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文言实词题_高考文言文实词训练题

tamoadmin 2024-07-1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文言文虚、实词用法2.文言文语境推断3.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4.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5.高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6.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7.2017年高考文言文最常用常错实词100例 1、爱①爱护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②喜欢,爱好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

1.高中文言文虚、实词用法

2.文言文语境推断

3.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4.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5.高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6.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7.2017年高考文言文最常用常错实词100例

高考文言实词题_高考文言文实词训练题

 1、爱

①爱护

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 《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例: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条牛?

④爱慕,欣赏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译文:我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

例:古之遗爱也(恩惠) 《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

例: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 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例:爱其二毛(怜惜,同情)《左传》译文: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②安抚,抚慰

例: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例: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

例: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⑥养生

例:衣食所安(养生) 《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

例: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

例: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

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④加

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②披散,披着

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倍

①通"背",背叛,违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②一倍,加倍

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孙子·谋攻》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③增加

例: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烛之吴退秦师》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

④越发、更加、倍加

例: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

5、鄙

①边界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为学》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②动词,轻视

例: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训俭示康》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③庸俗,见识浅,鄙陋

例: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④复合词:

鄙人

a自称的谦词

例: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译文: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b鄙俗,不开化的人

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译文: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c乡下人

例: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6、兵

①兵器,武器

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过秦论》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

②用兵器

例: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史记?伯夷列传》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③战争,军事

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④士兵,军队

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⑤用兵策略,战略

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

⑥复合词:兵符

例: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侯生)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

7、病

①疾病

例: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②生病

例: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译文: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生病了

③使成病态

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译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④困苦不堪,困乏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译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⑤筋疲力尽

例: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⑥毛病,缺点

例: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原毁》译文: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⑦担心,忧虑

例: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⑧损害

例: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

⑨责备、羞辱

例: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8、察

①仔细看,观察

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译文: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②看清楚

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③考察,审察

例: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④明察,了解,弄清楚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例: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译文:推举臣下为孝廉。

⑥精明

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⑦察察 ,洁净的样子

例: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 ,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9、乘

读音一:chéng

①驾,坐,

例: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赤壁之战》译文:坐牛车,吏卒跟随

②升,登

例: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③趁着,凭借

例: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译文:希望能驾御长风踏破万里波涛

④冒着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 《登泰山记》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

读音二:shèng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例: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有战车六七百辆。

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译文: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

④数词,四

例: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肴之战》译文:用四张熟牛皮,二十头牛犒劳秦国军队。

10、诚

①名词。真心真意

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

②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例: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译文: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③连词,表示设推论。果真,如果。

例: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译文:现在将军如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

11、辞

①诉讼的供词。

例:狱辞无谋、故者。(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译文:如果审判的供词中没有预谋、故意罪名的。

②口实

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左传》译文:想要强加给他罪名,哪用担心没有口实。

③言辞,文辞

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译文: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④借口,托辞

例: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赤壁之战》译文: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⑤命令

例: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命令) 《赤壁之战》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

⑥名词,一种文体。

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⑦告别,辞别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辞别)《鸿门宴》译文: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⑧推辞,辞去

例: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

⑨讲究,计较

例: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鸿门宴》译文: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⑩复合词

例: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例: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例: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12、度

读音一: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例:吾忘持度。(《郑人买履》)译文:我忘了拿尺码了。

②限度,法度

例: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

③制度,法度

例: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后汉书·张衡传》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度。

④度量

例:常有大度。(度量) 《高祖本纪》译文:常常有很大的度量。

⑤常态

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荆轲刺秦王》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⑥量词,次、回、个

例: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江南逢李龟年》译文: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⑦谱曲

例: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扬州慢》译文:我的心情悲怆感伤,抚今追昔感慨无限,就自己谱写了这首词曲。

⑧通"渡"渡过,越过

例: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⑨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例: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红楼梦》

读音二:duó

①量,计算

例: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量,计算) 《过秦论》

译文: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②推测,估计

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鸿门宴》译文: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考虑

