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宣威高考2017_宣威高考2023喜报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走一条自己的路?—一记宣威四中高级老师宋昌富2.高考713分,出成绩时还在工地搬砖的状元,后来怎样?3.高考713分男孩被嘲“上清华也没用”,为何总有人看不得别人的好?4.宣威五中录取分数线5.高考713分,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时,正和母亲在工地搬砖,他现在怎样?80%~85%。普通班高考,一段率即重点大学上线突破至10%~15%,二段率即普通本科上线高位维持在80%~85%。音乐班高考,双上线

1.走一条自己的路?—一记宣威四中高级老师宋昌富

2.高考713分,出成绩时还在工地搬砖的状元,后来怎样?

3.高考713分男孩被嘲“上清华也没用”,为何总有人看不得别人的好?

4.宣威五中录取分数线

5.高考713分,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时,正和母亲在工地搬砖,他现在怎样?

宣威高考2017_宣威高考2023喜报

80%~85%。普通班高考,一段率即重点大学上线突破至10%~15%,二段率即普通本科上线高位维持在80%~85%。音乐班高考,双上线(校考上线+文化上省一段线)高位维持在70%左右,2018更突破至近85%,全省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

走一条自己的路?—一记宣威四中高级老师宋昌富

从古至今,选拔人才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给了无数学子成才的机会,九年义务制教育以及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重视,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而无数的学子,寒窗苦读数十年,就是为了在高考当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一次。成为自己改变人生道路的一块敲门砖,高考对于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成绩优异,就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去到一个优秀的大学。因为我们都知道踏进一个优秀的大学,学到一份好的专业,在孩子以后他们社会工作中是非常好的一项支持。而在每年的高考中,也会出现很多让人惊叹的考生,这些考生有的凭借过人的才气而获得高校的招生,有的是凭借自己的逆袭之路而闻名网络。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故事主人公就是当年苦读书十几年,他被清华录取时还在工作跟妈妈一起搬砖,后来怎么样了呢?

这个主人公名字叫做杨万东。他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市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对于杨万东来说,学习是他能够走出山村的最好的机会。他的家里非常贫困,家中还有三个姐弟并且还有一个年迈的爷爷需要父亲抚养。而他的父亲为了抚养他们兄弟姐妹长大上学过重的劳动使父亲患有非常严重的腰伤,这也就是说,他们家主要的劳动力没有了。虽然说家庭条件非常贫困,但是杨万东的父母却一直都相信,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就一定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他们的家庭环境就一定会有所改变。所以父母一直都尽力的支持他们姐弟几人上学,而杨万东也一直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校中,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十分的优异,还数次被评定为优秀学生。不仅如此,杨万东还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没有课,放假或者学习结束之后,他都会在家里帮助母亲做一些农活,也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来贴补家用。

虽然日子过的非常辛苦,但是他们一家人也算是过得和睦幸福,姐弟几个在学校中的表现都一直很好。在十几年的学习之后,杨万东也迎来了他的高考。2019年的高考当中有很多新时代优秀的学生,而杨万东却在这儿写优秀的高考生中脱颖而出了,被媒体争相报道还被清华大学当众赞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那一年高考结束之后,杨万东并没有像别的考生那样有着一种终于结束了的心情,可以好好放松出去旅游玩耍的机会。高考结束之后,杨万东就和妈妈一起到工地去搬砖。因为家庭环境的贫困让他不得不提前为自己的学费打算,以及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是时候也有能力为家里分担一些。所以在高考结束之后,他就到了工地。

可能杨万东自己也没能想到的是,在2019年的高考中,他的成绩非常优异,并且顺利的被清华大学所录取了。而当他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时候还在工地搬砖,这一新闻被媒体报道之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杨万东也被人们称之为最励志的考生。大家纷纷对这个坚强,勇敢,有责任心的高考生表示敬佩。而杨万东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也顺利的离开了工地,找到了一个给学生补课的工作。

在杨万东进入清华大学报到的时候,在清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校长亲自点名祝贺了杨万东,可以说是对杨万东最大的肯定和鼓励了。现在杨万东在清华大学中继续攻读自己的专业,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也能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发光发彩的工作。毕竟自强不息的人永远都是最厉害的。

高考713分,出成绩时还在工地搬砖的状元,后来怎样?

