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2013年全国三卷地理_2013高考地理大纲卷

tamoadmin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地理考试大纲2.2013全国课标卷有哪些省份?3.全国大纲卷从哪年没有了4.2023河南高考用什么卷5.求2013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考试大纲。6.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7.2013年高考全国共有几套卷?一、夯实基础——“善记” 每年高考的地理考试说明中都会明确提出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这就要“善记”。 1、记什么。 (1)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的地理数据。所谓“重

1.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地理考试大纲

2.2013全国课标卷有哪些省份?

3.全国大纲卷从哪年没有了

4.2023河南高考用什么卷

5.求2013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考试大纲。

6.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7.2013年高考全国共有几套卷?

2013年全国三卷地理_2013高考地理大纲卷

一、夯实基础——“善记”

每年高考的地理考试说明中都会明确提出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这就要“善记”。

1、记什么。

(1)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的地理数据。所谓“重要”是指出现频率高、或基础性的地理事物和数据。如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国家及其首都、世界性的港口城市等,黄赤交角的度数、恒星日的长度、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等。

(2)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地理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是构成地理学科知识的骨干知识,如“地下水的类型及划分依据”、“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

(3)记关键的知识点。所谓“关键”是指该知识点对其他的知识起着统领或提示作用,例如,在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中,我们只需要记住几条典型的经线(0°、30°E、60°E、90°E、120°E、180°、60°W、90°W、120°W)、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40°、南北极圈)经过的地形区、气候区、国家、重要的城市等。

(4)记“原生”知识。“原生”知识是指能“派生”出其他知识的知识。例如,通过“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可以推理出:“赤道上的地转偏向力为零,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通过“赤道上的地转偏向力为零”又可以推理出“赤道上没有台风”等。我们在记忆时,就不要记忆“推理出”的知识,而应该记住“推理前”的知识。

2、怎么记。

(1)根据知识结构,注意先记什么、后记什么。

先简单,后复杂。复杂的问题未必是重点,但它一定是难点。例如,对于等高线地形图,先要“牢记”的是等高线地图的基本知识——等高线的定义、特点、各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情形、比例尺等。要在把简单知识弄清楚后,再去攻克难点。

先主干,后枝叶。“干”是纵向的、结构性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枝”是横向的、伸展性的知识,如对主干知识的阐述、应用等。毕竟“枝”是在“干”上生长出来的,其重要性当然比“干”次要些。例如,相对于“形成气候的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而言,“下垫面的比热容、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和对气流的影响状况的差异”就次要些,原因是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诠释。

先概括,后具体。概括往往表达的是整体性的特征,具体则是局部细节上的描述。例如,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特征”,从整体性上,我们可以通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来理解,但在局部上我们还要弄清楚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最高和最低气温月等。再如,在一大段文字中找出几个“关键词”记住,这些关键词就对这段文字有提示作用。

(2)把知识放在特定的情景中记忆。

在生活场景中记忆。把课本知识放到生活场景中,它就变得鲜活起来了,记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如果借助“早上上学时太阳的高度”这一情景来记忆,就容易多了。

通过图形记忆。相对于文字来说,图形要“形象”、“生动”得多,记忆的效率也快得多。例如,夏至日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如果借助“夏至日日照图”记忆,效果会很好。

在联系中记忆。一根竹竿立不稳,把几根竹竿绑在一起就立稳了。知识也是一样,如果在联系中记忆,不仅效率高,被回忆起的机会也要多得多。例如,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把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大气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图”联系起来,把“对流”与气温的递减规律联系起来,把“天气”与对流运动联系起来,前后形成一个逐级因果关系的知识链,并以“气温垂直变化图”做引领。

(3)利用歌诀、谐音等记忆。

二、把握知识——“善思”

思考是复习的灵魂,怎样才能“善思”呢?

