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语文字典_高考语文宝典
tamoadmin 2024-06-10 人已围观
简介1.课本上哪些文章是复习文言文的典型?帮个忙~2.关于高考议论文3.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语文的文化高三学子必看!你是否也和大多数高三学生一样,除了老师布置的试卷,还疯狂地刷自己买的资料?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高考时你会发现,真正考到的题目其实并不多。但别忘了,老师的文综卷子可是黄金宝典,务必认真对待并及时复习哦! 基础题不可放过高考时,基础知识是王道。那些课本上的基础题,更是不能放过一题!漂亮的字迹加
1.课本上哪些文章是复习文言文的典型?帮个忙~
2.关于高考议论文
3.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语文的文化
高三学子必看!你是否也和大多数高三学生一样,除了老师布置的试卷,还疯狂地刷自己买的资料?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高考时你会发现,真正考到的题目其实并不多。但别忘了,老师的文综卷子可是黄金宝典,务必认真对待并及时复习哦!
基础题不可放过高考时,基础知识是王道。那些课本上的基础题,更是不能放过一题!
漂亮的字迹加分
语文考试中,漂亮的字迹绝对是一大加分项!此外,前面的小题务必多练习,而后面的阅读题则需要培养正确的答题思路。至于作文,那就看你的实力啦!
数学不盲目追求难题数学方面,其实并不需要过多地刷题。只要你能熟练掌握课本上的所有题型,就已经足够应对高考了。别盲目追求难题,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课本单词掌握至关重要英语学习中,课本单词的掌握至关重要!只要你能熟练掌握八九十的单词量,高考英语就基本没问题啦!
文综多做题多总结文综这门课,既要看老师的水平,也要靠自己的勤奋。多做题,多总结,你一定能在文综考试中脱颖而出!
学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学们,学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别以为高考没考好就一切都完了,好企业往往对211重点大学的简历更加青睐。为了你的未来,加油吧!
课本上哪些文章是复习文言文的典型?帮个忙~
1. 求高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3.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2. 古文翻译在线古人往往用医术来比喻用兵,认为(谓是说的意思,引申为认为,这样全文显得连贯,意思上又无太大歧义)兵法的关键在于审查虚实,而把脉的关键在于判断阴阳,而其中因时制宜,完全凭借自己的判断力。
岳武穆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这句话真的不是骗人啊!”对于(诊断)小孩子来说,则又是医术中更加微妙的技术了,(小孩子)既没有声色货利(原文摘抄,实在找不到好词替代。
就是物质追求)的郁积在其中,有没有劳苦饥渴的积聚在其外,并且不会说话,脉象又没法判断,假如没有独到的秘术,审色观形来流通他的血气、调和他的动静,那么虽然爱小孩如同珍宝一般,也没有谁能够让他顺利长大成人的。
那么这调治小孩子的医术,岂不就是最微妙做困难的么?况且天下的生物,栽下的东西关键在于培养,对于小孩子来说,正是萌芽生发的时候,培养照顾又怎么能够不急切用心呢?《康诏》里说:婴儿的抚育就像保护刚下生的孩子一样。古人尚且战战兢兢,可见抚育小孩子是多么慎重的事情啊!我对这种事(指抚育小孩、治小儿病)比较留心,偶然间得到一本医书,是治小孩病的灵丹妙药。
苦恼于没有高明的人一起探讨,藏在家里有好几年了。丙辰年间,我行军到青邑,离浙东开封府、陈公的军营只有百余里地。
陈公用兵入神,声名远扬,又善于治疗小儿病症。我能够朝夕向他请教指正,是不是应该暗暗庆幸一下呢?用医术来比喻用兵,这就是例子(指陈公)。
陈公本性泛爱,总是已保护孩子为己任,并且对自己的医术不自私保留,拿出来刻印,取名叫《推拿广意》,是为了天下后世着想啊!圣人以天下大道为己任,我们必定会赞叹他们说:“老者看到他安心,朋友信任他,后辈怀念崇敬他”(论语句),那么这个举动是不是后辈怀念他的一种好的法子呢?确实可以成为为养育婴儿的圣经(这是我意会的,筮鉴是卦签和明镜的意思,可引申为圣经或宝典)。
3. 求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带翻译的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分)(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
(6分)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予始四望惨淡 予: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14. 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2分)(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15.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2分)(一)(3分)(二)(13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4分) (1)(2分)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三)(6分)13.(2分)(1)我 (2)停止14.(2分)亦甚雄快(愉快) 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15.(2分)抓住特征描写1分,语言优美1分。
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共10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3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