大山顺子:汲取信息精华,塑铸太阳之心

太阳心语: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有记忆,情感,价值,才能走出感官,走出心灵,走成自己的路。

宣威四中高级教师宋昌富,精干、结实、精力旺盛,事业心强。16年来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班级管理、古文教学,现代文教学、作文教学等方面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教育教改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他32岁就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并成为宣威市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写作学会会员,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研究员,并被天津教育出版社收入《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

他是怎样教学,又是怎样进行教改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他走过的16年教学生涯。

适应环境? 艰苦奋斗? 立志搞好教学

宋老师1981年毕业于曲靖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同年分到宣威市第十四中学(现为东山一中)任教。十四中位于东山镇镇政府北面的一个小山包上,这年刚好改建成十四中。

山包上像样点的建筑就是新浇灌的两幢教学楼,其余是几幢破旧的木楼。由于住房紧张,教师住集体宿舍,四五人一间。即便这样,后来的教师也没有得到这一殊荣。宋老师被安排在离校约一里远的铁公社居住。

宋老师没有怨天尤人。他在师专读书时就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尽职守责,忠诚于教育事业,立志要把教学工作干好。

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他没有怨言。又黑又破的住房,他适应了;爬坡下坎,往来一里路上课,他适应了;刻板枯燥的工作环境,他适应了。

他相信,要改造环境,首先得适应环境。最重要的是工作,是教学。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必须克服困难,把工作干好。没有资料,自己去找;没有教具,自己去制作……

环境适应了,教学条件创造了,宋老师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比太阳起得早,比月亮睡得晚;白天和学生做伴,晚上有课本相随。工作虽然很艰苦,但内心却很充实。

为丰富实践经验,他刻苦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中,偶有心得体会,就写成文章,投稿发表。

有一年夏天,宋老师去上课,突降大雨,跑到教室时,全身湿透。宋老师就穿着湿衣服上了两节课。学生深受感动,学习更加刻苦了。有一个学生经济困难,宋老师时常解囊相助,学生很是感激,无以为报。最后,把他哥哥的一双毛边底剪子口鞋拿来送给宋老师。

宋老师在十四中的五年中,就是这样适应环境,创造条件,刻苦努力,一心一意扑在教学工作上,将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学生。结果,他的付出有了丰厚的回报:年,他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升学人数居全校第一,所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平均分居全县第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决心探索教改

宋老师在十四中五年,主要致力于教学工作,投入大,产出高。他所取得的成绩令同事羡慕,令领导信服。1986年9月,宋老师调入宣威四中,任高中教师,工作是: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课。

面对高中学生,宋老师比较坦诚:我只是一个专科生,上高中的课,学历不够,但有领导的信任支持,有同事的帮助协作,再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我会把工作干好的。

面对教学工作,宋老师在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此后逐年变化。祖国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日俱增,教师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教学模式比较古板僵化,不适应新的对象及考试制度。那怎么办?“穷则变,变则通”“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面对高中学生及保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宋老师认为:初中教法不宜用,传统的高中教法也应该改一改,从此以后他就跋涉在教学改革的路上。

要上好高中语文,自己的知识、文凭不够;想实行教改,又不知从何改起。宋老师感到压力太大了,任务太艰巨了。但目标已定,必须坚持下去,男儿当自强。在教育教改的路上,也应该有不畏艰险,大胆尝试的精神。

从我做起,从现在的学生身上做起。谦虚谨慎,努力进取,勇于探索,一定要在教育教改中上好高中语文,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来。为此,他艰辛而自信地干开了。

要上好高中语文,实行教改,宋老师首先感到的就是自己知识不足。所以,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努力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为此,宋老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四中成了最有特色的人物:一是书最多,二是报刊杂志最多,三是以校为家。宋老师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这些书只能去买、去借。

学校没有图书馆,他只好跑到宣威、曲靖、昆明去查。查到书名后,就到书店去买,买不到就写信到出版社去邮购,出版社没有就写信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或作者。

有时一本书要买几年。每有新书到手,宋老师如获至宝:包装、编号,然后夜以继日地读。两个大书柜,几千册书籍,是他的宝贝,是他的知识来源,也几乎是他的全部工资。

有关语文知识、教学教改的报刊杂志,宋老师每年要订十几种。课外假、暑寒假,宋老师就以校为家,专心地读他买到、借到的书籍、报刊杂志,汲取营养。

在广采博收的同时,宋老师开始全面深入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他找来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语文教材,系统阅读,仔细分析,认真比较,不但掌握了内容,编排规律,还摸索了教材跨度、脉络,从而把握了学生在整个学生时代语言、思维的发展方向、规律,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设计好了图纸。