例:度义而后动(考虑) 《答司马谏议书》译文:(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13、顾

①动词,回看,环视,回头

例子: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②动词,看,视

例: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译文: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

③动词,关顾,顾念,顾惜

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顾惜,顾念) 《赤壁之战》译文:子布、元表等人各自顾念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

④动词,看望,拜访,探问

例: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译文: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⑤动词,顾虑,考虑

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考虑) 《鸿门宴》译文: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⑥副词,表示轻微转折

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

⑦表反问,反而,难道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为学》译文: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⑧顾玩:仔细端详。

14、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动词,坚守,安守

例: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便坚守营垒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例: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

例:少年固强之。《促织》译文:少年坚持要斗

⑥副词,表本来,原来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译文: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⑦副词,表确然。确实,实在。

例: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

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译文: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

15、恨

①遗憾,不满意

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译文:(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②怨

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长恨歌》译文: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怨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

③复合词:恨恨

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孔雀东南飞》译文: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惆怅、悲伤哪里说得尽呢?

16、患

①忧患,祸害,灾祸

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译文: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

②讳忌

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赤壁之战》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

③病,生病

例: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全唐文 愈膏肓疾赋》译文:治愈垂危的疾病是很困难的。

④担忧,忧虑

例: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列传》)(忧虑,担心)

译文: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

⑤危害

例: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孙子 谋攻》译文: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⑥厌恨

例: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国语》译文:赵盾(宣子)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恨

17、

读音一:jiǎ

①借

例:非夫人之物而强焉(借) 《黄生借书说》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

②凭借

例: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③宽容

例:大臣犯法,无所宽(宽容) 《北史》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④给与

例:汉人未可大兵权(给与) 《谭嗣同》译文: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⑤,不真,与"真"相对,虚

例: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不真,与"真"相对) 《狼》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⑥非正式的,代理的

例:乃以吴叔为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

⑦相当于"如果"、"如",多"使""令"连用。

例: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如) 《报任安书》译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⑧复合词,借:宽容原谅。

例:愿大王少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例: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译文: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②抵御,抵挡

例: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译文: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③占据,把守

例: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译文: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④主持,执掌

例: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译文: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⑤判决,判罪

例: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译文: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⑥应当

例: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译文: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对

例: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译文: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例: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译文: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例: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译文: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译文: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例:惴惴恐不当意。(《促织》)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②当作

例: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译文: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2)形容词,适宜,恰当

例:古法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草药》)译文:按照古法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19.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

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译文: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②途径,方法

例: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译文: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③风尚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文: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④思想,学说

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⑤道理,规律

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译文: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译文: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2)动词

①取道

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译文: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②走路,赶路

例: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译文: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③说,讲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文:哪里讲得完呢?

④通"导",引导,疏导

例: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译文: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20.得,dé

(1)名词

①收获

例: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译文: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②心得,体会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②具备

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译文:积累善行,成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③能够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译文: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④完成

例: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译文: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3)形容词

①融洽

例: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译文: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②对,正确

例:此言得之。(《六国论》)译文:这句话说对了。

③得意

例: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译文:(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译文: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高中文言文虚、实词用法

重点难点梳理

1.考点诠释

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字等。

2.考查重点、难点

试题所选的古诗文材料一般都来自课外,但是所考查的实词却离不开课本,往往是平时学习中经常接触的、比较重要的实词,且往往是常见实词的不常见义项。从2007、2008两年高考所考的实词来看,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也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体现了高考的“试题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的特点。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间有主观题。难点主要有:难以辨别的一词多义,容易混淆的古今异义词,不易看出意义临时变化的词类活用。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