1、保持问题意识。要让自己经常保持着问题意识,使大脑处在思维状态,对所学的知识要善于问“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首先我们要弄清规律本身(是什么),然后要分析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为什么),最后还要研究这种规律的意义(怎么样——如造成对流运动、使大气污染物质扩散、逆温层等)。

2、理清知识结构。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又是十分复杂的,复习时,要善于理清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整理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因果框架图,也可以利用画“脑图”的方式(以某知识为起点,在头脑中联想与其相关联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树枝状结构)。例如,以“正午太阳高度”为起点,沿“知识树”联想到它的季节变化、纬度分布、昼夜状态等,再沿“地方时”联想到经线与经度、世界主要城市的位置等。

“文件夹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整理知识结构的方法。为了避免知识的相互干扰,也应该把同质的知识“集装”在一起,让知识之间相互“发生”联系。例如,复习了“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后,可以根据分析问题的方法将其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集装在一起,取名为“从内和外两个方面分析”,这是从方法上在打包。再如,书本上的章节实际上都是一个个“文件夹”,往下的各级标题和不同的知识点,构成了知识的层次和递进关系,复习时要注意它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和作用。

3、积累思维方法。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能够彼此借鉴。例如,“华北平原春旱严重,原因是 ”,就可以借用“建模”的方法:短缺的水量=用水量-供水量。干旱是由于“供水量少”而“用水量大”引起的,二者的差值越大,干旱就越严重,华北平原的供水来源于储存的水量、降水量和河流的径流量,用水方面主要是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

三、解决疑难——“善问”

复习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疑难,这就要求“善问”:

1、问自己,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碰到疑难问题先要问自己,想一想解决当前问题需要哪些背景知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如何,过去碰到过类似问题没有,生活中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等。当头脑中的知识不够用时,还要再翻翻书、找找课外资料。

2、问同学,学会合作学习。当问题自己实在无法解决时,如果时间和精力都允许,先要选择与同学讨论,因为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是相似的。在时间上,同伴讨论也更方便一些。

3、问老师,学会利用资源。无论是在知识把握,还是在思维方法上,老师都是本学科的专家,充分利用老师这个“学习资源”,有利于把握知识本质,让自己在复习中少走弯路。

疑难问题解决以后,要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日后还要经常复习,以便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学习成果。“错题集”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四、提升能力——“善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怎样才能做到“善用”呢?

1、善于使用不同方式表达地理信息。对于考试来说,虽然“会读”就够了,但是,要把握高考,必先超越高考,只有超越了,才完全把握了。

文字和图表是地理信息最主要的两种表达方式。读文字信息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关键词理解题目条件和要求。

历届高考都非常注重对图形知识的考查。复习阶段要加强地图的学习,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努力提高读图、识图、填图、绘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地理图表除了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外,还有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图表等。平时复习时,要善于观察各种图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阅读各类图表的基本方法。例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图”,其实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的图形,与数学课本不同的是,这里X轴和Y轴都赋予了地理含义——“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2、善于分析各种地理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到回答问题的策略。“分析”是在寻找读取的信息与题目要求之间的联系,要运用地理原理,并通过一定的逻辑过程(比较、判断、概括、归纳、推理等)来实现。例如,“你认为振兴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要采取哪些措施?”“措施”是针对于“问题”的,辽中南工业基地的问题是老的重工业基地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可以类比于“鲁尔工业区的改造”来回答。

3、关注我们身边的事情。关注我们身边的事情,是教育和考试改革的方向。我们生活中好多自然的、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读,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能“盘活”理论知识。例如,中国与日本的“安纳线”之争所反映出的我国的石油问题,需要我们从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方面去分析。再如,每天早出晚归的天气现象也需要我们去思考。

复习是要讲究“技巧”的,“四善”就是教给同学们一些复习的技巧,如果做到了“四善”,地理学科就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了。

2014年天津高考语文,地理考试大纲

除了春秋分,太阳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春分之后到秋分这段时间,都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秋分之后到第二年春分这段时间是东南日出西南日落。可以自己画一下日视运动图帮助理解。题中是6月份,所以应该是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2013全国课标卷有哪些省份?

