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作用

tamoadmin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1.语文诗歌鉴赏题应该怎么答?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有哪些?2.语文中有哪些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3.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4.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 在解答问题之前,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 散文 赏析艺术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掌握散文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的修

1.语文诗歌鉴赏题应该怎么答?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有哪些?

2.语文中有哪些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

3.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

4.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作用

在解答问题之前,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应该先明确主题,然后再从选材、组材角度来辨析、评价构思特点。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 散文 赏析艺术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掌握散文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九种: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9)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二、掌握散文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 文章 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一)记叙

A.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B.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二)描写

人物描写,其技巧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中又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景物描写,其技巧在于: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揣摩语言艺术

高考语文散文赏析艺术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

★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大全

★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探究文本意蕴分析与套路

★ 高中语文古文鉴赏答题技巧

★ 2020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散文,小说,议论文)

★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表达技巧

★ 高考语文写作的7大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题应该怎么答?常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有哪些?

 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

 01.拟人

 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

 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

 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

 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

 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描写了冬季北国气候严寒,冰雪覆盖的壮阔景色,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更增强了表现力。

 06.设问

 含义: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分析:这个设问突出强调了来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写出他们骄横的神态

 07.反复

 含义: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盼望着”一个短语连续反复,表现对春的喜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

 08.反问

 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分析: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

 二、常见的17种表现手法

 01.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例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用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02.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03.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

 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0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0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0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之分。

 欲抑先扬:“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欲扬先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章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07.照应

 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08.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海燕》,敏感、矫健且飞翔于暴风雨来临时的海面上的海燕,接着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使之与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形似”,进而点化:这勇敢的海燕,这胜利的预言家,与俄国革命前夕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以及乐观向上的战斗豪情何其“神似”,这是作者所着意突出的主旨。

 09.设置悬念

 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衬托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11.对比

 事物或人物的行为、态度等相对比较,从而使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加明显。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我”的父母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丑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对孩子天性的束缚。

 1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13.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

 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1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6.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7.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周围的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运用拟人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

 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估计在2007年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研习3 读下列文字,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使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构成排比,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从句式上看,第二空所填,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以上就是隐含信息。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答案(l)月亮,我坦露的心灵万里明。(2)海鸥,我搏浪的人生一路壮观。

 ⒉在现代文大阅读中考查修辞方法,多是考查其表达效果

 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在答题时必须点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⒊在诗歌鉴赏中考查

 多是判断所用的修辞方法和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三、总结命题规律

 ⒈通过分析高考试题,修辞方法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⑴从命题角度看,本考点试题主要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客观选择题旨单一,眉目清晰,有利于减小审题难度;主观表达更能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修辞性语言的能力,更能区分出考生的语文灵性差异。

 ⑵从试题取材看,能够作为修辞题材料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以作为修辞题材料,说明性的语段一般不进入修辞性试题。

 ⑶未来的修辞性试题有可能不囿于已经面世的题型,“连贯”性修辞题、“扩展”性试题、词语选用型试题等也有可能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生只有全面掌握各种修辞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素养,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⒉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考题,大致可分两类,其解法也不相同。

 ⑴判断修辞方法运用的正误:一是从辨格入手,然后根据该修辞格的规则,对各题支逐一进行审查,从中得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是从修辞效果方面审查,表达效果好的就是正确的,效果不好的就是错误的。

 ⑵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书写句子:要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应称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特别强调的是,不论哪种题型,都应该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显性和隐性要求。要像诗人咏诗一样,进入角色,最大可能地激活思维细胞,占领思维空间,发掘思维潜力,找准做题角度。

 四、修辞解题提醒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必须做到三点:

 ⒈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易混淆修辞格可用分组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⒉明确各种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平时练笔或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较熟练地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

 ⒊具体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捕捉有效信息,深入分析语境。

 常用的语文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阅读思路提示

 记叙类

 一件事:顺势发展起波澜,感动智慧来化解,明哩悟情显主旨.

 多件事:主次分明巧安排,发展过程逐递进,结果升华达高潮.

 写景抒情:

 物象描绘细致化,

 物象特点明晰化,

 作者感情渗透化,

 物象象征主旨化.

语文中有哪些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

语文中有哪些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引用、下定义、作图表、作诠释、作假设、摹状貌。

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理论论证 比较论证

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物件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物件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物件,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通过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和联想议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 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 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语文论证方法和说明方法有哪些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资料、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物件,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资料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哪些说明方法和论证方法?

你是想了解论证方法吧?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理论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归谬法、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修辞手法,描写方法5样的区别

初中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1)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2)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比如: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3)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4)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首先,打比方是说明方法,二楼的搞错了。

议论方法在初中有三种:

摆事实,讲道理,即摆事实有讲道理

摆事实即是举例论证,讲道理即是道理论证。

文章开头并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又何来比喻论证这一说呢?

