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历史提纲_新高考历史提纲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如何答好高考历史材料题?2.答历史题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诀窍吗?3.求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二、四的全套教案和复习提纲,谢谢。4.高中政治历史答题解题方式格式5.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方法有哪些6.历史大题、每次都是答不出重点、概括不好、哪里问题?总的来说 条理清楚,思路清晰,还有字迹工整,字迹很重要。分点回答,有层次。加强对有效信息的概括归纳、分析整合能力;加强综合全局的意识不强;思维要开阔,答
1.如何答好高考历史材料题?
2.答历史题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诀窍吗?
3.求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二、四的全套教案和复习提纲,谢谢。
4.高中政治历史答题解题方式格式
5.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方法有哪些
6.历史大题、每次都是答不出重点、概括不好、哪里问题?
总的来说 条理清楚,思路清晰,还有字迹工整,字迹很重要。
分点回答,有层次。加强对有效信息的概括归纳、分析整合能力;加强综合全局的意识不强;思维要开阔,答题角度不要单一;有的人答题不规范,屡犯低级错误。其中包括:考生因为急于求成,不审题,不构思,表述过于随意,语句繁琐,冗长;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冲淡了重点,浪费了时间;字太小太细,阅卷老师根本无法看清;答案不分行,没有序号,不分要点,卷面混乱。不分段落,没有断句。有些考生的答案更是词不达意,错别字满天飞。比如:资本主义发展答成资产阶级发展、对文学素养的考查答成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征兵”写成了“增兵、“迫害”写成“破害”、“凝聚力”写成“凝具力”、“民族融合”写成“民族融和”等。
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 “组题” 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 最多可达到 5 个试 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 立意、情 景、问题设置。
(2)具体做法
①抓住立意。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 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 , 看到试题后 , 认真阅读 ,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然后 , 再看题肢的设问 ,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当然 , 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 , 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②找关键词。一般来说。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 如 “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 措施 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 …·、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 猜。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 可 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 , 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 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 , 如果能排除两个 , 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 , 再随意选其中一项 , 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 50%, 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 50% 的得分机遇。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 , 得分的机遇率仍有 2596, 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 , 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 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 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
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 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 的分论点。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 :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 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 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 联系重大时事。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 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 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 : 反面论证。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 : 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口号。
④答案规范化
答题时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 , 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只有教材书面用语 , 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 , 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形成共识、减少误解。
高中历史解题技巧指导
总体概述
成绩的取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
1、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2004年江苏高考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例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动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
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后阵营发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2004年广东题)
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认识不同
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方式不同 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例如: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2004年广东)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
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
D.美国的独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如: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2004江苏高考题)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一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如何答好高考历史材料题?
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在坚持学习和记忆的同时逐渐培养形成兴趣,这就需要一个小计划。
放长线钓大鱼,不要紧盯眼前进度和考试,你的唯一考试就是高考,把几本历史书做个规划,每天背熟一两节内容即可,内容少或学有余力可适量增加,学习好历史就是一个慢慢积累记忆量的过程。
一轮背完再被第二轮、第三轮。
周末时间可酌情复习。
看书的时候,不但要把勾勾画画的看了,小故事、名言、也要看,这是一个放松解闷的不错途径,也是积累冷知识点的好办法。
不要注重做题,说实话历史作业写都不用写,没记住,照着答案抄没一点用。
把时间放在背上。
考试成绩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脑子存了多少货。
学校一定会给你们发很多复习资料,就一个好处,肯定有分好类归纳好的知识点,看看,争取记住。
如果现在没有,你可以自己简单的做一个分类提纲,比如水利,比如文学作品等。
记住只是提纲。
只用于面对提纲,回忆知识点用。
千万不要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笔记整理上,长个心眼,充分利用辅导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学的。
多看答题,分析问题的知识要点。
?
答历史题要注意什么?有什么诀窍吗?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细读材料、分析问题(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求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二、四的全套教案和复习提纲,谢谢。
总体概述
字要写得好,工整的书写可以加印象分。 1、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高中政治历史答题解题方式格式
『高中历史教案』人民版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7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全册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33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集
·人教八年级下全册教案集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一课 工商业......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03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036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72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1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经济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教案
·第3课《工业革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进程;“飞梭”;“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轮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工场向工厂转变工业革命完成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8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56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全册教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2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全册教案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34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导语: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0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课文导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课文导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复习指要 一、总论 中国古代史在高考中所占比例约为 25% 。这是文科考生在进入高三后所接触的第一部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539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课标点击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自主认知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1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 蒸汽和电的革命
·第七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3课 蒸汽和电的革命课标解读: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62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宏观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出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形势好转后,他依据现实的需要,代以新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减轻......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16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的特点。本课内容是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政治制度的发展。 本课第一目“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0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统一中国后所采用的主要统治措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内容。秦始皇个人既是学术界研究得比较深入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73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宗源于夏、商,分封起自西周。本课故此从夏、商讲起,但重点在西周。第一目重点介绍商......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63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历史必修1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学设计
·一、 设计本教学片段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课程是经验”,“学生是资源”,在教学中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从关注学生的一切出发来架设生活与教材内在联系的桥梁,以达成学以致用的......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8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课 题 说课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第五单元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材背景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东方帝......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7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历史必修1岳麓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 辛亥革命发生有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理解认识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分析20世......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51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岳麓版教材《历史?政治文明历程》第27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课程标准?历史(1)》第4个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51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三..