与此同时,宋老师也很热爱关心学生,为学生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个人情况。内容涉及到父母关系、邻里关系、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爱好,并时常不辞辛劳去家访,全面地了解学生,随时准备着为他们导航。

在掌握了教育理论,深入了解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宋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研究,积极探索,不断创造条件,大胆假设。在班级管理、古文教学、现代文教学、作文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教改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的“蛛网”式班级管理方法——以“情理”为核心(“蛛”),以严密的管理手段和程序(“网”)为辅助的班级管理方法。此方法在宋老师多年来的管理实践中,达到了能行有效的境界。

他所任班主任的班级在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方面在全校都是做得比较好的,曾两次获市级表彰,四次获校级奖励。

他的“古文五步教学法”,从字词的音形义开始,到翻译、理解、赏析都是由学生自己的查找资料,自己阅读,提出问题,又由学生回答探讨,最后由教师定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法。

他的“以练代讲教学法”、“师生共读五步教学法”,获中国农村语文教改优秀成果三等奖,教研论文《教研初探》发表于1991年的云南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语文教学阵地》上。

他的“师生互评作文教学法”、“文体写作套路过关作文教学法”也初见成效。他所教的学生,写作水平都比较高。曾指导一学生参加全国少年文学大奖赛,并获优秀奖,还推荐发表学生作文数十余篇。

宋老师则因此参编了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作文一材多作导写》,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阅读指导与训练》,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中学作文指导》等七部教学刊物。

宋老师在教学理论研究上是比较深入的,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尝试和改革也是成功的。在四中十一年,语文教学成绩都比较好。九一届半路接班,基础较差,最后百分之百毕业,升学人数居全校第一,占全校上线人数的34%;所教文科班升考上线人数居全校第一,占全校文科班上线人数的64%,并有56%的人进入重点院校。

在教研成果方面成绩尤为突出,有教研论文150多篇分别发表在《中国语文天地》《语文学刊》《语文知识》《语文教学通讯》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并被聘为《汉语学习》《语言美》《学语文》《曲靖教育》等多种报刊杂志的特约通讯员,特约编委或特约撰稿人。

耕耘平凡? 开拓崇高? 仍要走出自我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艰苦的,但同时又是崇高的、伟大的。宋老师十六年的教学生涯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从参加工作开始,就确立目标,艰苦跋涉,坚持到底。

在教育教改工作中,辛勤耕耘,大胆开拓,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汗水浇育建设祖国的新型人才,用自己的胆识和勇气,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但宋老师仍不甘寂寞,不满足于已学到的知识,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说:社会在发展,知识无极限,成绩无尽头。我懂得的知识仍很少,工作也才刚刚起步。

岗位不同,其人生价值的表现也不同。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有记忆,情感,价值,才能走出感官,走出心灵,走成自己的路。

宋老师不为名,不图利,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平凡,开拓崇高,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高考713分男孩被嘲“上清华也没用”,为何总有人看不得别人的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06年前,先生为清华学子们做了题目为《论君子》的演讲,梁先生寄希望于他们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并在演讲中引用了文章开头的话语来激励莘莘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写进了清华校规,又逐渐演变成了清华的百年校训。

在清华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先生提名表扬了4位新生,林万东很荣幸成为其中之一,林同学身上所体现的寒门学子顽强奋斗的精神,正与清华大学校训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交相辉映,格外闪烁。

自强不息的寒门学子

林万东,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的大山沟里。这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85岁高龄的爷爷,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父亲,正在读书的3个孩子。一家6口人,仅靠母亲在省会昆明的工地做砖头水泥搬运工赚钱,母亲一人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简单生活。

即便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父母亲也从没有想过让林万东姐弟三人辍学。也许正是他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和艰辛的劳动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更激发了林万东克服困难、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林万东从小就深深地知道,只有考试才是他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更有可能带领全家人走出困境。林万东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坚持学习,而且还非常体谅母亲为全家的付出。

作为一个孝子,他从中学时代开始,每到寒暑假,便会与母亲一起到外地的工地赚钱以贴补家用。这与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贫困的生活没有阻挡寒门学子前进的步伐,努力学习也没有成为逃避家庭劳动的借口,林万东就这样一步步负重前行,直到高中毕业。

工地搬砖的高考状元

时间定格在2019年6月23日,这是云南省公布高考成绩的日子,学生们正心急火燎地查询着成绩,有喜悦的,有沮丧的,然而在昆明的某处工地,我们仿佛依稀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正汗流浃背地在工地上忙着背砖。不错,他就是林万东。