金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从所选的几个词来看,均为“常见”。A项“檄”作为名词,当“文告、文书”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们所熟悉的词,而其作为动词解释的时候却不太常见。该题正是从这个角度设题,“檄”在这里做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其实,如果读过《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一句中的“檄”就是“用檄文征召、声讨”意思。还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也是这个意思。其余几句,“喻”当“开导”讲,同“谕”,有“晓谕”一词佐证;“稽”当“查考”讲,有“稽查”一词佐证;“杜”当“制止”讲,有“杜绝”一词佐证,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这几项的解释均正确。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解析联系A中的“饵”在句中是名词作动词,“饵”作名词“饵料”常用,但在此句中,作名词解释不通,结合语境推断,可知这个解释是准确的。B中“值”是“逢着”、“遇到”,如:“值河间岁试。”(诸葛亮《出师表》)我们现在还常说“正值……时候”。结合语境可知这个解释也是准确的。C中的“恶”读“wù”,是疑问词,一般作“哪里”、“怎么”用。从原句看,诚是反问,加强语气,对“讷体弱却多樵”的惊讶,“恶”作“不”解释显然是望文生义。D中的“颐”有两个意思,“脸颊”和“保养”,如“颐指气使”、“颐养天年”,根据语境很容易判断只能做名词“脸颊”解释。

答案C

难点攻略

文言文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出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常见的推断方法有:

1.语法推断法。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所在位置应该是动词,因此可以推断解释为“文告”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吾用休,社稷计耳”中的“计”应该作动词谓语使用,意思是“为……考虑”,而后面的解释为“计策”,可以推知是错误的。

2.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中“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一句,为“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的句式,下句的“令名”是“美好的名声”,根据“名利双收”的意思,可以推知上句中的“贿”为“利”之意,这也是“贿”一词的本义,而选项中解释为“贿赂”显然是错误的。再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意,显然,选项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

3.语境推断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暴”译为“暴躁”也可讲通,如“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中的“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知道,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见词义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

4.联想推断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中“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为“查考”之意;“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为“制止”之意。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休复执论”中的“执”可以联想成语“各执一词”,为“坚持”之意,2008年高考山东卷“汗交颐不少休”中的“颐”可以联想成语“大快朵颐”,为“脸颊”之意。

总之,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境出发,兼顾几种方法,相信你的文言文阅读会取得好成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同“避”,躲避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同“影”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伐:讨伐,征伐

D.真黄山绝胜处胜:优美的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宠辱:偏义复词,屈辱

B.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报:报告

C.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追逐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3.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2)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3)求,无乃尔是过与()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未得与项羽相见()

(4)吾得兄事之()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10)此言得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康祖,彭城吕人也,世居京口。父虔之,轻财好施,位江夏相。康祖便弓马,膂力绝人,以浮荡蒱酒为事。每犯法为郡县所录,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夜入人家,为有司所围,突围去,莫敢追,因夜还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俄而建康移书录之,府州执事者并证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无恙。前后屡被纠劾,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后袭封拜员外郎,再坐蒱戏,免官。孝武为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康祖为征虏中兵参军。既被委任,折节自修。历南平王铄安蛮府司马。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亲率大众攻围汝南,文帝遣诸军救援,康祖总统为前驱。次新蔡,攻破魏军,去悬瓠四十里。太武烧营而还。转左军将军。文帝欲大举北侵,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许、洛。玄谟等败归,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魏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太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免者裁数十人。魏人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赠益州刺史,谥曰壮。

康祖伯父简之,有志干,为宋武帝所知。帝将谋兴复,收集才力之士,尝再造简之,会有客,不得言。简之悟其意,谓虔之曰:“刘下邳再来,必当有意。既不得语,汝可试往见之。”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虔之即投义。简之闻之,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选自《南史》卷十七列传第七)

5.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贷:宽赦

B.次新蔡,攻破魏军次:驻扎

C.上虑为魏所围虑:担忧

D.为宋武帝所知知:认识

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犯法为郡县所录录:记录

B.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诣:拜访

C.康祖率厉将士厉:激励

D.去悬瓠四十里去:到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字的一项是()

A.召康祖速反B.莫之能禽

C.魏军死者太半D.免者裁数十人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遂得无恙B.折节自修。

C.康祖总统为前驱D.收集才力之士

9.“会”字的解释,一般有“①相会、会晤,②必然、一定,③恰巧、正好,④会集、会合”几种解释,请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中。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长风破浪会有时。()

