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康熙怒斥高考_康熙配音说高考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1.康熙很热爱西方科学,为何没有推动大清王朝科技的发展?2.推荐几部好看的以康熙为主角的清穿吧!3.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4.雍正究竟有多疯狂?专家:一天只睡5小时,一年只给自己放3天高考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只有通过高考大家才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才能不愧对于这十几年来早起晚睡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都会抱怨说学习非常的痛苦,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够,特别是即将要高考的学生

1.康熙很热爱西方科学,为何没有推动大清王朝科技的发展?

2.推荐几部好看的以康熙为主角的清穿吧!

3.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4.雍正究竟有多疯狂?专家:一天只睡5小时,一年只给自己放3天

康熙怒斥高考_康熙配音说高考

高考对于我们国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只有通过高考大家才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才能不愧对于这十几年来早起晚睡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都会抱怨说学习非常的痛苦,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够,特别是即将要高考的学生更是要挑灯夜读。但其实现在的学生相比于以前要幸福很多,因为现在大家要参加考试,只需要根据考场的分配,提前一小会儿到考场就可以了。

但是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那些家住的比较偏远的考生,要提前很长时间进京赶考。所以他们把课去考试看的比现在的高考还要重要,因为他们去参加考试不仅要浪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要准备很多的钱财,这样才可以保证在路上不会出意外。大家应该也知道,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是建立在南京,西安,河南这些地点的,离广东都是比较远的。

所以广东的考生究竟是怎么样参加科举呢?其实在宋朝以前,广东的考生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是不用到京城去的,通常是在当地比较大的佛寺当中举行,当然朝廷会派专门的官员来进行监考。在宋朝时期,广东就开始建立贡院,像是比较大的科学考试都会在贡院当中举行。不过到了明朝时期,广东的贡院就在战争当中被毁坏了。不过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已经非常的混乱了,大家也没有什么时间去考虑科举的事情了。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广东的科举考试也在光孝寺举办过,直到康熙年间才重新修建广东的贡院,所以广东科举也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场所。所以大家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因为现在我们的考试环境和学习环境已经要比以前优渥很多了。

康熙很热爱西方科学,为何没有推动大清王朝科技的发展?

何谓“学额”:政治的空间分配

清代学额,简单一点讲是指童子试(院试)录取的府州县生员(俗称“秀才”)的名额。清代科举制度基本沿明制,但是吸取明代的教训,对学额制度进行改革。它对各级学校每一科录取的新生实施限额。考生没有取得功名之前称为“童生”,考生入学后称“生员”。生员分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廪生、增生是岁科两试中按名取前列者,每月有廪膳费,刚录取入学的生员称附生。

中国古代学额制度是政治空间配置的重要载体。学额的分配实质上是国家和权力在基层的分配。清代“科举必由学校”,然入学有定额,即学额所限。正因如此,在清代,学额堪称第一等重要的社会,成为各地、各方争夺的目标。秀才是清代基层绅士的主力,入学,成为秀才(生员)是获得进身和入仕的第一道门槛,意味着摆脱了“民”的身份,拥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特权。

顺治九年,各地学宫立卧碑文:“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康熙九年,礼部题准给予生员一些优恤政治待遇:“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若事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律扑责。”

清朝的最后一位科举人钟毓龙谓:“秀才对长官,别于平民者三事:一、但须长揖,不必下跪。二、自称生员,不称小底。见知县称父台,见知府称公祖,不称老爷、大老爷。三、非先咨请斥革,即犯法亦不能用刑。”虽然生员见知县、知府可以不称老爷,但平民百姓却必须称生员为“老爷”,所谓“举贡生监,无不老爷”。成了生员就意味着步入绅士阶层。同时,若进一步参加科考,中了举人,则进入官绅阵营。举人之出路,自以得中进士为正途。若会试屡屡不中,则尚有两出路,谚所谓“头顶知县,脚踏教官”。

正因为如此,众多士人耗尽毕生精力也要入学。据张仲礼统计分析,19世纪平均一个县的童生数要略高于1000人而学额却只有区区几十。

分配原则: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

学额的重要性已如上述,清 *** 对于各府州县学的定额原则,在《学政全书》、《会典事例》等政书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顺治四年,定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为大、中、小学。”商衍鎏先生结合自己科场切身经历写成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则加上了钱粮丁口,称:“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分为大、中、小学”, 并在《序例》中说清代科举制度“多承明制”。清人福格亦曰“按其地文风盛薄而定”,并谓“考此制准乎明季之法”。文风高下的内涵除了指中举、中进士人数,还包括应考童生人数,钱粮丁口则指地方的人口和所交赋税。