·一 课前系统(一)《内容标准》说明 1《高中 历史内容标准》和《初中历史内容标准》及其比较 (1)《高中 历史内容标准》 概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42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第31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本课实际上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Ⅰ)》第5个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355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必修2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出发点,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0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几个代表人物;中国知......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72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选修六 第3课 金字塔与古埃及文明
·教学设计 选修六 第3课 金字塔与古埃及文明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认识金字塔建筑在......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65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200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
·2007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史部分华夏文明的勃兴——先秦一,知识梳理: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继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848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 1.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2鸦......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020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案全集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 1.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2鸦......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1217 推荐程度:
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方法有哪些
历史问答题审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问答题是由命题者出题发问,应试者按问题做答的形式进行测试和考查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题型。历史考试中,问答题一直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提高考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分清历史考试中问答题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类型;二是掌握和熟练运用问答题的解题技巧。
(一)历史问答题的基本类型分析
历史考试中的问答题从答题要求来看,可以分为叙述型、分析型、论证型、比较型、评价型和综合型问答题六类。
1.叙述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归纳和综述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题目提示语一般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如:
考纲P140:简述新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外交政策。
考纲P119: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考纲P155: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意义。
2.分析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现象和本质。题目的提示语通常有“分析”、“试析”、“简析”、“浅析”等。如:
考纲P117:分析辛亥革命至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
3.论证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肯定或否定某一看法或观点,并形成新的合理的结论。题目的提示语通常有“试论”、“论证”、“说明”、“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等。如:
考纲P111: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请从战争的目的、性质和影响三方面加以说明。
4.比较型(也称对比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客体进行比较。比较问答题有类比题(题目仅要求比较历史客体之间的相同点)、对比题(题目仅要求比较历史客体之间的不同点)、异同比较题(题目要求比较历史客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分;有单纯比较题(题目只要求比较历史客体之间的异同,不要求深入分析得出新结论)和比较论证题(题目不仅要求比较历史客体之间的异同,而且要求进一步深入探讨得出新结论来)之分;也有局部比较题(题目要求按照题目指定的项目进行比较)和整体比较题(题目没有指定比较项,考生需作全面整体比较)之分。题目的提示语通常有“比较”“对比”、“与……对比”、“与……比较”、“与……相比”等。如:
考纲P147: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特点?
5.评价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来。在历史考试中,评价型问答题与叙述型问答题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型问答题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型问答题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如:
考纲P147: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对此是怎样评价的?
考纲P14:时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于今天吗?
6.综合型问答题。它要求考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式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评析的综合体。此题型要求较高,是考试中提高能力的方向所在,体现考试的拔高要求,但即使出现,其难度相对也很小。这种题目目前在高考中出现的几率较大,已慢慢成为高考问答题的绝对主流。如:
考纲P15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前一问是分析条件,后一问是叙述内容和意义。)
(二)问答题的审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1.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审题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全盘考虑。
⑴审题目成分。一道问答题通常由提示语(提示答题的方式)、主干语(答题内容的对象成分)、限定语(题目在时间、空间、数量、角度、频率、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和答项语(答题的内容)等四部分构成。如:
考纲P155: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为什么”是分析,对比,提示要用对比方法;外交政策是对象;新中国是限定语;简述后是答题内容。)
⑵审题型。依据题目的提示语一般都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答题形式。综合型题目中有多种答题形式,要注意辨析、判断。
⑶审限定语。审限定语通常要关注题目的时间迄止、空间范围、时代特征、发生领域、时间数量及理论层面等等。
⑷审答项语。确定题目的答项语并不困难,但一些题目表达得比较含蓄,阅读能力差的同学难免会出差错,所以要更加认真。审答项语必须十分慎重。
⑸审主干语。主干语一般位于答项语之前,充当答项语的定语。在正常情况下,审定答项语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某些题目设问比较多,问题之间联系紧密,使主干语位置发生变化,甚至答项语的内容可能取代前面的对象,确定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⑹审代词含义。历史考试问答题中,常常有一些指示代词,其取代的内容对解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审题中一旦弄错其含义,势必答非所问,白白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审准代词含义不容忽视。
