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自感现象_高中自感公式
tamoadmin 2024-05-25 人已围观
简介1.法拉第电磁旋转器的原理2.高中课本中常见的物理学史有哪些?一般在物理选择题第一题出现的,不要太生僻的。3.山东高考物理学史。全部的4.谁给我个建议我的目标是考大学,我该怎么做好呢?现在我读高中了5.高考常考的物理学史,要求简单明了的对于物理,你要做到:1. 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目标考试要求和目标对复习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物理考题的基本命题趋势是:重基础、查全面、验方法、
1.法拉第电磁旋转器的原理
2.高中课本中常见的物理学史有哪些?一般在物理选择题第一题出现的,不要太生僻的。
3.山东高考物理学史。全部的
4.谁给我个建议我的目标是考大学,我该怎么做好呢?现在我读高中了
5.高考常考的物理学史,要求简单明了的
对于物理,你要做到:
1. 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目标考试要求和目标对复习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物理考题的基本命题趋势是:重基础、查全面、验方法、考能力。
所谓“重基础”,是指复习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和技能。高考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高考复习不要总把眼睛盯在课外题上,要花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疑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所谓“查全面”,是指考题覆盖面宽,近两年考察比例为:力学占34%,电学占34%,热、光、核与实验占32%,并增加了近代物理一般知识的考查。因此,总复习时要系统地把握住物理课本内容的整体。
所谓“验方法”,是指物理高考中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和基本解题思想,如实验证明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等。
所谓“考能力”,是指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体把握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弄清考试内容的结构安排。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就涉及的内容可分为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即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实用知识、学史常识(有关物理学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年代等)、量具与实验、方法与能力等六大部分。其中“重点知识”和“方法和能力”是核心。“实用知识(新技术应用)”、“学史常识”和“量具与实验”中的某些内容比较强调“识记”。而“一般知识”约含有30个知识点,是较有代表性的知识,像力矩、传动、振动、波动、声、分子运动论、固液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静电平衡、伏安电表量程的扩大、自感现象、交流电、变夺器、电磁振荡、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及核物理中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强调对其“理解”和“应用”,占分比例可高达40%。
2. 正确掌握物理概念要领是对客观众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即使把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近年在高考中普遍丢分的问题,如静磨擦、功能关系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概念没有搞清楚。因此,对于每一个概念,必须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搞清它与其他要领的联系和区别,把它纳入的概念体系中去。要站在全部教材之上,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要领需通过对比的形式,明确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如电容、电感的概念很抽象,而当它们跟电阻对比时就便于理解;再如动量和动能,由于形似,容易混淆,复习时应对比其各自的特征,利用“相反相成”的原理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有很多物理量都有其决定式和量度式,可通过进行比较。此外,还应多做些概念性运算简单的小题目,以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概念。
3. 控制难题,多做“错题”迎考复习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但其难易程度与数量应有所控制,成绩优异者可适当做一些难题,一般同学应少做或不做难题,因为一道难题,往往要消耗我们许多精力和宝贵的时间。不少同学认为,难题就是重点,《考试说明》中的“C级”知识点成长是难题,这是一种误解,危害不小。“C级”知识点的考题往往是以中档题的形式出现的,而历年物理高考试题,易、中、难三个档次的题数量,分值之比一般为3:5:2,我们切不可把A、B、C三级知识点机械地与考题中易、中、难三档题对应看待。因此,应多做中档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A、B、C三级知识点中的基础知识,还可以避免优等生在基础题上弥补知识缺陷的有效途径,做题不在多,但应达到练一点带全面的效果。
而要想学好数学,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将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定义等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对于数学中的所有的公式、定理、定义都不能靠背,背是没有用的,首先你要理解它们,将每个公式、定理、定义的关系推导清楚,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只有当你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后,久而久之,你自然就记住所有公式、定理、定义了,而靠背公式,背定理、定义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你没有将他们理解透彻,即使你背下来了,也一样不会运用不会做题,所以只有做到这点,你在解数学题时就不会再有障碍了。
其次就是掌握高中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
数学的解题方法是随着对数学对象的研究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教师钻研习题、精通解题方法,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中学数学教材,练好解题的基本功,提高解题技巧,积累教学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下面介绍的解题方法,都是初中数学中最常用的,有些方法也是中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8、面积法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9、几何变换法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常常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有一些看来很难甚至于无法下手的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另一方面,也可将变换的观点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本质的认识。
几何变换包括:(1)平移;(2)旋转;(3)对称。
10.客观性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类题型。选择题的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标准化考试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同选择题一样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不同的是填空题未给出答案,可以防止学生猜估答案的情况。
要想迅速、正确地解选择题、填空题,除了具有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下面通过实例介绍常用方法。
(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这种解法叫直接推演法。
(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当遇到定量命题时,常用此法。
(3)特殊元素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或图形)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解答。这种方法叫特殊元素法。
(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的解法叫排除、筛选法。
(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称为图解法。图解法是解选择题常用方法之一。
