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实惠_高考供给侧改革热点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2.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供给侧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涉及哪些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

2.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供给侧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涉及哪些领域

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实惠_高考供给侧改革热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

法律分析: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扩展资料:

供给侧改革的全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这里的结构首先就是指产业结构。虽然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体量正在逐渐壮大,但总体而言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尤其是诸如煤炭、钢铁、电解铝甚至一些新兴行业的产能都存在着严重过剩,同时还以重资产为主,服务等相关的轻资产占比非常之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去产能”的方式纠正行业内部趋同现象,并有效提升产业层次,进而形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外部更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一直在我国结构调整中被派上主力用场,如政府下达量化指标,财政给予投资补贴,抑或由政府直接出面推动资产联合与企业并购,等等。必须承认政府在产业结构中调配资源与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由于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地方与行业保护,特殊条件下仅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这样,在市场并不能实现自我出清的情况下,需要政府以铁腕力量予以推进。

但是,许多情况下由于政府很难先知先觉,甚至有时候还是后知后觉,也很难对究竟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作出准确的裁量,故采取由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在我国所产生的结果一直并不理想。在这里,除了政府掌握的信息并不充分,主要是作为功能主体,当结构调整进入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并没有进行适时退出,而是一如既往地参与整个资源配置全过程。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政府应当把握好市场出清的火候,一旦“看不见的手”具备了自我修复与完善的功能,政府就应该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市场。

退出结构调整阵营的政府其实有着可以发挥自身能量的更广阔的策略性空间,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资与配给力度,加速“补短板”的过程;政府还可以为市场运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包括在供给侧鼓励创新,支持与培育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以及用PPP的方式进行共用性技术和一般性技术的“竞争前开发”,等等。总而言之,政府应当确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同阶段角色的准确定位,尽量不干预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活动,以此观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是一场体制性改革。

供给侧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方法如下:

1、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

2、以“破”“立”“降”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3、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权益、财产权和经营权,让“有恒产者有恒心”。

4、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鼓励其在创业创新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重构新型政商关系,激发政府官员的担当精神和敬业精神。政府官员是推进改革、强化制度供给的重要主体,如果官员没有积极性,改革很难落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一、什么是供给侧:

供给侧(Supply side), 经济学 术语 ,意思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提升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 三驾马车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 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涉及哪些领域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药方,对突破我国发展的“历史关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二者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可能使发展不可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采取市场和经济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如果说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规划的最重要主线,那么深化改革,特别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另一条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并不是单独讲改革,而是把改革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中,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发展难题的形成和解决,最大制约因素是体制机制障碍。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一些人把大量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这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的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的供给体制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还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结构转型升级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