E.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

F.会有客,不得言。()

G.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H.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所选例句均为经典篇目中的句子,设计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重视经典文言文篇目,熟悉文中句子以及实词的用法。A、B、D三项均为正确解释,C项的“伐”与“此”呼应,在这里释为动词不通,应为名词“功业”。2.本题考查目的同上题一样。A项考查对偏义复词的理解,课文中这类词很多,《孔雀东南飞》中就不少,如“作息”、“公姥”、“父兄”、“弟兄”等,这类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意义虚化。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由这类方法构成的词都是偏义复词,“宠辱”在这里有“受宠和受辱”双重含义;B项根据原文信息可以得知,是司马迁对朋友的寒暄客气之词,朋友来信询问,释为“回答”才准确;C项释为“追逐”并不多见,但在此处是准确的;D项“速”用的是不常用义项“招致”,释为“加速”也是错误的。答案:C。3.此类题型高考中也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填写文言实词的意思,难度比单选题更大些,但是,只要我们平时关注课本,熟悉文本内容,是不难填写的。答案:(1)送信的人;(2)求取;(3)责备;(4)停止。4.此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只要熟悉原文,不难作出准确解答。答案:(1)得到,获得;(2)心得,收获;(3)能够;(4)应该;(5)通“德”,感恩;(6)与“无”连用表示疑问,莫非;(7)得意;(8)具备;(9)融洽;(10)对、合适。5.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均常见,A项“贷”常用义项为“借贷”,如“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但是用在这里解释不通,联系“原”的意思,结合“严惩不贷”中“贷”的义项,可以推断此处为“宽赦”之意。B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这个用法是正确的。C项“虑”是个形声字,与“心”有关,本义就是“思虑、谋划”之意,如果熟悉成语“不足为虑”的意思,也可以推知此项解释为正确。剩下的D项,“知”,常用义项是“知道”,又引申为“认识”、“了解”、“赏识”之意,从原文语境分析,释为“认识”显然不够,应该是“知遇”才对,所以,D项应释为“赏识”。答案:D。6.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也比较常见。A项根据后文“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的语境可以分析出,这里是用的“录”的另一个义项“拘捕”;B项中守门人到州府是去汇报情况,释为“拜访”也不准确,应为“前往”;C项“厉”当同“励”,释为“激励”符合语境;类似D项的句式在学过的课文中见过不少,应释为“距离”。7.本题考查的几个通字非常常见,“反”通“返”;“禽”通“擒”;“裁”通“才”。只要认清迷惑项C项中“太半”的“太”不是“大”的通,即可作出正确判断。8.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结合原文,结合这些词的今义,稍微分析即可作出正确选择。A项“无恙”一词古义和今义均为“平安无事”之意,今义其实是古义的沿用;B项“自修”在终身教育的今天,非常常见,是“自学”之意,文中意为“修身自励”;C项应当没有悬念,文中意为“总管统领”,今义为“一国首脑”;D项“收集”古义为“使聚集在一起”,从字面理解似乎讲得通,但是,今天的“收集”对象专指物。文中意为“收罗交结”。答案:A。9.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一词多义的把握,根据义项和例句,综合分析,不难作出选择。答案:A.④,B.②,C.④,D.②,E.③,F.③,G.④,H.①。

文言文语境推断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以为,认为。

6、被。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8、治理。

9、装作。

10、给,替。

11、对,向。

12.因为。

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哪里,怎么。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

2、依照,根据。

3、依靠,凭借。

4、趁着,趁此。

5、通过,经由。

6、因为。

7、缘由,机缘。

8、沿袭。

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

2.在。

3.与,跟,同。

4.到。

5.从,自。

6.在......方面。

7.比。

8.被。

9.受。

10.向。

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

2.那么,就。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

6.原来是。

7.同“辄”,总是,常常。

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

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5、放在设复句中,表示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