此刻的林万东,以713分的优异成绩夺得了宣威县高考理科状元,而他却浑然不知。这大概就是在历经的磨难之后,上天也会眷顾穷人家的孩子。2019年的夏天,林万东,被清华大学自动化与工业工程专业录取了,顷刻间成为天之骄子,成为人人羡慕的幸运考生。

高考结束后,林万东的家庭环境决定了他不能像其他多数考生一样,一边舒舒服服地待着家里或是外出旅游,一边等待高考成绩的发布。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同时赚取自己上大学的相关费用,林万东则选择去了建筑工地,与母亲一起打工赚钱,帮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

在林万东身上,我们看到了寒门学子昂扬向上的朝气;他们敢为人生、为家庭、为梦想而奋起的斗志;为改变命运、改变家庭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少年强,则中国强。林万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同时也为年轻一代人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榜样。

一封自强不息的信

林万东在收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曾写下一封信,他在信中讲述了贫困的家庭状况、母亲为全家的付出、父母对他的期望,以及高考后在工地搬砖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轻家庭负担,并希望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林万东和家人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无比艰辛却又自强不息,正如信的开头“每个农村家庭走出的孩子,‘自强不息’四个字都对他有特别的意义。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林万东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家人在压力下缓步前行,都在期待着黎明的出现。这个家庭的光明还远未到来,可我已经给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万东考入清华大学已经给全家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也是改变的开始。虽然前方的路还遥远,但以林万东的自强不息,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正在他们家一步步转为现实。

林万东只是千千万万寒门学子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出生在经济条件非常差的家庭里,他是没有办法选择父母的,但他却通过努力学习、自强不息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压倒他,反而激励他越挫越勇。“唯有自强不息,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林万东从多年饱受辛酸到进入中国顶级学府一步一个脚印的真实写照。

这使我不禁想起,那些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寻短见,还有那些逃避压力、不去工作的啃老族,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比起林万东,他们是否觉得汗颜。林万东在面对重重压力时没有选择屈服,在面对生活苦难时没有选择后退。他们看到此,是否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是否需要改变,是否需要重新选择人生。

清华校长点名表扬

林万东取得高考状元时还正在工地搬砖的新闻被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一个自强不息的搬砖高考状元瞬间成为了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林万东的事情感动了媒体、感动了无数人、感动了清华校长,我想,这并不仅仅在于他是高考状元,也不在于他是否考入了清华大学,而是他不屈不挠、勇于承担、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真正打动了我们的内心,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新生代所缺失的,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和思考。

清华大学是全国学霸的汇聚地,群英璀璨,2019年新入学的本科生有3800多名。在2019年8月15日本科开学典礼上,邱勇校长点名表扬了武亦姝、刘雨桐、科薇和林万东4位同学。在说到林万东时,邱校长引用了万东信里的那句“来自云南、坚信‘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的林万东同学。

林万东只是寒门学子的其中一个,清华邱勇校长点名表扬了他,或许是希望他进入清华大学后,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能继续保持着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同时改变家庭的命运,希望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结语

由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到如今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高考给了寒门子弟一个重生的机会,如果有一天金榜题名,那么很可能会逆袭人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东西部差距、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大,我们惊奇地发现:高考状元或是考上985的学生中的多数人来自于大城市,其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其家庭生活环境也相对较优越。

而对于那些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各方面教育和社会资源困乏的寒门子弟来说,想通过学习来改变人生将会越来越难。甚至有学者预言:寒门难出贵子。

然而,林万东,用他的自强不息、不畏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寒门再出贵子,也为其他寒门子弟树立了楷模,迈入清华大学,是他人生转折的第一步,祝愿他今后的路越走越顺、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宣威五中录取分数线

在前不久,清华大学举行了本科生的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校长专门提到了大一新生林万东的名字。林万东,是来自云南宣威的一名穷苦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坚信“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林万东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理科713分的好成绩,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被自动化系录取。

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后都是在点赞鼓励,夸奖林万东是一个人才,好样的。但是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人尽然评论说,“上清华也没用”。小编是不知道这种人是怎么想的,出于何种心态。你是妒忌别人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是真心觉得读书没有用呢?我相信是前者吧!有些人自己不努力,还见不到别比自己优秀。

?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就是总见不得别人好,总埋怨世界不公平,总有一些人拥有仇富心态。即便别人是通过自己努力,勤劳致富,是广结善缘,依然有人认为他们是侥幸的。其实我们也有许多人都会有这种心态,这种心理也并非不正常。只是我们应该正确面对这种感觉,而不是让它发展为妒忌。?