(共10分) 12.(1)翳:遮盖 (2)谓:为,是 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 13.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一句一分。 14.与民同乐。
评分标准:(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3分) 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12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四、阅读理解(Ⅱ)(30分)14。
4. 古文翻译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自己从前的学业,而向许行学习。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国的国王,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还不懂得治国的道理。贤明的君主要和百姓一道耕种而维持生活,要亲自做饭,并管理国事。现在滕国有粮仓和财库,这是损害百姓来养活自己,哪里称得上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也是一定要亲手种粮食才吃饭的吗?”
陈相说:“是的。”
孟子又问:“许先生也是一定要亲手织布才穿衣服的吗?”
陈相说:“不是。许先生穿粗麻织成的衣服。”
孟子又问:“许先生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白丝帽子。”
孟子问:“是自己织的吗?”
陈相答:“不是。使用粮食换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答:“怕妨碍耿重。”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
陈相答:“是的。”
孟子问:“都是自己造的吗?”陈相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取器械,不算是损害瓦匠铁匠;瓦匠铁匠也用器械换取粮食,又哪里算是损害农夫呢?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烧窑炼铁,各种器具都从家中取用?为什么频繁地和各类工匠进行交易,为什么许先生不嫌麻烦呢?”
陈相说:“各类工匠的工作,本来就是不能够一边耕种一边操作的。”
孟子说:“难道治理天下偏偏就能够和耕种同时进行吗?有官吏的事情,有百姓的事情。况且一个人身上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须靠各类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每一种都一定要亲自制作才使用,那等于全天下的人都时刻奔走在道路上。所以说有的人做脑力劳动,有的人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受人统治;被统治者供养别人,统治者被人供养,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原则。”
5. 古文翻译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文帝和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6. 有没有简单的古文,要有翻译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7. 古文翻译在线古人往往用医术来比喻用兵,认为(谓是说的意思,引申为认为,这样全文显得连贯,意思上又无太大歧义)兵法的关键在于审查虚实,而把脉的关键在于判断阴阳,而其中因时制宜,完全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岳武穆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这句话真的不是骗人啊!”对于(诊断)小孩子来说,则又是医术中更加微妙的技术了,(小孩子)既没有声色货利(原文摘抄,实在找不到好词替代。。。就是物质追求)的郁积在其中,有没有劳苦饥渴的积聚在其外,并且不会说话,脉象又没法判断,假如没有独到的秘术,审色观形来流通他的血气、调和他的动静,那么虽然爱小孩如同珍宝一般,也没有谁能够让他顺利长大成人的。那么这调治小孩子的医术,岂不就是最微妙做困难的么?况且天下的生物,栽下的东西关键在于培养,对于小孩子来说,正是萌芽生发的时候,培养照顾又怎么能够不急切用心呢?《康诏》里说:婴儿的抚育就像保护刚下生的孩子一样。古人尚且战战兢兢,可见抚育小孩子是多么慎重的事情啊!我对这种事(指抚育小孩、治小儿病)比较留心,偶然间得到一本医书,是治小孩病的灵丹妙药。苦恼于没有高明的人一起探讨,藏在家里有好几年了。丙辰年间,我行军到青邑,离浙东开封府、陈公的军营只有百余里地。
陈公用兵入神,声名远扬,又善于治疗小儿病症。我能够朝夕向他请教指正,是不是应该暗暗庆幸一下呢?用医术来比喻用兵,这就是例子(指陈公)。陈公本性泛爱,总是已保护孩子为己任,并且对自己的医术不自私保留,拿出来刻印,取名叫《推拿广意》,是为了天下后世着想啊!圣人以天下大道为己任,我们必定会赞叹他们说:“老者看到他安心,朋友信任他,后辈怀念崇敬他”(论语句),那么这个举动是不是后辈怀念他的一种好的法子呢?确实可以成为为养育婴儿的圣经(这是我意会的,筮鉴是卦签和明镜的意思,可引申为圣经或宝典)。
关于高考议论文
北京市海淀区2008-2009年高三查漏补缺试题(附答案)文言文