2、的。

3、往,到......去。

4、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我。

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

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1. 文言文阅读

小题1:补贴供养 实现达到小题2:B.小题3:(他的)后代子孙整治他的产业,继承他的志向,就如同范仲淹活着的时候一样。

小题1:试题分析:“ 赡 ”字在课内文言文中接触较少,根据语境可推断出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近。应译为“供养”。

“终”根据语境应译为动词,宾语是“志”,所以应译为“完成”。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以”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表目的,译为“来”,B项中的“则”前者译为“就”,后者与“然”连用,是“那么”的意思。C项中的“而”前者是连词,后者与“已”组成固定搭配。

D项中的“之”前者是助词,后者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无意。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修其业,承其志”等。

“修其业,承其志”是并列的动宾短语,根据上下文可译为“整治他的产业,继承他的志向”。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 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一、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二、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三、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魏公子列传》)①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四、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识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中去,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反之,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这种方法对解答高考虚词题尤其重要,因为高考题一般都要给出一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们对这个句子中虚词的理解是正确的,就很有希望答对这个题目.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这两句,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五、标志确认法(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虚词.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等.(2)固定句式中的虚词.如“无乃……乎”“何……为”等等.(3)部分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此)“盍”(何不)“叵”(不可)等.。

3. 怎样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文言实词解释题;?a.考查对象为常见词,如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含义的方法;方法一:对称推断法(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如:2013年重庆卷中“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应用体验]1.利用句中加横线的词来推断加点;方法二:代入推断法;代入推断法就是将所

请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纳,互相帮助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12.C 13.C 14. (1)(4分)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大意2分,落实“益”“济”各1分) (2)(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大意2分,落实 “道”“谀”各1分) 15. (5分)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提出观点;接着对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然后举例阐述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的观点;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的意图。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厌,通“餍”,满足。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为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

A项第一个“其”代词,可译为“这”,第二个“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可译为“大概”。B项第一个“则”连词,可译为“却”,第二个“则”,副词,可译为“就是”。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1.求高中常考的古文词语解释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

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

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恨)、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军事首脑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主簿:秘书郎中:尚书属下部员左右拾遗:唐代谏官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侍郎侍中:官廷侍卫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太史:记史,管文收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校尉:汉代军事长官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49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4)见知:被人所知。

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50.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短:说某人的坏话。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3)隙:与某人有隔阂。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

(1996年高考卷)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51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

2.高中常考的文言文的字词都有哪些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

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附:古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前古义,后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走(跑;不行)次(水边、驻扎;量词)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稍(逐渐;稍微)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摧(伤心;破坏或折断)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按(查究;压住或按照)都(大;都市或全)病(困苦至极;疾病)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牙齿)伐(功业、夸耀;坎)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迁(放逐;迁移)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终于;士兵)寻(不久;寻找)章(花纹;文章或图章)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整理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于是(从此;连词)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痛心(痛恨;极端伤心)不必(不一定;不需要)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便利(吉利;方便)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浩荡(荒唐;水势浩大)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县官(官府;县令)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流涕(流眼泪;流鼻涕)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同气(同胞兄弟;同类)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更不必说;连词)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开张(广泛扩大;开业)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往往(处处;常常)中间(中间夹杂;里面)扶老(拐杖;扶着老人)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大风(麻风病;大的风)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中间(当中夹杂;当中)烈士(有节操、有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会计(聚会商议;财务。

3.高考中常见的文言文字词及翻译1、爱

①故以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亲爱疼爱

②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心爱的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爱护

④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书博鸡者事》爱戴

⑤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怜惜爱惜

⑥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舍不得吝啬

⑦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喜爱爱好

2、安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安定

②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稳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安适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奉养

⑤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

⑥敬亭亦无所不安也《柳敬亭传》安心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怎么

⑧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

3、被bèi

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覆盖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传》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遭受

④翡翠珠被《招魂》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表被动

pī通“披”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穿,披

②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分散,散开

4、倍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鸿门宴》背弃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加加倍

③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治安策》反背背叛

④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背后

5、本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树木的根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树木的干

