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高考历史易错选择题,高考历史选择题错很多

tamoadmin 2024-07-22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历史高考常考的知识点2.山西和宁夏高考题关系谢谢3.历史复习如何选择复习题4.高中历史怎么学可以考出高分5.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6.我是高三文科生,考试中选择题老做不好,希望有经验的学长指导一下~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 2022

1.高中历史高考常考的知识点

2.山西和宁夏高考题关系谢谢

3.历史复习如何选择复习题

4.高中历史怎么学可以考出高分

5.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

6.我是高三文科生,考试中选择题老做不好,希望有经验的学长指导一下~

高考历史易错选择题,高考历史选择题错很多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 总结 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 传统 文化 中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伟人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1955年新中国派代表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5)“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6)1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7)新时期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l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等;到1 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l 7 8 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一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 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4)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的伟人。

(5)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成功,标志着**的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

(3)____后,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霸权地位的确立。

(3)《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欧盟——一体制化,没有超越国家权力的机构;北美自由贸易区——半体制化,无协调性组织机构;亚太经合组织——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备实际管理职能。

(5)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 教育 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考历史必背易错知识点

1.中英《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南京;《天津条约》开南京为通商口岸,而没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经开到了海南岛和台湾岛;《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的尖锐;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4.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5.《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6.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9.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0.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1.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国***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提高高考历史大题成绩和知识点

★ 2022年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整理大全

★ 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 2022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

★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2022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归纳

高中历史高考常考的知识点

2022年高考历史答题的时候,要把历史、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要注意利用材料,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1、把历史、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到当时的大背景来分析,不能主观认为。比如,问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时,大多数就可以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但很多就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大多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

2、善于利用材料。

历史材料题其实有时候只要把那段很长的材料分点概括出来就可以拿到满分了。而在往年高考中直接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摘录答案的也大有所在。

3、术语运用准确,不罗嗦。我在刚上高三时,答历史题容易犯罗嗦的毛病。后来老师告诉我,历史标准答案中很少有叙述性的,都是下定义式的。

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历史复习,要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以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为标准,将中外历史分成若干阶段,结合考点按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线索归纳总结形成本阶段的知识体系。

这个阶段,考生要加强难点、重点、盲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的整理与辨析,做到知识无遗漏。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

最后阶段,考生更好精选试题,限时训练,还要注重答题技巧,规范主观答题。规范主观答题可做到:根据题意,写清要点,如要回答原因,写出“原因”。在每一个要点前面标出序号,这样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答题思路就显得很清晰,容易得高分。

山西和宁夏高考题关系谢谢

高考一轮复习已经开始了,历史是文科生必考的科目之一,作为文综之一的历史,有哪些知识内容是我们必须要巩固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历史高考常考的知识点,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中历史高考必备知识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 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重点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和 种植 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要点

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二、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高中历史高考常考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与最全的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汇总

★ 高中历史知识考点整理

★ 高中历史的42个高频考点

★ 高中历史重要高频考点30条与最全的高中历史易错易误知识点汇总(2)

★ 高中必会历史名词解释与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汇总解析

★ 高一历史工业革命必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备考攻略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s://hm.baidu/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历史复习如何选择复习题

明确课标、说明、与高考试题的关系

宁夏中卫中学 方 萍

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这影响到高考命题理念和方法的改变。所以面对高考,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课标、转变观念、把握高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课改思想和内容,它即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还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认真钻研课标,是把握和适应高考的基础。在研读课标中,可以看到有以下几点的变化:

1、考试内容从无所不包的通史,转向知识相对集中的专题史

新课标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成,在必修三个模块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主题中,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以若干历史专题组合成一个整体,这就淡化了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高考的知识面也有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一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通俗的说,新课程下,历史考试的范围大大地缩窄,可对考试内容的深度、广度的挖掘却不断的增强。例如,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其体例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方面,但它包括了从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在考查这个专题时,命题者不一定把知识横向拓展有多宽,但可以把内容纵向挖掘得很深,如:

近四年宁夏高考选择题中,关于宋朝的历史,四年都有涉及:07年考查了宋朝中书门下的职能与唐朝相同的地方,08年考查了宋朝的通判,09年考查了宋朝城市商业功能的增强,10年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入口,考查了宋理学的形成。