学额的分配

清代对学额的厘定始于顺治四年。据嘉庆《钦定学政全书》载,该年“定直隶、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同时还确定廪膳、增广生员的数量:“直省各学廪膳生员,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卫学十名,增广生员名数同。”当时清廷入关不久,百废待兴,这一额度可能有点过于优待,因而仅过10年便对此做出了调整:“顺治十五年题准,直省取进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学或四名或五名”。但这次调整似乎又有点过于苛刻,尤其是对低端的学校,于是12年之后做了第二次调整:“康熙九年题准,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州县仍旧,中学十二名,小学或八名或七名”。这次调整虽然只针对小学,但其额度增幅较大,对于提升文化的普遍水准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康熙的这次调整看来还是比较有成效的,直到半个世纪之后雍正才又重新调整:“雍正二年奉上谕:我圣祖仁皇帝寿考作人,六十年来,山陬海蹋莫不家弦户诵,直省应试童子人多额少,有垂老不获一衿者。其令督抚、学政会核人文最盛之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录”。此后,清代各府州县学额等级总例没有变化。

此表反映的是全国总体的情形,就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论,上述总例基本上不起太大的作用。正如李世愉先生所言:“由于各地文化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实际上的学额在某些地区还是有差异的。”乾隆《江南通志》记载,“国朝顺治五年定额,府学六十名。”不仅府学,顺治五年江南各州县的入学额例也与上述全国总例有所不同。乾隆《江南通志》载“大学四十名,中学二十五名,小学十二名”,中、小学均较全国总例稍低。

而当顺治十五年全国学额大幅下调之际,江南一带明显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对水平。乾隆《江南通志》载,该年“定额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与全国总例相比,府学、大学、中学相同,而小学高出接近翻倍。不言而喻,就学校数量而言,各类学校中为数最多的正是小学。江南一带学额总量之偏高可想而知。康熙九年全国学额总例稍有反弹,唯一的变化正是将小学由4-5名提高到7-8名,亦即以江南此前的水平作为全国通例。

康熙二十八年,在全国学额总例并无变动的情况下,江浙的学额再次上浮。据《钦定学政全书》所载,该年奉上谕“江浙人文繁盛,增广入学额数”,结果议准“小学十二名,中学十六名,大学二十名,府学二十五名”。这一调整等于已经将半个世纪后的学额上调幅度提前兑现了一半。而后来那次学额上浮,并非全国整齐划一,其适用范围只是“人文最盛之地”;从乾隆《江南通志》的记载可见,这一带正是该政策的实施地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总例”、“通例”只是一个政策性的平台,并不是决定学额实际的唯一因素。在这一基础上,还有两种措施可以导致学额的增广。其一是恩广,即每当朝廷有大典或喜事,由皇上下恩诏临时增广一定的学额。另一是捐广,即当国家危困、需财孔急之际,往往通过开捐的手段让地方输财以增广学额,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大规模的捐广学额。

学额作为一种稀缺性,又是 *** 控制地方社会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取额等级十分困难。整个清代,除制度性的普调外,极少地方能提高取额等级。与此同时,不提高学校等级,仅增加学额少许,也绝非易事。然增广学额是各地的普遍愿望,只要有机会,如辖境调整、户籍变更之类,各地都会充分利用,务求增广。

推荐几部好看的以康熙为主角的清穿吧!

历史上的康熙君王十分喜欢学习,据传教士记录,康熙很容易就能听懂他们讲的课程,而且特别有热情,结果连出去游玩的时候也不想要中断自己学习的课程,老师们也没有办法,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都要给康熙去讲课,老师们讲完课离开之后,康熙仍然想要听课,经常会自己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有时候还会叫来几个自己的孩子听自己讲课。

德国的数学家是个不折不扣的康熙的粉丝,在数学家的眼里,康熙看上去就像一个想要高考的高三学生一样,他的求知欲望特别的强烈,令人难以置信,康熙可以和那些老师们在房间里面一起学习三四个小时。一起操作一些精密的仪器,一起钻研一些书籍。

因为康熙十分喜欢学习,所以西方的文化在中国一度非常的流行,康熙外出游玩的时候,常常带着传教士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面,一起在桌子上吃饭。康熙的第1个老师南怀仁曾经就告诉之前的罗马教廷,要抓紧时机派来更多的传教士来中国。尤其是懂得天文学,物理学的传教士。