③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根本基本

⑤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

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

⑦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本来的原来的

⑧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

6、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鄙陋鄙俗

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

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

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

7、兵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器武器

②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军队士兵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战争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孙子·谋攻》用兵的策略

8、病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生病有病

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疲劳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卫灵公》担忧忧虑

⑥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卫中立论师道书》羞辱伤害

⑦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重病病重

是要这样的常见文言实词吗

4.求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的翻译高中文言文常用字检索爱ài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尔雅》:“惠,爱也。”

《法言》:“君子自爱,仁之至也。”《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杜牧《山行》:“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战国策》:“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夫人甚爱女。”――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②男女间有情[love]《古诗四首》之三,见《文选》卷二十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③喜好清·袁枚《祭妹文》:“爱听古人节义事。”

――宋·周敦颐《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杜牧《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④爱护《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三国志·方伎传》:“好自将爱,一年便健。”

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如:爱发脾气;爱下雨⑥爱惜,珍惜《礼记·表记》:“爱莫助之。”

注:“犹惜也。”苏轼《留侯论》:“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柳宗元《驳复仇议》:“不爱死,义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⑦舍不得;吝惜《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老子》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汉·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⑧贪《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⑨友爱《左传·隐公三年》:“兄爱弟敬。”⑩怜悯、怜恤、同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按:àn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说文》:“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

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管子·霸言》:“按强助弱。”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6.通“安”。安置;安定《汉书·高帝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

《三国志·郭淮传》:“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白:bái①白色。

《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

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③纯洁,皎洁。

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⑥显著。《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

⑦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

谤:bàng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说文》:“谤,毁也。”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

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②毁谤,诽谤。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③诅咒。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暴:(一)bào①猛烈。

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

《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

《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

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7。

暴露,显露。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二)pù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卑:bēi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

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

5.高中语文常考的文言文翻译兰亭集序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修:高高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

重点:(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也是几乎一样的

阿房宫赋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重点考察:钩心斗角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4)明星荧荧。。杳不知其所之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重点:(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呼累死了,楼主要给我分哦~

高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 跪求高中语文阅读 文言文答题技巧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萌萌教育 最全文言文答题技巧,帮你整理好了一、预备知识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预备知识三:其他高频词汇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二、如何答好每一道题1.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

2. 高中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与技巧/怎样解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少考生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文言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

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1. 文言实词题 。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

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

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 古今异义: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 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3.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 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5、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是"忠臣",而不是"不是忠臣"。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或者活用。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或者活用高中政治主观题目答题技巧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中心及分论点,确定论据在读题时,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包括政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②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 。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然后胸有成竹,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由远及近,由表及。

3.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 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先把高考常考的120实词18虚词的意思用法先掌握起来。.。

4. 高考文言文阅读经典题型和技巧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

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1要善于借助。

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

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

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

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

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

详细类型见上所举。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

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

5. 对于高中语文的一些答题技巧,特别是文言文 古诗鉴赏 阅读理解 这些

这是我一个高一的学姐总结的对于语文,总结了一下几点1.古文来说,背经典段落。

注意,之,于,以,而用法就行,其他词义大概摸索就行2.多看书,有时不写在本子上,看一遍就行,留个印象3.多写作文,练笔就好,像空间日志多写点儿也好(我可是因为这个,作文水平大涨)4.作文很重要,开头,结尾,考前找段写的比较好的,考试准有用5.阅读,先记答题格式,(一般人都知道)再就是靠自己。不过,平时多看书,多练笔的正确率占优势6.书写,尤其是男生的,书写很是问题,没法看,不是不认真,天生就这么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 *** 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辨析题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

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6.标点符号题 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

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

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6-8题)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

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

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

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

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7、概念词语理解题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8、句子理解题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

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

6. 高中语文文言 *** 题技巧

我的古文还不错,高中在古文方面都不会丢太多分~~先介绍下我的经验哈~~1、上课笔记要做好,几乎每次考试都要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上课把老师的笔记做好,下课多看一下,有点印象,最好是可以结合在句子中解释。