2007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完全详解汇编(二)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宝典(原人教)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年高考全国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试题汇编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课外提高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课内巩固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说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高考题例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9)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8)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7)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6)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5)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4)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3)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2)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10)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2008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专场练兵题 (1)
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资源-08届高考试卷之文言文阅读
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课外提高
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课内巩固
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说
200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文言文阅读-高考题例
2007文言文阅读汇编
高三语文精品课件-文言文翻译
人教必修高三语文第五册-文言文翻译指导及训练(短文两篇)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语文的文化
不一定要用名人的实例来证明,你试想想下名人就那几天,你天天爱迪生发明灯泡什么的,老师看多了也会腻了吧。其实要论证的话只要你能拿得出相应的道理来让人信服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随意。好的议论文不是看他的论据,而是看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的论点。好的名人素材建议你去看一些名人传记。
#高考# 导语不管是中考语文还是高考语文,作文都是受人关注的,同时也是试卷中分值的一个项目。 整理了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三篇供大家鉴赏。
篇一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篇二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语文这个名词翻译一下就是语言的文化,语文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听课,但课并不一定要这么上。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自己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也上了一节语文课。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交换语言的魅力,老师并没有带我们上课,但是我们已经上了一节语文课。那节课,我们讨论的内容如下:
在人类科技快速发展中,我们的语文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发展。在电视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广告语,那一条又一条的广告语,就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的广告商为了自己的产品销量更高,绞尽脑汁的想让广告语更有吸引力;比如:蚊香广告——默默无“蚊”,淋浴头广告——随心所“浴”,电动车广告——“骑”乐无穷……这些广告语是通过把成语中的字换成那个字的谐音字形成的,有的人认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玷污了祖国的文化,还会误导孩子;但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没关系,还能做反面教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因为这都体现了语言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地方方言,那些方言,体现了那个地域的文化色彩,我的家乡在宣城,这里的方言十分有趣,例如:昨个儿——昨天,更照——今天,明个儿——明天,不犯足——不可能……有的人反对我们有的时候用方言,其实我们是说着玩;有的人甚至写出这样的广告词:外语是可贵,方言价更高;学了普通话,两者皆可抛。其实他们不必这样做,每个地域的方言体现了每个地域的文化色彩,而这些美妙的色彩为语文这张图画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们。