第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要靠法治来巩固,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治,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话语中的高频词汇,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把握哪些关键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在此转换过程中,传统增长动力正在衰退,新兴动力还在孕育期,新旧动力不能正常接续。在此情况下,我国遇到三大难题急需在宏观政策上得到破解。  一是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关键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需求侧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快变量,投资增长率在迅速下降,投资空间在变小,边际效益明显下降,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本在上升、难度在增加。在消费需求方面,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不足,对中低端产品需求不足;中高收入人群在国内有效供给缺乏条件下,消费潜力受到抑制。从供给侧分析,资本和资源过度涌入中低端产业,造成产能过剩;而资本、技术和资源进入中高端产业不足,由此造成国内中高端产品供给缺乏。之所以产生供求结构性失衡,关键是因为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比如中低收入人群对日用消费品像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需求不足,主要是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低密切相关。相反,在优惠政策刺激下,各种产业园区大力吸引外来投资进入技术门槛低的中低端产业,造成供给过剩。与此同时,当中高收入人群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市场出现新需求时,在体制机制束缚下,实体经济缺乏创新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中高端产业不足,使得国内市场上中高端产品供给受到严重抑制。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亟待加快,企业制度交易成本上升。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动力培育主要靠的是市场和企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制度较不完善,产权保护措施不得力,创新激励机制缺乏,行政审批事项环节较多、名目繁杂,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发展阻力。比如,世界银行2015年对世界189个经济体进行了评估,在中国开一家企业平均需要11道手续和33天时间,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数字是5道手续和9天时间。另外,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重、社会保险费率高、物流成本增加等,都抬高了企业的发展成本。显然,体制机制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主要掣肘。  三是从20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当年第一季度的12.2%下滑到今年第一季度的6.7%。显然,在现阶段仅仅依靠需求侧调控政策效果已经不灵,还必须在需求侧之外寻找良策。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供求两侧,但根源和实质在供给侧,而供给侧主要矛盾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必要也是必然选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视角看,人类经济活动都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侧组成,供给侧是专为社会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方面;需求侧是消费商品或服务的方面。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如果社会生产出的商品或服务能被全部消费,供给与需求实现平衡;若生产出的商品或服务大于消费,或者小于消费,供求就是失衡状态,这时如果是封闭型经济,要么扩张生产要么压缩需求,反之亦然。如果是开放型经济,就需要进出口调节。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分析和调控经济有两个逻辑框架,一个框架是从需求侧入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另一个是从供给侧入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劳动、资本(投资)、资源和技术等要素投入形成的。有三点需要深入解释,一是需求侧管理侧重于短期增长,供给侧调整侧重于中长期增长。从需求侧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驾马车”采取刺激抑或控制政策,都会影响短期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供给侧看,劳动、资本(投资)、资源和技术的配置组合形成的是中长期经济增长,即潜在经济增长率。二是需求侧中投资项和供给侧中资本(投资)项有本质不同。需求侧中的投资作为当期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公共投资,也可以是生产投资;公共投资中可以是直接为增加产品有效供给的公共服务投资,也可以是与产品供给无关的投资。而供给侧中的资本(投资)应当是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紧密相关的投资。三是要素的不同配置结构会带来不同档次质量的产品、不同业态、不同产业。而这些不同主要决定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程度。进一步讲,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是依赖创新完成的,而技术和管理创新又必须依赖体制机制改革去实现。  结合理论和实际情况,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路径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动力是以改革为引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最终形成供求结构动态平衡、经济保持中高速的新增长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加减法”,也做“乘除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去除无效供给,改造传统落后供给,增加新供给;同时不能简单理解供给仅仅是提供产品或服务,还应包括更加集约化配置的生产要素供给和有效的新制度供给。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五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的具体体现。  三、与英美等西方国家有何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就采取了供给学派的主张,分别采用减税、减少政府干预、推进国企私有化、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等措施帮助本国经济走出衰退。我国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英美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  第一,阶段不同。英美当年采取供给学派主张时,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主要矛盾是滞胀。当前,我国发展水平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通缩压力仍在持续加大。  第二,供求环境不同。当年英美面临的供求环境是供给不足,财政赤字压力大,社会福利支出偏高,居民消费率高。当前我国供求失衡,产能严重过剩,面临国内外需求不足、社会居民福利低、居民消费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第三,制度环境不同。英美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相当成熟。而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社会主义市场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  第四,政策手段不同。与英美发达国家仅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所不同的是,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可以采取财政货币政策,又可以采取产业政策和企业激励政策等。  第五,动力机制不同。英美国家采取供给学派主张是,不用在体制上动大手术,而我国要以体制改革为途径,向体制机制改革要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擎,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宏观和微观活力,为增加有效供给创造制度条件。  四、需要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四对重要关系:  一是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的关系。供给与需求两侧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需求管理政策侧重于在短期内通过相机抉择,实施反周期政策实现供求动态平衡,使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能为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但是,需求侧管理难以自动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于通过中长期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善供给结构,释放新需求潜力。但供给侧在短期内应对经济波动效果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长短结合,短期需求侧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为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好一个“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在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借势改革,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培育新增长动力。  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目标,需求又必须依赖供给,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需求一方。如果供给侧一味增加新产品供给,若需求不变,社会有效需求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还有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以扩大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为着力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切实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低端同质、高端不足”,着力于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有效需求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着力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更不是万能的,政府与市场必须各就各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重新搞计划经济,不能再走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增长的路,而要痛下决心破除行政垄断,切实减少和消除经济体系中的扭曲。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价格引导资源向更富有效率的领域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级政府在减少市场干预、破除垄断、推进国企改革等方面,要起关键推动作用。在新常态下,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必将降低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释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比如,减少或取消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打破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拆除了市场制度之墙,既可以增加生产福利,又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等等。  四是国际与国内的关系。当今世界,国与国、一国与全球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的供给和需求同全球市场的联系比以往要紧密得多。显然,必须在开放条件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妥善协调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向中高端迈进;既要走出去加强对外投资,又要继续引进先进资本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全球化新趋势,我国要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机遇,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将我国打造成全球中高端要素集聚的“高地”,同时推动我国各类要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打造中高要素集聚高地、改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必然要求国内要素供给结构和配置方式进行调整,由此还必须改革相应体制机制,破除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壁垒,主动与全球贸易规则实现有效对接。另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制度供给体系建设,为我国进一步“走出去”争取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结构性改革要扎实落地,就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点: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重点是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是推动社会创新,根本是深化改革开放。(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执笔:马晓河)

文章标签: # 供给 # 改革 # 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