***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的人还:

1.高中历史大事年表汇总

2.欧洲历史大事年表

3.初中历史大事年表

4.德国历史大事年表

5.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古代"高考"有多难?

给你排除一下各个选项。

A项,均田制就是错误。这是北魏到中唐施行的土地制度,唐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已经瓦解。而且不论苏湖还是湖广这都是江南一带,牵扯不到北方,这属于地理学知识。

B,这里说的主要是粮食产销忠心的一个转移。宋代苏湖是全国粮食产销中心,从“全国足"这样的字眼也可以明白这是讲粮食的。谈不上经济的开发。

D,明清时期,苏湖也就是江浙一带由以前的粮食中心变为全国的纺织中心,因为大部分地区改种棉花,湖广因为政策原因、水利设施原因成为新的粮食产销中心,但单论经济发展水平,肯定还是江浙一带高的。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出现在这些纺织工场内,由此可见。

排除下,C说的地域性分工也就好理解了。以后你看到”天下足“这样的字眼一般说的都是粮食方面,古以农为重,不可能把商业放在重要地位的。

讲的够实在吧?可以的话给分吧 看在哥当了三年历史课代表的份上

在古代,科举考试都是有级别的。首先是选秀才,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即童生,要通过三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才能取得秀才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的选拔。县试由知县主持,在一天之内有四五场考试,通过之后进入府试,由知府举行,被录取后进入到院试,由学政举行,大概会有三场考试,被录取了的就叫做秀才。秀才在之后还要进行两场考试?岁试和科试。只有通过科试,秀才才可以参加乡试。也只有具有了秀才这一资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并且三年才会举办一次,所以科举考试比起我们如今的高考而言,时间跨度更大。元代石子章在《竹坞听琴》中写道:?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寥寥几字就可以看出古时候读书人的艰苦努力。除此之外,乡试和会试的竞争激烈远超过我们今天的高考。在明朝,秀才中举的概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左右,之后考取进士也只有的百分之五的概率。在乡试中通过的人被称作举人,在会试中通过的人被称作贡士。当然,在各级考试中,对第一名的称呼也是有讲究的。比如,乡试名列第一的叫解元,会试第一叫做会元。之后的殿试第一、二和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乡试和会试考九天,有三场考试,考生们在狭窄的房间中,不能出去,就连食物都得自己准备。考试题目都是主考官们精心挑选的,并且若是题目选得不好,出题者也会遭到责骂。初试题目有四书文和五经文,应该是对四书五经的看法体会,复试有试论、试诏和判语,最后一场是试经史实务策五道题目。

文章标签: # 贡院 # 历史 # 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