其实到高考复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多题都差不多,只要多看几次都能猜到下面会怎样出题。2、稍微练习点习题。

其实根本不需要像别人说的每天做题,那样不疯才怪。都知道那东西不好玩,所以真正会练的人在真的不多,你只要每周做三到四篇就相当不错了,但要坚持一段时间哦~~3、看到一篇新的文言文,你可以试着翻译下,有时候偶尔猜到的东西会记忆深刻哦~~。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10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

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

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

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

第三册:(无)

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同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上)

4、倍:

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

例句:

第一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第二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第三册至第六册均无

5、本:

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株,棵,丛,撮。

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

第三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齐桓》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同上)

第六册: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

6、鄙:

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

例句:

第一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

第二册: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

第三册至第五册无

第六册: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

义项: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

例句:

第一册: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同上)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上)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上)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同上)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

第二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同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

第三、四册无

第五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

第六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同上)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同上)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第四册: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矣。《虎丘》

第五册: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齐桓》

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

9、察:

义项: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例句:

第一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

第二册: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接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例句:

第一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同上)

第二册: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

第三册: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第四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

第五册: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

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

二、4方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1.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情表》)

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谋攻篇》)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或反问.

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作动词的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樊(fán)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示询问怎样处置,可译为"怎么"

"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④何以战?(<<曹刿论战>>)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通"盍")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④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⑤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②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

⑦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就""这才"等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可译为"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于是"等。

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而且")

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可是"却"; 子都, 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于是",)(<<小石潭记>>)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2017年高考文言文最常用常错实词100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无忧考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 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 短语 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 文章 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 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 句子 。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 文化 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用方言、 俚语 、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究其原因,制约的“瓶颈”主要在如下两大方面:

 一是知识储备上积淀不足。该考点考查的实词义项,多为考生不太熟悉,有的甚至是较为生僻的义项,学生的知识仓库中本来就“缺货”,自然也就无从判断。

 二是思维品质上形成定势。命题人设计的错项多为实词的现代义和常见义,考生由于思维定势极易认同这些错项,这就陷入了以今释古、以熟释生的思维误区。

 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搜集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

 在编排体例上,本套材料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20.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误:夺取正:强行改变

 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

 21.阿有罪,废国法,不可。误:阿附正:偏袒

 译文:偏袒有罪之人,废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

 22.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误:讨伐正:夸耀

 译文:宋弁生性喜好自我夸耀,自认为门第高贵。

 23.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误:富裕正:众多

 译文:音乐和女色的繁多,妻室子女的众多,都不过是供自己一个人享受罢了。

 24.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误:干涉正:冒犯、冲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

 25.致知在格物。误:标准正:推究

 译文:丰富知识的方式就在于推究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26.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译文: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7.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译文: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译文: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30.吾君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译文: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3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32.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译文: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33.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

 译文: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3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译文: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35.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36.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译文: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

 译文: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38.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译文:(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39.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译文:(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40.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正:能够

 译文: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41.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42.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正:订正,改正

 译文: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43.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正: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45.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正:拷打

 译文:那个州民经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优罪了。

 46.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正:迎着

 译文: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正: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正: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正: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正:父母

 译文: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51.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误:睡觉正:息,止

 译文:已经退水的田地还不能耕种,上奏要求停止先前的奏议。

 52.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误:贫穷正:困厄,不得志

 译文:因为我当时处境困厄,只有贞甫相信我。

 53.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误:权利正:暂代官职

 译文:(天会)十年,考中状元,被授官右拾遗,暂时代理翰林修撰。

 54.勉顺时政,劝督农桑。误:劝说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55.议者皆然固奏误:这样正:认为……对

 译文:议事的人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

 56.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误:谦让正:责备

 译文:到了上朝的时候,惠帝便责备曹参说。

 57.彦章武人不知书。误:文书正:文字

 译文:王彦章是一个军人,不识字。

 58.上曰:“君勿言,吾私之。”误:私自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59.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60.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误:可惜正:悔恨