(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称为分析法。
最后要注意的是:
①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学会“解剖麻雀”。充分理解题意,注意对整个问题的转译,深化对题中某个条件的认识;看看与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或用途?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元归一。
②落实:不仅要落实思维过程,而且要落实解答过程。
③复习:“温故而知新”,把一些比较“经典”的题重做几遍,把做错的题当作一面“镜子”进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法拉第电磁旋转器的原理
?1.复习阶段一定要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要求和目标
这对复习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物理考题的基本命题趋势是:重基础、查全面、验方法、考能力。
所谓“重基础”,是指复习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和技能。高考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高考复习不要总把眼睛盯在课外题上,要花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所谓“查全面”,是指考题覆盖面宽,近两年考察比例为:力学占34%,电学占34%,热、光、核与实验占32%,并增加了近代物理一般知识的考查。因此,总复习时要系统地把握住物理课本内容的整体。
所谓“验方法”,是指物理高考中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和基本解题思想,如实验证明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等。
所谓“考能力”,是指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体把握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弄清考试内容的结构安排。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就涉及的内容可分为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即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实用知识、学史常识(有关物理学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年代等)、量具与实验、方法与能力等六大部分。其中“重点知识”和“方法和能力”是核心。“实用知识(新技术应用)”、“学史常识”和“量具与实验”中的某些内容比较强调“识记”。而“一般知识”约含有30个知识点,是较有代表性的知识,像力矩、传动、振动、波动、声、分子运动论、固液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静电平衡、伏安电表量程的扩大、自感现象、交流电、变压器、电磁振荡、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及核物理中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强调对其“理解”和“应用”,占分比例可高达40%。
2.重视基本实验的复习,对所做过的19个实验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
实验题一般是两类,一类是做过的实验略有变动,另一类是以熟悉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在一个新的实验背景下灵活应用的问题,可能是设计型的实验中的数据的处理问题或者测量,问题等,难度一般不大,但是得分率却不高。在进行实验复习时,一定不能走过场,要进行系统强化复习,要对照考纲逐一过关,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复习中,要增加一些简单的设计性实验方案的训练,特别是电学设计实验变化多端,要多总结多分析各种思路,提高解答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而且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复习。
3.控制难题,多做“错题”
迎考复习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但其难易程度与数量应有所控制,成绩优异者可适当做一些难题,一般同学应少做或不做难题,因为一道难题,往往要消耗我们许多精力和宝贵的时间。不少同学认为,难题就是重点,《考试说明》中的“C级”知识点就是难题,这是一种误解,危害不小。“C级”知识点的考题往往是以中档题的形式出现的,而历年物理高考试题,易、中、难三个档次的题目数量,分值之比一般为3:5:2,我们切不可把A、B、C三级知识点机械地与考题中易、中、难三档题对应看待。因此,应多做中档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A、B、C三级知识点中的基础知识,还是优等生在基础题上弥补知识缺陷的有效途径,做题不在多,但应达到练一点而带全面的效果。
4.正确掌握物理概念要领,是思维的细胞,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如果概念不清,即使把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近年来在高考中普遍丢分的问题,如静摩擦、功能关系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概念没有搞清楚。因此,对于每一个概念,必须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搞清它与其他要领的联系和区别,把它纳入到概念体系中去。要站在全部教材之上,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要领需通过对比的形式,明确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如电容、电感的概念很抽象,而当它们跟电阻对比时就便于理解;再如动量和动能,由于形似,容易混淆,复习时应对比其各自的特征,利用“相反相成”的原理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有很多物理量都有其决定式和量度式,可通过进行比较。此外,还应多做些概念性运算简单的小题目,以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概念。
5.学会独立且准确的审题
要过好物理审题这一关,要做到:“眼看”、“嘴读”、“手画”、“脑思”并举。画出情景图,标出已知、未知量,一切开始于调查研究,如果在后期复习中抓住以调查研究最基本的技能为突破口,狠抓练习、准确地应用,将会给考生带来不小的收获。
6.讲究应试技巧,规范解题,加强应试指导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应试指导,要明确告诫学生:
第一、应试时要有信心。
第二、要注意答题顺序,要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答题,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到自己很难答出的题目上,这就是说,按照试卷题号的顺序审题,会一题就先做一题,一时不会的题目,先跳过去,继续往下答,直到将全卷过一遍,然后再按照这个方法,把第一遍没做出来的题目再过一遍,把会做的全都做好后,如果还有时间,则集中精力去突破最后的难题,如果没有时间,起码已经把会做的题全做完了;先做会做的,先易后难,有利于稳定情绪,增强信心,有利于自己水平的正常发挥。
第三、重视审题,读题时要注意及时记录题中信息,必要时还要作图帮助记录有关信息,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审题,在头脑中建立活的物理情景。把题意理解错了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建议同学们用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过程中几个关键状态的情景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叙述的全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已知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通过作图帮助自己审题,使自己尽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四、提高运算的一次成功率。由于高考时间很紧,几乎没有时间回头检查,不能等着最后重新演算检查。最后阶段要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许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五、学会放弃。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和模拟成绩,为自己设定可以达到的分数目标,并把这种目标落实到每一种题型。巩固自己能够掌握的知识,争取考试时会做的题不丢分,对于没把握做对的弱项题目,不妨学会放弃,以节省时间。