再把近四年宁夏卷放在近四年的全国1、2卷、海南卷中来看(这些试卷都是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也就是说四套试题都是他们命制的,所以有共性和互补性),共16套试卷,宋朝的试题占14道,这是所有历史知识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

表现在第一:几乎年年都有题,如:

全国:07——10年,共5题

海南:07——09年,每年各1道题,10年为2道,共5题

宁夏:07——10年,共4题

第二:知识覆盖面广(07——10年高考试题的统计)

政治:共5题 ;经济:共4题;文化:共5题

由上可见,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纵向挖掘得很深,考试难度也是在对个别知识的深挖掘上。但到底挖多深,是我们难以把握的,不过可以借鉴学术研究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对专题的理解。

2、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知识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下高考知识的考查,使我们认识到,历史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知识,但绝不是惟一的课程知识。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依据某一版本来命制高考试题是不可行的,所以,必然根据课标来命题,题目中的历史知识只要不超越课程标准的范围,就都可以算作是历史课程知识。如:10年宁夏的29题,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表面看超出《说明》,但从试题所给出的材料上看,有二个关键的地方,一是时间1782年,二是中的提示语“‘‘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这些知识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这却与美国独立后为什么要制定1787年宪法有关。所以,这道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即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教科书为桥梁,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近几年的文化常识题中的避讳制度、阴阳五行、姓氏的来源、干支、生肖纪年等等,教材中都没有直接涉及,但这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

3、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

新课程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基本上没有提供历史的观点和结论,这就是新理念,即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远比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同时还体现了结论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出来的。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史观题、非选择题的开放性提问,都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课标即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又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的依据。 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转变观念、面对高考。

二、认真钻研、解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适应高考。

《考试说明》很重要。说明传达了考试和试题的一些具体信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还科学准确地体现着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考试备考的双重作用,也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增加考试透明度的基础。

以2010年《考试说明》为例

1、命题依据 

2010年:说明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确定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

而2009年:说明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从考试说明的变化:可以看到,2010的高考注重了与全国考试的接轨,即试卷适应几个省份的高考,难度会增大。 而2011年新课改又增加了考试大省山西省的参与,所以试题的难度有可能会增加。(但又因新疆的加入,估计试题的难度会保持在今年的水平上)

2、历史学科考核的能力

2009年要求:①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②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

③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要求:在上面三个能力的考核下又增加了④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⑤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⑦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共七项能力,所以2010年宁夏高考试卷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全区的文综平均分只有

3、考核目标要求 (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

2010年的考核目标要求,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中,每项要求都有例题、说明。例题中11道题为材料题,告诉我们在高考中材料题的份量会加大,考查学生的能力成为高考的主线。如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可以看到

四年宁夏试题,以选择题为例:

07年9道;08年11道;09年10道;10年11道

四年全国1、2卷,以选择题为例:

07年,一卷3道、二卷3道; 08年,一卷8道、二卷6道

09年,一卷10道、二卷8道; 10年,一卷12道、二卷12道

四年海南卷,以选择题为例(25道):

07年,14道;08年,19道;09年,21道;10年,22道

所以教师在拿到考试说明后,要认真钻研、解读《考试说明》,对说明中的任何信息,特别是样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最后的复习中一定要以说明为依据,明确考试方向、适应高考。

 三、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引领学生,应对高考

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之中,高考试题的创新,不仅仅是新课改区的核心和主线,而且也是使用旧教材的高考省区所遵循的原则。新旧高考试题中都在追求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与考核,以凸显“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新课标、课改的宗旨。不难看出,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推行课改的力度在加强,同时也可看到国家在新旧教材、新旧高考的过渡和接轨上的谨慎,进而保持高考的平稳和整个社会的安定与稳定。特别是2010年全国文综Ⅰ、Ⅱ试卷,虽然试卷中旧教材的痕迹还依稀可见,从试题的指导思想、试题的形式和结构上,几乎与新课改区相差不大,试题与新课改区的试题已经很接近,从以下几点可看出2010年全国文综Ⅰ、Ⅱ试卷的特点:

1、继续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如:

12.(全国文综Ⅰ)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

12. (全国文综Ⅱ)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

2010年全国文综高考Ⅰ、Ⅱ试卷的12题,是继2007年全国Ⅰ卷“帝王谥号”、2008年全国Ⅰ卷“唐玄宗属相”,全国Ⅰ、Ⅱ卷“阴”、“阳”;2009年全国文综高考Ⅰ、Ⅱ试卷,关于“古人姓氏起源”后又一文化常识素养题。这两道试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平时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而这部分内容,却是新旧教材上所没有的知识,但它体现的是新课程中要求学生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所以,它与宁夏2007年的“避讳制度”、2008年的“天干地支”、2009年的“卜辞”、2010年“分封制”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2、2010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Ⅰ、Ⅱ试卷,除12题外几乎都可算作材料题,这与新课改下高考试题的指导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表现:

第一、读材料,理解材料,得出结论。此类试题虽有历史背景、历史等作为铺垫,但实则考查的是考学生综合能力。即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直接对材料作出分析、判断。此类题可归为直释材料、看表格说话、看图说话类。如:

13.(全国文综Ⅰ),宋雕印技术的发展,影响到文化传播方式变化,进而影响的管理

14.(全国文综Ⅰ),通过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年收入百分比的表格

判断出,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23.(全国文综Ⅰ),经济全球化时代,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15.(全国文综Ⅱ),宋雕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发展

16、(全国文综Ⅱ),金朝地区出现重阳节,说明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21.(全国文综Ⅱ), 18世纪70年代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将组成一个新的民族。

22.(2010全国文综Ⅱ),欧洲六国煤钢共同体的性质是,独立于的经济组织

23.(全国文综Ⅱ),古巴导弹危机的的信息反映了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第二、以材料为切口,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这类试题,多以历史上的材料为入口,材料在教材中并未出现,但具体的历史知识却是教材中的的主干知识,它体现了“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新课标、新课改的理念,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如:

15.(全国文综Ⅰ)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16. (全国文综Ⅰ),《双十协定》的签订

17. (全国Ⅰ山西),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13. (全国文综Ⅱ),唐 “通宝”,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4 .(全国文综Ⅱ),南朝至宋初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20.(全国文综Ⅱ),英王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第三、读材料,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此类试题,难度有所加大,它是以材料为入口,被选择项中都是历史与政治相结合的名词概念,要求考生要准确的掌握历史名词和历史概念。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与概念的准确掌握程度和考生在此基础上的判断能力。这类试题是考生易错的题。如:

18. (全国Ⅰ),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17. (2010全国文综Ⅱ),陈天华的观念——主权在民

第四、以材料为切口,再现历史。此类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以材料为依托,将历史与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表面信息容易找到,但实则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之外,还要找到(联系、理解)材料背后的的信息即隐息的能力,知识的迁移和判断能力。如:

19. (全国Ⅰ山西),英国1830年,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20.(全国Ⅰ ),北美独立战争中的葛底斯堡战役

21.(全国Ⅰ山西),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是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18.(全国文综Ⅱ),1925年中国***党员人数的增加,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9、(全国文综Ⅱ),1950年新中国迅速实现了经济稳定   

第五、以材料为切口,再现历史,史地结合。此类试题考查的目的是以史为载体,活学活用历史知识,体现了史地联系密切的文科综合能力的选择题。如:

22. (全国Ⅰ山西),以图瓦胡岛切入,隐含着的知识是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中看出,2010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Ⅰ、Ⅱ试卷,在由旧教材、旧课程,向新教材、新课程的过渡和转变中,实际上已经悄然无声的渗入到我们的教学之中了,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

而2010年宁夏历史高考试卷,有以下特点:

1、试题增加了必修三的内容。以选择题必修三的内容来看,其分值由2007年的12分、2008年的10分、2009年的8分,到2010年为16分。可以看到,思想文化部分的分值有所增加,全套试卷必修部分的分值比是28﹕32﹕25,这使必修三册内容的比例稍趋于合理。

2、2010年试题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考查加大。如:

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打破了“家天下”以来官吏世袭的局面。(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29题,1782年美国虽末独立,说明英国愿与美国和解,一个新生的国家即将出现。(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30题,日本在被迫打开国门后,主动学习西学,通过明治维新后,摆脱被西方列强蹂躏的局面,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此国强民富,成为中国人学习的榜样。所以“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东西文明碰撞)

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不同学生,从题干的时间上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增强。(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人类文明进步)

32题,新生——苏维埃,为巩固,战胜国内外敌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40、第(1)问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状况,(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社会转型、人类文明进步)

第(2)问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状况,(此时的英国,进行着工业革命,并开始主宰世界)(人类文明进步)

不难看出,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这与当今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同时还反映出对热点考查的多样性,即小专题式、或以小段材料为切口进行分析和判断、或非选择题中的大题形式等,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3、试题继续突出对人文素养的考察要求。人文素养的涉及面很广,它应该包括历史、哲学、地理、艺术、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如:

24题把西周的封国与今天各省、自治区的简称巧妙地结合起来。该题不仅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而且也考查了相关的地理知识。

26题,实质上是对古代哲学知识的考查

28题,举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实质上也涉及到对古代哲学知识的理解。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考查学生对“新词”的理解。

35题,涉及如何对待史料,因而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

40题,第(3)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是劳动者的人身是自由的,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雇佣劳动才能转化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见,命题者对考生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要求。

此类试题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其意在于一体现了新课程中要求学生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二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考查考生在多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如:

24题,考察中国古代史上的西周分封制,但是又渗透了相关地理知识的考察。

26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在宋元时期的新发展和演变的掌握但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切口,将历史知识与政治课中的哲学观相结合。

28题,举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实质上也涉及到政治上的知识。

24、26、28试题,都涉及到运用地理、政治知识来理解相关历史与历史活动。其意在于调动考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运用历史知识来解释地理、政治现象的相互转换思维的综合能力,更是考查考生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要求考生体验历史现实感和责任感的体现,此类型的试题量在逐渐增加。

5、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材料中,教材延伸的知识、隐性知识增多,让学生从熟悉的材料入手,通过分析、判断、高度的提炼出有效信息再对试题做答。如

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

29题,英国1782年一幅所反映的信息、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题,百团大战、

35题,甲午战争。

此类试题是新课改以来的主打试题,它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新材料,加大了考生在新课程理念要求下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考核能力中“……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

的要求

6、所选材料以及题干、四个被选项的知识,无法归类到教材之中(一、二、三册),往往所给材料中的知识既在必修中,也与选修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迷惑性很大,进一步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如:

28题,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关于平等的论述、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5题,甲午战争。

其中最典型的是30题,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中国与日本“新词”的互相传入为切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判断20世纪初“日本新词”传入中国的根本原因。其中,A项的知识点可在第三册·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 ·走向共和中找到。B项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C项的知识点可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中找到。D项知识点可在必修1·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与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找到。

可见,2010年试题的灵活性很大,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在考查考生在学习中是否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理念。

7、2010年的试题注重基础性,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不同版本的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如:

24题分封制、

25题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6题宋明理学、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题百团大战、

34题改革开放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40题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这些知识点都分布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之中,这也告诫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课标要求和教材知识的讲授。

此类试题也是新课改新高考的主打题目。虽然它涉及到不同版本,但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材本身是多版本的,……课程丰富多元,……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的要求。

8、试题在材料的使用上,在教材中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大都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命题材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

25题,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的主要表现

29题英国1782年一幅所反映的信息;

30题,近代西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

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构成;

32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3题,百团大战;

34题,中苏关系的变化;

35题,甲午战争;

40题,明清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英国工业化的阶段特征

45题,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认识;

46题,二战后东京审判中各国围绕法官座次问题展开的斗争等等

此类型的试题,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而考查考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和基础上,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所以,高三历史复习时,一定要理清三者递进的关系,即以课标观念把握高考,以课标要求的知识为主线,以考试说明为考试的范围和命题的指导思想,最后将能力考查落实到高考试题之中,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并运用到高三的教学和复习中,最后便可带领学生迎接高考。