⑺审材料观点。这主要指材料型问答题,考生在审题、解题时首先必须确定材料的观点。材料型问答题的材料观点只有肯定、否定和片面三种,由此材料型问答题在答题方式上便分别有了肯定型、否定型和辨证型。考生在确定材料观点时也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题目已经确定,无需考生判断;另一种是由考生自己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
⑻审分值大小。历史问答题一般都在每一个设问处赋明分值,这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要详细回答,分值低的则相反。
2.答题
答题的第一步是草拟提纲。就是把答题的要点顺序简明扼要地标出,根据题问范围和时限按部就班作答。如:
考纲P119: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提纲可以拟为:
(1)背景:①国际:反:美日加紧侵略
正:俄国“十月革命”
②国内: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封建军阀——混战
③工人阶级——罢工斗争——阶级基础
——解放思想——思想基础
(2)意义:①性质:反帝反封建——彻底;②工人阶级:群众基础——广泛;③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思想基础;④十月革命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草拟提纲的好处很多,不可省略。它可以使答题条理清楚,要点突出,完整全面,且节省时间,还可以整洁卷面,给阅卷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二步是筛选要点,史论结合,对题作答。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最能说明、论证题意的要点,然后史实和论点结合阐述,做到论从史出,不空发议论,不堆砌史实。
第三步是理论分析。近年来,历史考试问答题的理论性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大的考试,如高考等。答题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原因和结果、个性和共性、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作答。这一步骤就是把题目中直接要求或潜在要求运用的原理,结合史实深入分析、阐述、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得出高层次的理性说明来。
此外,答题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简明扼要,详略得当。答题要求主答部分要详,兼答部分要略。要知道,多答无益,空耗时间;语多必失,反露马脚。其二是全面准确。无论是“大跨度、高概括”题型还是“小切口,深分析”题型,都要深入分析又不失全面,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三是适时检查。注意审题是否有偏差。论点是否有遗漏,史实部分是否确切,另外应注意有否病句和错别字,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恰当等。至此,解题方告结束。
历史大题、每次都是答不出重点、概括不好、哪里问题?
目前,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各种历史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有图画,还有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创新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霎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此时,我补充相关资料:“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多元思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讲授时,你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又如,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讲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时,可联系同时期中国唐朝时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来思考;将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联系起来思考。在纵横联系中,会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指导活动,勇于探究。中学历史新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活动与探究》题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历史作文并进行实践探究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实,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观点,从而使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语文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四、串联知识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一、熟练掌握解答历史问答题的步骤 1、审题。
认真审题、审清楚题,是做好历史问答题的前提。要使这个前提具备,就必须要弄清楚历史问答题的组成结构。一道完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通常具备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要解答的对象(或要解答的内容),即“要解答什么”,也可以简称为“解答对象”(或“解答内容”)。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往往是“状况”(或“表现”、“内容”)、“原因”(或“背景”、“条件”)、“影响”(或“作用”、“意义”)、“评价”(或“看法”)、“异同”等等,一般比较容易判断出来。
二是要解答对象的主体,即要解答的对象归属于谁。譬如“××”的内容、“××”的原因、“××”的影响、“你”对?的看法、“××”和“××”的异同,等等。在问答题中,它与要解答对象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三是限制条件,通常是时间、空间或方面的限制。因为历史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一道高考问答题不可能将古今中外的所有事情都囊括进去,而必须是某一历史阶段(或几个阶段)、某一地区(或几个地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具体史实,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从而无法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评估。
四是解答方式,即对解答问题的方式的明确规定。往往表述为“简述”、“分析”、“结合史实说明”、“结合史实论证”,等等。
组成问答题的前三部分,只要有任何一个审错,都会导致答非所问,严重影响问答题的得分。而且,一道高考历史问答题所包含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问,解答对象往往不同,解答对象的主体以及限制条件则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清楚。至于第四个部分,如果被违背,则会被视为不按要求答题,也会影响问答题的得分。
下面试以两道高考题为例作详细的说明。
例12004年广东卷第30题: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该题共有两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基本状况”;第二问是“作用”;二者不相同。
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所有制结构”;第二问是“其”,实际上就是指“所有制结构”;二者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包括: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第二问包括:省略了的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当时”(仍然是指“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1978年以后”这三个阶段)、方面限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两问的时空限制相同,只是第二问比第一问多了一个“方面限制”。第一问的解题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问是“分析”;后者要求的能力层次比前者要高。
例22005年广东卷第29题: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该题共有三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表现”;第二问是“措施”;第三问是“如何看待”;三者各不相同。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社会危机”;第二问是“教育改革”;第三问是“你”;三者也各不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是时间限制——“当时”(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期);第二问也是时间限制,同第一问;第三问是方面限制——“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二问相同,第三问不同。第二问还规定了解题方式为“概述”;一、三问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事实上是第一、二问只要列出相关史实即可,第三问要答答题者的个人认识,其能力要求层次要高于前两问。