第六、要注意解题策略,对于选择题,若是单选题,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也不要空着,可凭直觉选一个,若是多选题,通常选对其中一个选项,就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因此,对于无把握的选项就不要选上,否则,连这一半的分都得不到;对于填空题,若是文字填空,要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遇到数值填空,则要注意单位,对有有效数字要求的,要严格按规定的有效数字填;尤其是计算题,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更要注意规范解题,特别注意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①要指明研究对象,②要准确画出受力图、运动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或有关图象,③要指明物理过程及其始、末状态,④要指明正方向或零位置,⑤要指明所用定律的名称和条件,⑥要指明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⑦物理量要尽量用题中的符号,自设符号要说明含义,⑧应用的公式应是标准形式,求得的结果应有文字方程和代入题给数据的算式,最后结果应有准确的数值和单位,⑨对题目要求的结论要全面准确地作答;
第七、遇到新题型,不要紧张,要沉着应对;
第八、要注意卷面整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否则会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近年来高考物理学科在命题范围的控制上,凡涉及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相关内容的测试,都遵循于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但在应用上则不拘泥于大纲;在试题设计上,逐步增加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命题取材更加联系我国和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试卷长度的控制上,适当缩短,给考生更多的思考、作答时间;在试题布局上,有利于考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答,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挥。高考物理测试强调的是基础,考查的重点是能力和素质,只要能在复习备考中注意夯实基础、联系实际、重视实验、培养能力,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高中课本中常见的物理学史有哪些?一般在物理选择题第一题出现的,不要太生僻的。
你说的应该是电磁感应吧⒈ 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和方向判定是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楞次定律的应用。“阻碍”两字是楞次定律的核心,它的含义可推广为三种表达方式: ⑴ 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简化为“增反减同”原则); ⑵ 阻碍导体的相对运动(简化为“来拒去留”原则); ⑶ 阻碍原电流变化(自感现象)。 ⒉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感应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热点之一。该定理定量地给出了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 ,概括了感应电动势大小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这一规律。 ⑴ 根据不同情况, 可表达成 、 和 几种情况。 ⑵ 注意磁通量φ、磁通量的变化Δφ、磁通量的变化率 三者区别。 ⑶ 注意 和ε=BLv的区别和联系。后者的v可以取平均速度,也可以取瞬时速度。 ⒊ 电磁感应的应用一般是二个方面: ⑴ 电磁感应和电路规律的综合应用。 主要将感应电动势等效于电源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等效于内电阻,其余问题为电路分析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⑵ 电磁感应和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 此类问题特别注意动态分析。 如图所示,用恒力拉动放在磁场中光滑框架上的 导体时,导体因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并受到安培力f的阻碍作用。其关系可表示如下: 设导体的质量为m,框架回路电阻R不变,其运动方程为 ; 即 . 可见,随着切割速度v的增加,导体的加速度a减少。当a=0时,速度达到最大值,v=vmax,这就是导体作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匀=FR/B2L2。 在较复杂的电磁感应现象中,经常涉及求解焦耳热问题,而且具体过程中感应电流是变量,安培力也是变量,但是从能量守恒观点来看,安培力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只要弄清能量的转化途径,用能量守恒处理问题可以省去许多细节,解题简捷、方便。
山东高考物理学史。全部的
必修部分: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二、相对论:
13、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4、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5、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1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17、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选修部分:
三、电磁学:
理科班(选修3-1):
18、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9、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20、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2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22、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23、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24、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25、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6、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7、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2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9、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30、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物理X科(3-2至3-5 ):
三、电磁学:
3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32、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32、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四、热学(选做):
33、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34、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5、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36、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五、波动学(选做):
33、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36、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37、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六、光学(选做):
40、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
七、波粒二向性:
46、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7、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48、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八、原子物理学:
50、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51、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5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5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5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m。