高中历史怎么学可以考出高分

高考历史考前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

高考历史学科试题中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是历史高考取胜的重要手段。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一).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二).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例:实业强国是近代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在这个专题式选择中,“近代”是时间限制,“实业强国”是主题;在小题中“洋务派”是条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题限制。审清了这些限制和主题就不难做答。

(三).识破“陷阱”巧解题

1.识破“条件陷阱”,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选择题不同于材料题和问答题,其特点之一是审题即是答题。因此,提高审题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审题时,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等限制条件都要看懂、审清,避免落入命题者设置的“条件陷阱”,造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

解析:历史选择题,有时由于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较多,考生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本题题干中的限定词有“近代中国”、“制度层面”和“较早”三个。根据“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排除A、B,根据“较早”可排除D,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主张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正确答案是C。

2.辩别“似是而非”,增强再现能力

历史试题的命题者通常针对考生易错、易混的知识及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掌握。扎实的基础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掌握;其次,注意保质保量的训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后,在解题时要对题干和选项中的主干成分进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临时规定:“奖励和保护实业,鼓励人民举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这些法令和措施在经济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

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

解析:本题D项是一个迷惑性较强的干扰项。它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史实变成了“初步发展”的结论。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正确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选择题的选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从属关系。在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等方面,命题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俩。因此,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化的选项排除。

例3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分子的领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比较容易错选B项。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广泛”一词,五四运动较辛亥革命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学生、商人等广泛参与。选项B和C只是中国人民的一个部分,要注意避免局部代替整体。正确答案是A。

4.谨访“变换概念”,增强理解能力

历史概念是根据历史背景、存在的表现和产生的影响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于历史概念是史实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识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学科能力的强弱,近几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历史概念考查中,命题者常常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制造分析、判断、推理等障碍,审题中不得不防。

例4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2000多年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命题者用“偷梁换柱法”,将“封建制度”偷换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来增强试题的迷惑性和干扰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仅是“封建制度”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正确答案是A。

5.拨开“因果混杂”,培养分析能力

在逻辑关系问题中,命题者常常设置因果关系倒置、时间先后顺序倒置等等,其中以因果关系倒置为多。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解答这类试题,一是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三是确定答案后将选项代入题干看看是否成立,进一步检验答案是否符合要求。

例5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背景发生在这一之前,人民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D项1949年10月1日,首先排除D项,颈是人民政协的内容,而A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正确答案是B。

6.善辩“真伪信息”,发展迁移能力

近几年来历史学科试题的一个特点是: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型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并将获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挂靠课本),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例6时期,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发动三大战役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中“两个拳头(陕西和山东)这么一伸”指的是1947年国民党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为了减轻对陕北和山东的压力,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正确答案是A。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三、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审题不严密,不能真正弄懂题干的要求,导致选择错误。

(1)对题目所给各个选项没有仔细阅读分析,只凭感觉选择,出现选择不准。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的阅读题干和选项,弄清楚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轻率放弃。

(2)初步选择后,要用排除法和题干还原法做检验,做最后准确的判定。

(3)凭直觉选择后,要用在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的观点和对历史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检验和判定,以保证选择的准确。

(二)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三)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四)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五)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和人物。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六)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七)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八)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九)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四、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

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确却得不到满分。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观”,缺乏亲和力和严谨性,征服不了阅卷的“判官”。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客观题目前都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战争。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

一、兴趣提升

历史是最有趣也是最枯燥的一门学科,喜欢的人觉得很好,不喜欢的人就很糟糕。如果你想要转变心态,把枯燥变为有趣,那么我推荐你可以看一下历史纪录片。中国古代史看《中国通史》《历史那些事儿》,中国近代史看《幼童》《甲午》《必由之路》,外国历史可以看《世界历史》,外国近代史可以看《大国崛起》。不过要注意的是,很多历史由于时间久远,无从考究,有多种观点,遇见与课本有出入的地方,还是要以课本为主。

二、背书方法

其实政史地三个学科,背书和笔记整理是分不开的,因为你要背的东西,必须自己手动整理一遍才知道要背什么。高一高二是打基础的阶段,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背课本,黑体字和重要的小字一个都不能漏。建议一轮复习之前,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课整理一次笔记,一个板块整理一次大事年表。高三是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背书的角度要从课本转变为题目,锻炼自己条件反射式的答题思路。