文章开头是在跟你讲道理,提出作者观点。下面的论述,运用事例,使论点更有力。

而比喻论证,说白了,其实是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作为论证方法,他叫比喻论证。作用是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这是一些概念问题,多加思考,便会迎刃而解了。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摹状貌。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资料: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程序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程序。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专案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物件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物件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物件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语文中,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各有哪些?

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9.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写作手法:悬念,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描写手法: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和行动.

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二、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三、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

修辞手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对偶的种类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语文中有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正反对比论证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最常用的。

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演绎论证等是高中课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语文八大修辞,基本表达方式,论证方法,说明方法,论证、记叙、说明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用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真)、互文、比拟、讽喻、起兴、反问、委婉、用典、化用。

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还有两种是为了衬托出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我不知道算不算、但我还是写给你、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反面描写、(还有一种我们还没学过的、叫场面描写。)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实论证、理论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

表现手法:(这一段我老师没抄给我、所以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下、)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求 整理高考社科类文篇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修辞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5种

表达效果就是一句话给人的感觉。比如排比可以突出强调,增强语势;反问语气会更强烈;反复可以强调;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

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夸张等等。作用跟表达效果一样,更加生动形象或者可以强调等等。

结构应该是说句子结构吧。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很好认,一般在句子开头,表示句子陈述的物件

谓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一般来说,除了主语的部分都是谓语。

宾语是动作的承受着,被动词支配的物件。

定语就是用来修饰名词的,状语是用来修士形容词的,补语是对动词性形容词作补充说明的。

高中语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

典题阐释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该类试题的命题意图主要是通过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考查学生的阅读品位,使学生领悟一定的表现手法的独特作用及表达效果。在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讽刺、渲染等。这类试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设题。

 一、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鉴赏。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考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分析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象征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考生在回答其作用时,一定要全面到位。

 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某一种(几种)表现手法的。如对比手法,考生要明确对比的双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鉴赏。

 2.XX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对此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的第X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

 文本选读

 笼中鸟

 〔西班牙〕华根·迪森塔

 老鲁克有着宽厚的肩膀,魁梧的身材,他已年过七旬,背也开始有点驼,可他的步子还是那么矫健。他用心经营着他的庄园。他每天骑着和他一样老的一匹马巡视他的庄园。为了八月的农作物、九月的葡萄,秋天的水果、冬天的储草、春天的牛羊,他年复一年地忙碌着。

 在农活方面他信不过任何人。他珍惜每一粒种子,等播种时他亲自逐一挑选。他成了庄园的儿子,不,应该说庄园成了他的灵魂。经过风雨吹打的老鲁克犹如一棵老松树。他脸上的皱纹让人想起刚刚犁过的田垄,他蓬乱的胡须让人想起田间的野草,就连他花白的头发,也会让人想起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

 人们都认为老鲁克和那块庄园是根系相连的。

 老鲁克有足够的钱财,膝下有四个儿女,可他并不享受他的同龄人正在享受的安逸生活,选择了终日操劳。他的健康状况也日渐低下。医生早就提醒他要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自己,可他依然保持着起早贪黑奔向农田的习惯。

 老鲁克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样肥沃的土地是他一生的财富,不容别人侵犯。他认为春天犁地、播种,夏天浇水、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存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我干不下去了,那谁来替代我的工作呢?我那几个儿子?他们每天都围绕着他们的'小家团团转,哪里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更何况他们什么也不会。土地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啊,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信仰。老鲁克这样想着。

 孩子们也劝老人安享晚年。老鲁克想,如果他去某个儿子那里安度晚年,其他三个会不会嫉妒呢?毕竟,他这里有一笔财产。为了继承他的财产,兄弟几个会不会反目为仇呢?更何况孩子们都成家了,他们不再听父亲的话了,他们只听老婆的话。

 老人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了下去。老人的田地里长出了野草。医生最后一次提醒他要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自己。

 有一天,孩子们为了劝说他们年迈的父亲,都去了老鲁克家里。那里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聚会。父亲,您的身子骨已不如从前,您需要休息了。庄园让别人去经营吧。孩子们的建议直截了当。别人?别人是谁?难道我要找一个非亲非故的人来经营我的庄园吗?我承认我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但是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自己奋斗。老鲁克说。可医生说您需要休息啊,这样吧,您把庄园分给我们去经营吧,我们兄弟几个一定以和气为重,尊重您的心愿。孩子们说。臭小子们,你们的父亲还没闭眼你们就想着要分我财产啦!他们的父亲有点愤怒了。