当我们有妒忌这种心理,而且我们不自我反思这种心理会加重,有时就会去伤害别人。这类人不反省自己不努力,却一直觉得怪别人,而且还总看不得别人好。

高考713分,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时,正和母亲在工地搬砖,他现在怎样?

宣威五中录取分数线是418分。

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投档人数和计划招生人数划定本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各校的投档人数是根据各校在本省录取人数的1.2倍投档,投档以后学校招生办从这1.2倍中以分数和志愿为主,参考学生档案中的其他信息,按计划内人数录取,其录取的学生中最低分就是该校的录取线。

各批录取院校都有各自的控制分数线。控制分数线是由各省(自治区、市)招生委员会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的考生中,根据本省(自治区、市)考生文化考试成绩,按略多于某批院校计划录取总数划定的一个“分数”。

宣威五中教学成果

2006年上线1783人,上线率92.3%,600分以上136人,占全省的3.3%,700分以上2人,占全省的10%,曲靖市的50%,熊安哲、王传挺分别夺取宣威高考文、理科桂冠,4人分别考取清华、北大,占宣威市考取清华、北大总数的80%。

2007年高考上线2041人,上线率95.72%,上重点线498人,占宣威市的42%,曲靖市的15.7%;600分以上222人,占宣威市的51.7%,曲靖市的17.6%;理科全市前十名我校占8人,徐仙萍以679分的成绩夺取曲靖市文科第一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宣威市第五中学

高考对于无数学子来说是否必不可少,太多没有参加高考的人,以成功者的口吻向学生诉说着“读书无用”的调论。导致许多学生认为,高考不是那么必要,学历也没有多么重要。其实这恰恰的大错特错。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是唯一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最快途径。云南宣威就有一个学生,家庭非常贫困,原本他想放弃读书,外出打工缓解家庭负担。但是在母亲的督促下努力学习,高考结束后以713分考入清华。而当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和母亲工地搬砖。

家穷不减读书情

云南省宣威市阿都乡,是当地著名的贫困乡,从外界入乡的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连会车都无法完成。阿都乡里住着的都是贫困的居民,有些人家穷到连招待客人的茶水和凳子都没有,然而就是在这样贫困的地方,却有一个家庭,培育了一个清华学子。

林万东生在阿都乡,长在大山里,家中既有85岁的爷爷,也有患有腰伤和脑梗的爸爸。全家的重担都担负在母亲身上,看着母亲早出晚归,在外打工,林万东经常想放弃学习帮母亲一起缓解家庭困难。

但是母亲对自己的儿女却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无论如何必须要把学习成绩提高,听到林万东的想法,自然一口回绝。她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当林万东看到姐姐考上大学后,母亲满脸的笑容时,他知道考上一个好大学才是真正能让母亲开心的事情,从此之后他努力学习,疯狂地汲取知识。

金榜题名为母亲

高中三年,林万东省吃俭用,基本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他说他只要读书不花钱。就这样拼搏了三年后,终于到来高考。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汲取了无数知识的林万东在高考的考场上势如破竹,很快就答完了题目,并且信心满满地回家。

回家后他直接填报了清华大学的志愿,他估分自己在700分左右,填报清华应该没问题。同时他没有向母亲透露这些,而是和母亲一起去工地搬砖。炎炎夏日下母子俩没有冰凉的饮料,也没有舒适的空调,只有为了生活而拼命工作。41岁的母亲和18岁的林万东在砖厂来回搬运,看着生了老茧的双手,和颤抖的手臂,林万东终于知道母亲一直以来过着多么艰辛的日子。

不久之后高考的分数下来,林万东考了713分,自然而然地被清华大学录取,当他和母亲还在工地上汗流浃背的搬砖时,一封录取通知书早已寄回家中。晚上回家的母子二人,看着通知书,泪流满面。母亲早已忍不住兴奋,喜极而泣的对儿子说道:“我就知道你可以的!”

结语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唯有自强者方能窥探成功的山峰,即使面对再多的困难,只要自立自强,奋斗不息,那么就会有无限的可能。抱着通知书相拥而泣的林万东母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劳谦君子,方有终吉,自有天道可酬勤。

文章标签: # 自己 # 高考 # 林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