三、答题技巧

1)选择题:历史想要拿高分,选择题就一定不能差。选择题答题一般分两步走。

第一步:审材料和设问。确定时间,空间,角度的限制,明确材料主体和考查意图。

第二步,看选项。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符合题干,是否有必然的因果逻辑关系,比如常见的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因果导致等等。

2)主观题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材料的考察方向。

第二步:看材料。划术语相关关键词,分得分点,高考历史一般一句一点。

第三步:开始答题。注意条理清晰,分点分段,术语概括,不说废话。

建议大家一定要去认真解析一下高考历史的答案,还有本地区的高考评分细则,真的能收获很多。

四、错题整理

1)选择题的错题,重点在易错史实和审题方式。

可以准备一个活页本,将筛选过的错题直接剪下来,按照知识点分类贴到活页本上,并用黑红两色笔写下答案和解析。

2)主观题的错题,重点在整理各题型的答题套路,提升答题效率。

整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订正答案的时候,找出每一条答案的材料原文,增加材料敏感度。②总结各题型的答题套路,提升自己的答题效率。

我是高三文科生,考试中选择题老做不好,希望有经验的学长指导一下~

在高中答历史大题的时候,有些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也有些同学却能滔滔不绝,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2、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 措施 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 提示语 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 方法 。

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3、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4、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的基本原因和性质……”

“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

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

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5、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

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6、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7、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

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9、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

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

如此精炼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谈何容易!

10、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

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什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是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 句子 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

例如,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

12、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模板整理资料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大全

★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 高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万能答题模板

★ 高考历史各种题型答题技巧与模板

★ 怎么提高历史大题的分数与答题模板

★ 高中历史四大类主观题答题术语与复习5个知识点

★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案知识点

★ 高一政治必修二主观题答题模板

★ 必修一和必修二的13个大题答题模板与模拟试卷带答案

我离文科综合考试已经好几年了,不知道我说的这些可不可以帮到你,我那时的文科综合卷总分150,我考了148(我是比较偏科的人,理科很烂),所以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你。

文科综合的选择题基本上就考两种:一种是记忆类的细小知识点;另一种是考核你对某问题的理解能力。具体来说:

一、历史

首先对于记忆类细小知识点,要有一个整体的时间线索,我建议你自己列一些时间年表,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死记硬背不但容易记错,而且还会破坏你学习文科的兴趣。平时看历史书时,将时间、地点、人物、用彩笔划出,单独留意。

其次是对某问题的理解,我觉得你可能多半错在这。二选一时错了,很可能是因为理解不够透彻,关键是要选最根本的原因,而根本的原因你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潮流来看,抓住一些关键词:制度、人民、物质、经济等。平时除了看课本对某的评价、意义之外,也可以看一些课外的文史评论。

二、地理

地理是文理科的结合。

对于自然地理部分一定要多看地图,做到心中有图,不用刻意看,空闲时把地图册拿出来翻翻,多翻几次自然记住了。还有一些计算方法,比如太阳高度角等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习题练习一下,习题不在多而在于典型。

人文地理部分多联系实际生活,多思考。如果你平时旅游过,那就太好了,结合你去过的地方、你住的地方的生活环境、气候、特产等来记人文地理,会有趣得多。

三、政治

说实话,我觉得历史、地理比马克思好玩。

对于马义哲学部分,多思考,答题时,记住物质(第一、作用)意识(第二、反作用)、运动与静止、实践、主要矛盾等这些原理就行。

政治经济学比较难,建议多看看,做做习题,多和老师交流。将一些公式单独列出

思想、理论什么的和近代史差不多,建议政史两者结合起来看

关于外国的政体什么的,考的比较少而且不难,看看书联系实际,就过去了

时政要留心,可以在网上(特别是公务员考试网)下一些最近的时政看看。

篇幅有限,不细说了。总之,不要浮躁,慢慢来,文科不可能速成,平时多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加深理解,潜移默化之间,你的选择题水平也会变高的

文章标签: # 历史 # 高考 #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