 译文:受到张仪的欺骗,大王一定会悔恨的。

 61.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尔廷毁我!”误:期望正:埋怨、责怪

 译文:绛侯埋怨袁盎说:“我与你兄长友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

 62.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误:危险正:端正

 译文:那些人都很随便地蹲坐互相面对,茅容独自端正地坐着更加恭谨。

 63.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误:轻微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64.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误:陷害正:欺骗

 译文: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

 65.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正:赠送

 译文:如果我真能到那里,返归汉朝后,汉王赠送给大王的财物,会多得无法说尽。

 66.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正:别人

 译文:生性刚烈,嫉恶如仇,与别人多有抵触。

 67.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译文:因此百姓能够安心地居住下来并从事他们的职业,住户和人口得以繁殖增长。

 68.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误:清闲正:通“娴”,熟习

 译文:大业年间,封伦见虞世基被炀帝宠幸却不熟习为官的政务。

 69.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误:接受正:怀恨

 译文:柳彧手按几案站立,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70.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正:少

 译文: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节俭而犯错的人少啊。

 71.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误:感谢正:谢罪

 译文:大家都叩头谢罪,到期没有敢违约的。

 7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误:书信正:信使

 译文:王家子弟都很好,但是听到信使到来,都显得拘谨。

 73.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误:巡行正:代理

 译文:乾宁三年,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

 74.变不形于方言,真台辅之器也。误:形势正:表现

 译文:内心变化不表现在言语上,真有做高官的气量。

 75.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正:探视、问候

 译文:桓阶患病,曹丕亲自前往问候。

 76.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误:曲从正:示众

 译文:已经派人前去报告景公,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来向三军示众。

 77.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误:找寻正:不久

 译文: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

 78.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误:儒雅正:平素、向来

 译文:文长既然向来不与时风调和。

 79.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误:厌恶正:满足

 译文: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还不满足。

 80.方遣孟宗政、扈再兴以百骑邀之,杀千余人。误:邀请正:半路拦截

 译文:赵方派遣孟宗政、扈再兴率领一百骑兵去半路拦截敌军,杀敌一千多人。

 81.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误:改变正:轻视

 译文:我一时间失去了富贵,众人看了惊骇不已,但贞甫却不因此而轻视我。

 82.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误:担忧正:父母的丧事

 译文:他的品性最讲孝道,在家为父亲守丧超过了常理,因此年轻时就有了名声。

 83.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误:游览正:交往

 译文:田叔为人苛刻廉洁,并以此自得,喜欢和德高望重的人交往。

 8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误:尤其正:指责

 译文:看的人见到情况这样,就来指责那个地方,那也太不通晓事理了。

 85.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误:角落正:边疆

 译文:(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事业布满边疆。

 86.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误:欺骗正:忧患

 译文:国家没有忧患,利益延及后世。

 87.数决疑狱,庭中称平。误:牢狱正:案件

 译文:多次判决疑难案件,在朝廷中以公平著称。

 88.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正:对待

 译文: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年长年幼,都一样对待。

 89.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误:给予正:结交

 译文:轮扁,是斫车轮的人啊,可是读书人结交他。

 90.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正:经历

 译文: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历三年才收税。

 9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误:赞美正:辅佐

 译文:公琰志向忠诚儒雅,应当是能与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帝业的人。

 92.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误:准则正:效法

 译文:我效法上天做事,有什么不可以!

 93.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误:盗窃正:毁害

 译文:你既然不种田,却轻慢毁害别人的稻谷!

 94.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误:了解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

 95.每读书至治乱得失。误:整治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

 96.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误:给予正:招引,引来

 译文:鲁侯听到这事,大为惊奇,派上卿带上厚礼去招引他。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误:嘱托正:写作

 译文: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作文在郡中闻名。

 98.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

 99.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正:灭族

 译文:去年春天,汉王将淮阴侯灭了族。

 10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误:因为正:获罪

 译文:皇上听到歌谣就责备梁彦光,最终获罪被免官。

 在平时的文言复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复习,效果也是很好的。

文章标签: # 译文 # 表示 # 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