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

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

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全国大纲卷从哪年没有了

2013年高考,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将是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年高考,高考试卷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高考,四川省高考将实行新课改,仍将自主命题。

广西2013年高考将是最后一届使用大纲版全国卷的省份,2014年高考广西将使用新课标全国卷。

2013年高考试题使用可能为有如下版本:

01、新课标全国卷(Ⅰ)使用省份: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河北、云南;

新课标全国卷(Ⅱ)使用省份:青海、西藏、甘肃、贵州。

02、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

03、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4、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5、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6、重庆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7、安徽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8、山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9、广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0、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1、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2、四川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2013年实行新课改

13、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英语听力使用新课标全国卷英语听力

14、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5、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6、江西卷: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7、陕西省:自主命题(数、英)+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综、理综)

18、辽宁省:自主命题(语、数、英)+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理综)

19、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新课标全国卷(语、数、英)

2023河南高考用什么卷

从2015年开始,彻底没有旧的全国大纲卷了。

从2007年开始,由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的第一套新课标高考试题诞生,当时是为宁夏卷命题的。然后从09年开始陆续有以前使用全国大纲1,2卷的省份进入新课标高考,改用这套试卷。10年开始更名为全国新课标卷。

在这个更换的过程中,由于广西2012年才开始实施新课标,因此广西2015年起才开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所以,2014年高考的时候,广西是最后一次使用大纲版全国卷。也就是说,旧的大纲卷从2015年起彻底没有了。

在全部使用新课标卷后不久,2017年浙江和上海率先完成了第一次新高考,有了新高考卷。随着参与新高考改革的省份越来越多,预计未来新高考卷会取代课标卷。

求2013年新课标高考各科考试大纲。

2023河南高考用全国乙卷。

扩展资料:

全国乙卷: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高考试题全国卷简称全国卷,它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适用于全国大部分省区的高考试卷,目的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全国乙卷和甲卷的区别:全国甲卷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全国乙卷适用地区:西藏、四川、贵州、广西、云南。乙卷相比较甲卷更难一些。

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重点考查思维、运算、空间想象、审题能力,以及对物理图像的分析处理能力,挖掘隐含条件,将复杂问题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安排做题时间的能力;中等难度占总题数的八成,交查新课标考纲上的Ⅱ级要求的内容,试题结合生活实际,区分度合理,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创新性题目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

高考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是考生必考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由考生根据本人情况选考其一。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每科满分为300分,其他各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满分为750分。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从2016年新增Ⅲ卷。并且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小语种(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高考统一使用全国卷,各省均无自主命题权,且不分甲、乙、丙卷。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3年高考全国共有几套卷?

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是高考永恒的主题。那么你知道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 其它 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3 高一地理 的知识点具体的 总结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 种植 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高中地理最有效的 方法 和技巧

理解地理学的特点,明确学习思路

1.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表现为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其突出的工具是地图和图像图表,其突出的规律、原理是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地理变化过程,地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中突出品质是批判性和战略性。

2.高考会考对地理考查要点

地理高考和会考都努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考查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强调知识点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质量,考查学生的能力,体现地理课程改革的思想,选材广泛,材料新颖,创设全新情境,体现公平,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具有时代气息,关注 热点 问题,考查人文素养,重视培养人文精神。

3.不同的地理内容, 学习方法 有不同的要求

地理学科是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 反思 。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

地理怎么备考

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 地理学习方法 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紧抓考纲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依据《考试说明》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规范高考复习和备考的依据,可明确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认真学习钻研《考试说明》,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是搞好综合备考的重要一环。

紧扣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提纲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归纳

★ 高中地理必修三2020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三必学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 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分为Ⅰ卷、Ⅱ卷。

从2013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从2016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Ⅰ卷、Ⅱ卷、Ⅲ卷。并且从2016年开始,全国Ⅰ、Ⅱ、Ⅲ卷分别改称为全国乙、甲、丙卷。

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加入新课标高考。由于这些省份的加入,新课标全国卷开始分成Ⅰ 卷和Ⅱ卷。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南综合、江西综合、湖北综合采用全国Ⅰ 卷;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新疆、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海南语数英、辽宁综合采用全国Ⅱ卷。

扩展资料:

高考的相关要求规定:

1、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

2、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3、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百度百科-高考试题全国卷

文章标签: # 地理 # 全国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