虽然康熙十分的喜欢西方的科学,但是并没有推动清朝科技的发展,近代教育家认为对于西方科学的学问,康熙似乎只想利用,只想欣赏,而且从来没有注意到要造就一些人才,更没有想要改变一些中国的风气,也批判过这个事情。康熙不是有心有意的想要让人民过得幸福,其实他的这个策略是错误的。

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寂寞空庭春欲晚 (古香古色)

作者:匪我思存

主角:康熙,琳琅

作者文笔很厉害的,是康熙和琳琅的故事,这个琳琅就是八阿哥的生母良妃,或许是康熙的真爱吧。以下摘录的一段:

他的手指从绿头签上抚过,每一块牌子,幽碧湛青的漆色,仿佛上好的一汪翡翠,用墨漆写了各宫所有的妃嫔名号,整整齐齐排列在朱红填漆大盘里。身旁的赤金九龙绕足烛台上,一枝烛突然爆了个烛花,“噼叭”一声火光轻跳,在这寂静的宫殿里,却让人听得格外清晰。

他猛然扬手就将盘子“轰”一声掀到了地上,绿头签牌落了满地,吓得李四保打个哆嗦,连连碰头却不敢作声。外头太监宫女见了这情形,早呼啦啦跪了一地。

她也连忙跪下去,都是大气也不敢出,殿中只是一片死寂。那只朱红填漆大盘,正巧落在她足边,于是悄悄拾了起来,慢慢伸手去捡那些签牌。却不想一只手斜剌里过来握住她手腕,那腕上覆着明黄团福暗纹袖,她只觉得身子一轻,不由自主站起来。目光低垂,只望着他腰际的明**佩带,金圆版嵌珊瑚,月白吩、金嵌松石套襁、珐琅鞘刀、燧、平金绣荷包……荷包流苏上坠着细小精巧的银铃……他却迫得她不得不抬起头来,他直直望着她,眼中似是无波无浪的平静,最深处却闪过转瞬即逝的光芒:“你不过仗着朕喜欢你!”

古代皇宫,现代皇后 上/下(轻喜剧)

作者:水蝎佳人

主角:赫舍里·芳儿、康熙

女主是个演员,可是却总是失业。刚刚接到一部赫舍里的戏,又被导演删了。更倒霉的是还遇到,回到了清朝,穿成了真的赫舍里,做了康熙的皇后。这个芳儿特别搞笑,挺好玩的有恶搞嫌疑,尤其是天地会那段,可惜下部全锁了。

一醉解清风

作者:odmhoasis

主角:唐宁 、康熙、常宁、福全、庆禧、勿嗔

高考完的唐宁在特异功能老人和飞机爆炸的双重作用下,回到了前清。一个与正史相差无几的康熙年间,有正史,有轶事,有幻想。不同的段子,有淡淡的花茶味道,甜甜的蜂蜜水味道,苦涩的浓茶味道,火辣的二锅头味道。有友情,亲情,爱情,有恩,有怨,有聚散离合,有爱恨纠缠。女主离开过康熙,后来易容成大夫帮助皇后生下了后来的太子,又被康熙发现了,还是进了宫。文里还提到了同仁堂的来历,也有行刺......

日落芙蓉(宫廷候爵)

作者:琴筑

主角:康熙、塞洛、夕颜、雍正、德妃、傅佳仪

他,天下之主,英明神武。她,深宫帝姬,容色倾城。他说,我是个自私的男人,再也不能忍受任何一个爱上她的人。她说,我是个自私的女人,因无法和爱的人厮守所以给他伤痛。

纵有万人簇拥,他仍是孤独一人,习惯在落日的余晖里看残荷凋零。即使绝代风华,她仍要承受背叛,习惯在梦回间回忆红衰翠减。

年少时的诺言能否一生信守?离去时的决绝是不是对的路?当皇帝爱上公主,会不会有童话的结局……

落红

作者:香初蝶舞

主角:佟瑞雪(白若蝶)、玄烨、福全、纳兰容若

我是谁?是21世纪美丽的海龟派白若蝶?是大清王朝尊贵的和硕瑞雪格格?我爱谁?是九五之尊的千古一帝玄烨?是风流倜傥才华横益的纳兰容若?我找不到回21世纪的路,我看不见自己在大清王朝的未来,熟知历史又能如何,改不了的还是自己的命清宫 情空 净空(完结)

作者:晓月听风

主角:曦敏、康熙

从没想过会一觉醒来回到大清,更没想到会在这遥远的年代碰到一生的爱恋。九五之尊、大清王爷、反清志士,三段感情纠葛,偏偏爱的是那绝对不能爱上的人。我,一个平凡的二十一世纪女孩,究竟该如何自处?