 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父亲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们,你们都过来,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麻雀的故事。你们听完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固执了。接着老鲁克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在你们还小的时候,我从屋檐下捡了一只小麻雀回来。那个家伙真可爱,我把它关进鸟笼放在了阳台上。刚开始,小麻雀什么也不吃,我以为它会在几天后死去。可过了两天有两只麻雀在鸟笼外飞来飞去,我想那一定是这只小麻雀的父母。它们看到孩子被关进鸟笼很难过,鸣叫里含着一种难言的悲伤。不久后他们飞走了。回来时给孩子衔来了食物。我也不妨碍它们一家的幸福。转眼就几个月了,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小麻雀长大了,我经常看见它在那个空间狭小的鸟笼里飞来飞去。有一天,我想办法抓住了那小麻雀的父母。我把它们关进笼子,放飞了小麻雀。我并不给那两只老麻雀喂食。我还以为小麻雀很快就会回来,找来一些食物喂养它的父母。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几天后那两个老麻雀双双饿死了。小麻雀获得自由后竟忘记了生养它的父母。

 讲完故事后老鲁克说:孩子们,人心都是向着他的下一代的。所以我也能理解你们那么疼爱各自孩子的用心。庄园是我的蓝天,没有它我就被关进鸟笼里了,孩子们,你们快回去吧,庄园我还要继续经营,而且只能经营得更好,我喜欢我这样的自由。你们能理解父亲的心吗?

 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典题呈现

 1.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他脸上的皱纹让人想起刚刚犁过的田垄,他蓬乱的胡须让人想起田间的野草,就连他花白的头发,也会让人想起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

 3.文章第1段写老鲁克虽已年迈,却仍在辛勤地经营自己的庄园,对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典题解析

 1.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由此可归纳出文章的表现手法。本文重点叙述了老鲁克一生勤劳、到老也不愿放弃劳作的故事,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取了老鲁克一生中极平凡的小事,表现了意蕴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

 2.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表现手法,可对句子内容作深入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老鲁克的皱纹、蓬乱的胡须、花白的头发联想到刚犁过的田垄、田间的野草、被白雪皑皑覆盖着的山顶,形象地刻画了老鲁克的外貌,表现了老鲁克勤劳的品质和饱经沧桑的辛酸。

 3.对文章开头段落作用的分析,可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本文开头写老鲁克的勤劳,一方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另一方面烘托出人物品格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大。

 技巧点拨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表现手法类的题目,在最近几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从而成为现代文阅读的热点。其命题形式通常为:对整篇文章表现手法的归纳和概括、分析和理解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结合具体题目的特点,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每一个题目都有各自的特点:

 1.目的明确。一般来讲,命题者设计题目,都有一定的目的。比如,归纳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2.综合性强。对每一个题目而言,所考查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涉及文章的多个方面,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并非单纯考查这一点,还必须结合文意、布局谋篇、情感等方面进行。

 二、理清解题思路,规范、准确作答

 1.要根据题目特点,理清解题思路。对不同的题目,我们应该按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例如,分析文中某一句(段)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文综合分析;把握全文的表现手法,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理解和分析。

 2.答题要规范、准确。回答每个问题,都要采取规范的形式。像解答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类题目,其形式为:XX是本文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心思想的表达)起到了XX的作用。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二、对比和衬托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三、衬托和烘托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

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 (鲁迅《战士和苍蝇》)

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①,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湟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②,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②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 (茅盾《春蚕》)

③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韩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毛泽东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这些例子,例①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②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③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④“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

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

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②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 (李瑛《雪夜》)

例①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②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人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

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则党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

③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例③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通真理。例④ 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见的。

①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勇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

②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于乙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

③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明喻 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暗喻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借代和借喻异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拟人:事物人化。 拟物:甲物乙物化。嘎子竖起耳朵听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来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中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对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形式: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弱、低、浅"的夸张形式。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注意:夸张要合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要注意文体特征,像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 1严式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不能成分对句子)、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1、2句。 2宽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3句。

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适宜不合。 2句子对偶: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比",对偶的基本特点是 "对称"。 2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 分句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 单句排比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 复句排比

反复(重现)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反复的种类: 1接连反复: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反复的作用: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1谐音双关:我失骄杨群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2语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反语的种类: 1表示讽刺的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屡血痕抹杀了。 ……实在是标致极了…… 2习惯性的反语: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3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的反语:几个女人有一点失望,也有一点伤心,各人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双关和反语虽然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双关的表里意思是相关的。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顶真(顶针、联珠)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顶真修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这种语言方式适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方可使用,否则就成了文字游戏了。

移用(移就)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实际上就是词语活用: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移用和拟人: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通感:(移就) 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和移用的区别: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修辞方式。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quot; 暗示"又挨打了"。 回环(回文)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断;顶真则不限于两个。回环是甲-乙,乙-甲;顶真是甲-乙,乙-丙。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呼人)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

描写手法分为:(1)衬托: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1)比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6)用典(7)设问、反问和反语

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

文章标签: # 事物 # 论证 #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