篇三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有人说,语文即语言与文学。然而在我心中,“语文”不是如此抽象机械的定义,“语文”两个字于舌尖徘徊,流淌出的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何谓语文素养?我也认为不只是简单的断字识文、吟诗作对,更是一场弥补心智、慰藉心灵、洗礼灵魂的盛宴。
自古以来,无数人醉倒在语文的盛宴之中,在语文美妙的天地里寻索。我曾经在这里看见先秦的繁星,看见墨子和孔子的坚持;看见汉宫的皓月和艳若桃花的折扇,看见王昭君和李香君的香魂;看见高山流水的音符和琵琶的铮铮回响,看见俞伯牙和琵琶女的愁思……如何拥享这场盛宴,让自己在大快朵颐之时唇齿留香,提升素养,我有自己的回答。
用好课本,把握课堂,品尝这场盛宴不可或缺的甜点。
翻开语文书,我们能感悟到鲁迅批判反讽的犀利,柳永细处着笔的用心,苏轼广旷豪壮的视角……一册语文书就是一部“宝典”,你能从单元导读中学会提纲挈领,明白学习方向;你能从作者表达中受到思想启迪,感受到人格魅力;你能从文中积累到优美的词句,学到恰当的技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读《红楼梦》,而没接受过课堂有效教学的人只看到王熙凤的刻薄,受过教师点拨的人则能从王熙凤身上读出她刻薄背后掩着的自卑、不安和虚假。从孔子开私塾到今日之学校,从未忽视课堂。课堂有效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不应遭受质疑。抛弃课堂而大谈他路,语文素养无异于空中楼阁。
课堂是语文盛宴的.必要部分,但你只能将它视作小巧的甜点。它能为你带来各种各样的美味,增添你语文学习的乐趣,扎实你语文素养的基础。但只有课堂是不够的,正如只吃甜点营养不足一样,功夫还要下在课外。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畅享这场盛宴面最营养的主菜。
轻薄的书页翻过,喂大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局。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平庸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简单得铿锵有力。苏轼饱读诗书,更被宋神宗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一场乌台诗案把他从九重天的朝廷贬到荒凉的黄州。他忍受的不只是恶劣的环境、同僚的排挤,还有心灵的拷问。是什么让他支撑下来?我想应该是他在书海中历练出来的胸怀。苏东坡能于逆境中留下诸多旷达乐观的诗文,终成文学大家,与他广泛阅读积累的广博学识,和从中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而形成超然物外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俗语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诸葛孔明居于一隅,却知天下,料事如神,这应该也是他博览群书的自然结果。在浩浩史书中,他明白了古今更迭的规律,推演出现实的变迁。在书籍构建的世界中,孔明是一个冷静的智者,静览古今兴亡变迁,闲看世事风云变幻。于是《出师》一表千古扬名,三分天下功勋卓著。同样,作为中学生,只有大量课外阅读,方能厚积薄发。课外大量阅读,能炼出博大的人格胸怀,烹出丰盛的文化大餐。课堂所学当然有限,广览多读方能弥补课堂不足。让自己在博览群书中,开阔视野,增加积累,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在我看来,课外阅读才是语文盛宴的主菜。语文素养的高低差异,与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精选好书,潜心研读,就能烹出满汉全席。
课外除了大量阅读,还需要学用结合,向生活这部无字书学语文,语文素养才能更加完善而厚实,语文盛宴才具有绵久的味道。
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品味这场盛宴浓烈而醇香的美酒。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试想,李白自川蜀出,这才看见奔流的江海、巍峨的高山和熹微的晨光。遍走祖国大好河山,孕育出了他的浪漫情思和向上胸襟。李白怀揣一份豪情,一份志气,走向京城世界,走向社会生活,在虚虚实实、起起落落中,成就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可以说,无游历祖国山河的社会实践,则无诗仙李白及李白的浪漫诗篇。脚下的足迹给他飞扬的文采,生活和实践是他的摇篮,文学是他的安魂曲。有人说,真正的学习是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语文学习也一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去丰富,去完善,去提升。学习、积累,是为了运用、创造。语文学习要走向社会,用于生活。这样,你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锤炼,得到充实,得到升华。在生活实践运用语文,是更深入的学习。社会实践尤如这场盛宴中的美味烈酒,使宴会更醇香绵久。
语文魅力无限,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让人想到又一度春秋已过,又一段韶华已逝;看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蝉鸣”,让人想到夏夜蝉鸣,闻到空气中的稻叶清香;看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让人想到飞絮满天,芳草萋萋,于飘渺中感受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尽情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拥享这场盛宴,细品精巧的点心,畅享满汉全席,啜饮甘醇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