2、回忆、思考,列要点提纲。
审明题意后,即可根据题目的要求回忆教材相关内容(已知),从大脑储存的记忆中提取答案要点。如果教材中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大脑中没有储存下相关的内容,则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凭借对题意的理解自行组织答案要点。或者是该题的某些问题并不是教材中直接能够寻找得到答案的,那也需要答题者凭自己的理解来思考答案。
在回忆或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紧张回忆或思考下一个答案要点的时候,刚刚回忆或思考出来的前一个(或前几个)要点突然忘记了,即抓住了后者又忘记了前者,或好不容易想起了前者,后者又变得很模糊。这样不但心里会变得非常紧张,还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严重影响答题。所以最好是边头脑中回忆或思考答案要点,边手头上记录每一点的关键词,并且将其标明序号。这样手脑并用,等到头脑中回忆或思考完了,手头上也就列出了一个初步的要点提纲。发现要点不够全面时,还可以及时补充,而且不用花时间再去想一遍已经想出来了的要点,这又节省了答题时间。因此,手脑齐动,边回忆思考边列提纲,是答好历史问答题非常有效的一个步骤。
3、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要点顺序作答。
历史问答题不但各问之间经常会存在逻辑关系,就是同一小问的要点之间有时也会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者是时间方面要求由古至今,或者是范围方面要由小及大,或者
是要先整体再部分,或者是要先原因后结果,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者是先内后外、先主观后客观,或是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答题时逻辑混乱、因果倒置,或者顺序反转、颠三倒四,都会让人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得分。所以在做好了上述两个准备性质的步骤后,在最后正式答题、呈现答案的这一步骤中,一定要注意先调整好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这种关系写出答案来。如:
例32001年全国“3+2”卷第36题: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该题的第一问“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符合其限制条件“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多个要点,如以时间为依据,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受到战胜国的严厉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当时执政的魏玛政府软弱无力;④受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统治。
例42005年江苏卷第29题: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⑴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⑵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⑶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该题的第三问“历史影响”,如果按照由先因后果、由小及大的逻辑关系来排列,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即由管辖和交流推动了发展(因果关系),由边疆地区、汉族地区彼此的交流、发展促进了整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小及大)。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是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对知识点全方位的剖析和把握。
这是全面提高问答题答题水平的关键,高考题中对某一个知识点各方面具体知识的考察是非常普遍的。如:
例51994年全国卷第41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墨子的思想核心、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
例61995年全国卷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各自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
例72005年广东卷第30题:中国***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提出和确立过不同的基本路线(或称总路线),请分别叙述其基本内容,并说明各自的主要作用或影响。(建国后中共三条基本路线、总路线各自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或影响。)
2、注意教材中原因、影响、评价的论述。
这些在高考问答题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如上述例3中“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例4中“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例5中墨子思想的“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例6中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原因”、例7中基本路线的“影响”等。还可能出成难度较大的观点评论题,如:
例81992年全国卷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上的这一观点。
该题是围绕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而展开论述。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如若对此不甚了解,此题便无从判断;或是自知赵翼的观点不对,但又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而不知如何反驳。
3、适当的注重理论渗入。
例如例8就涉及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理论。如果忽视了这些理论,就失去了评析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答案显得苍白无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大谈特谈理论,轻视相关的史实,否则就不是解答历史题而变成政治题了,答案也会变得空洞乏味。
三、注重答题规范化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答题规范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时应该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基本技能。历史问答题的答题规范,主要表现为“段落化、要点化、序列化”。段落化就是将答案分成几个段落,一般情况下该题有几问就分成几段,通常每一段落的开头由序号和每一问的解答对象的关键词来引导,有的时候也会由序号和限制条件的关键词来引导,各个段落要采用同一级别、逐渐增大的序号。如果一问之中有多个小问题,则可以将该问分成多段,
但序号只标在第一段关键词的前面,后面列段的关键词与第一段关键词左对齐即可。要点化就是将每一问的答案分解成几个要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出来,每一要点前通常也要标上同一级别、逐渐递增的序号,为了与各段的序号区分开来,要点序号的级别要比段落的序号低。段落化和要点化结合起来,就成了序列化。如例4中有三问,答案的格式就可以是:
⑴唐太宗的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⑵主要表现:①打败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②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唐蕃联姻。
不同之处:汉武帝以战争政策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⑶历史影响: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书面表达能力差是思路不清晰的表现,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恰恰又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时做题时就要用正确的概括、简练的语言做答,真正做到答题时得心应手、思路顺畅。
总之,答好问答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真正读懂了教材、熟练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步骤、注意好答题的格式和文字表达,相信是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下一篇:高考监管系统_高考监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