女主聪明但不高傲,懂得明哲保身,不是锋芒毕露的那种女孩。关于女主对于康熙那份想爱不能爱也放不开的爱之情描绘的很到位。康熙对于女主想独宠却不能专宠想留下她又害怕失去她的心情也写的淋漓尽致。

运.落红本是无情物,何必多情惹尘埃……现在已经暂停了。

暗香飘尽知何处(清宫穿越文) (轻喜剧)

作者:茉莉清茶

主角:紫沁,玄烨

一面破古镜,把女主带到了清朝!!与千古一帝,玄烨展开了一段恋情

清宫遗恨

作者:王一一

主角:祁筝(琉璃)、康熙、福全、芩淑、胤禛、怡康、佟贵妃、胤祥、胤佑、舜安彦

他是皇帝,也是丈夫。他是兄长,也是情敌。她是臣,也是妾。

一路寻寻觅觅地走来却始终都找不到答案,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眼看生命就要走到了尽头,最后留下的不是回答,而是满腔的怨与恨……

雍正究竟有多疯狂?专家:一天只睡5小时,一年只给自己放3天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是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迁移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

逐步形成思想品质的认识过程。迁移规律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迁移是对已学历史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得以改造,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汉唐盛世的基础上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

以发现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在掌握共性的同时再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利用迁移规律可以有效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在历届历史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隐性知识的考察,例如考察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历史旧教材是没有这个内容,是考试超纲吗?不是。

那学生又根据什么回答呢?因为学生此前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详细论述了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通过对比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发现两者都是农民的斗争,从内因看都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从外因看,都是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时下有很多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康熙大帝》等,教学可应结合这些作品,并说明“汉武帝”是皇帝的谥号,“唐太宗”是庙号,而“贞观”和“康熙”是年号。

并指出古代中国没有“大帝”这种称法。这种知识课本是没有写出的,需要教师利用迁移规律挖掘出的隐性知识。

雍正是清朝最有个性的皇帝,很多人被雍正在奏折上的批语圈粉。举几个例子,“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朕亦甚想你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 ”等等。

很多人不敢相信这就是雍正的批示,可却是真实的。作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获胜者,雍正一直背着“篡诏夺位”的黑锅。近些年来,随着康熙遗诏以及越来越多关于清朝题材剧的热播,人们对雍正有了更多的认识。

如今的雍正被很多人评为清朝最好的皇帝,根本原因是他太勤政了,是他一手将大清推上了盛世。 历史 老师袁腾飞对雍正有一句经典评价,“雍正是职业皇帝,他太疯狂了!”雍正登基时已经45岁,他对大清的国情非常了解,并拥有丰富的处理政事经验。

雍正在位13年,他的主要政绩有“整顿吏治”、“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等等。康熙晚年好大喜功,国库空虚,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面对这个烂摊子,雍正下令彻查全国上下的亏空,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等。

在雍正的强力推动下,大清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有 历史 学者赞赏道:“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准确来说,雍正在位12年零8个月,或许知道后人质疑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处理朝政上。

雍正多疯狂呢?专家表示,雍正几乎每天都处理朝政到深夜,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每年给自己放仅3天时间。雍正自己也承认很勤政,比如批阅奏折,他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雍正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 历史 学家粗略统计,雍正在位期间每年要批阅的奏折多达14.7万件,有的朱批字数近2000字。大家注意一点,雍正是用毛笔批阅奏折的,他在位期间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朱批,这意味着每天要写4000字。

如果以高考作文800字来对比,雍正每天要写5篇高考作文。雍正也是普通的人,在处理朝政的同时他也想游山玩水,如今北京故宫里收藏的《雍正行乐图》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一组雍正cosplay人物肖像画,画中雍正化身各种角色,比如独钓寒江的老渔翁、戴着发的西洋人、抚琴的雅士、打虎的英雄等等。

雍正如此疯狂压榨自己,为了保证精力旺盛,他也吃了大量所谓的丹药,正是这些丹药把他送上的不归路。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暴毙,死时七窍流血。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文章标签: # 康熙 # 雍正 # 学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