55、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56、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57、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58、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9、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0、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61、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62、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63、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64、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
65、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评论(7)|18
2013-02-23 15:24蓝书仪|三级力学的发展史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行为和运动的科学。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以及其后苏格拉底的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于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菲洛彭洛斯、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力学的历史背景
力学是最原始的物理学分支之一,而最原始的力学则是静力学。静力学源于人类文明初期生产劳动中所使用的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古希腊人从大量的经验中了解到一些与静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定律。但直至十六世纪后,资本主义的工业进步才真正开始为西方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创造物质条件,尤其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航海业兴起,人类钻研观测天文学所花费的心力前所未有,其中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和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为代表。对宇宙中天体的观测也成为了人类进一步研究力学运动的绝佳领域。1609和1619年,开普勒先后发现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总结了老师第谷毕生的观测数据。
伽利略的动力学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自然哲学家逐渐展开了一场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进攻,他们持有的观点是,从力学和天文学研究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将适用于描述整个宇宙中的运动。被誉为“现代自然科学之父”的意大利(或按当时地理为托斯卡纳大公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莱就是这场转变中的****。伽利略所处的时代正值思想活跃的文艺复兴之后,在此之前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进行的物理实验、尼古拉斯·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注重实验经验的科学方法论都是促使伽利略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因素,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是直接推动了伽利略试图用数学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伽利略意识到这种数学性描述的哲学价值,他注意到哥白尼对太阳、地球、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运动所作的研究工作,并认为这些在当时看来相当激进的分析将有可能被用来证明经院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描述与实际情形不符。伽利略进行了一系列力学实验阐述了他关于运动的一系列观点,包括借助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批驳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落体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观点,还总结出了自由落体的距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的关系,以及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来思考运动的问题。他在1632年出版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提到:“只要斜面延伸下去,球将无限地继续运动,而且不断加速,因为此乃运动着的重物的本质。”,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惯性定律的前身。但真正的惯性概念则是由笛卡尔于1644年所完成,他明确地指出了“除非物体受到外因作用,否则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而“所有的运动本质都是直线的”。
伽利略在天文学上最著名的贡献是于1609年改良了折射式望远镜,并借此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以及金星类似于月球的相。伽利略对自然科学的杰出贡献体现在他对力学实验的兴趣以及他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这为后世建立了一个基于实验研究的自然哲学传统。这个传统与培根的实验归纳的方法论一起,深刻影响了一批后世的自然科学家,包括意大利的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法国的马林·梅森和布莱兹·帕斯卡、荷兰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英格兰的罗伯特·胡克和罗伯特·波义耳。
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艾萨克·牛顿
1687年,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艾萨克·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正式建立。牛顿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一组普适性的基础数学原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宇宙间所有物体的运动。牛顿放弃了物体的运动轨迹是自然本性的观点(例如开普勒认为行星运动轨道本性就是椭圆的),相反,他指出,任何现在可观测到的运动、以及任何未来将发生的运动,都能够通过它们已知的运动状态、物体质量和外加作用力并使用相应原理进行数学推导计算得出。
伽利略、笛卡尔的动力学研究(“地上的”力学),以及开普勒和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德在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天上的”力学)都影响着牛顿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布里阿德曾特别指出从太阳发出到行星的作用力应当与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这种力真的存在)。1673年惠更斯独立提出了圆周运动的离心力公式(牛顿在1665年曾用数学手段得到类似公式),这使得在当时科学家能够普遍从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平方反比律。罗伯特·胡克、爱德蒙·哈雷等人由此考虑了在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运动轨道的形状,1684年哈雷向牛顿请教了这个问题,牛顿随后在一篇9页的论文(后世普遍称作《论运动》)中做了解答。在这篇论文中牛顿讨论了在有心平方反比力场中物体的运动,并推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其后牛顿发表了他的第二篇论文《论物体的运动》,在这篇论文中他阐述了惯性定律,并详细讨论了引力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性质以及引力在全宇宙中的普遍性。这些理论最终都汇总到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原理》一书中,牛顿在书中列出了公理形式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导出的六个推论(推论1、2描述了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叠加原理;推论3、4描述了动量守恒定律;推论5、6描述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由此,牛顿统一了“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学,建立了基于三大运动定律的力学体系。
牛顿的原理(不包括他的数学处理方法)引起了欧洲大陆哲学家们的争议,他们认为牛顿的理论对物体运动和引力缺乏一个形而上学的解释从而是不可接受的。从1700年左右开始,大陆哲学和英国传统哲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开始升级,裂痕开始增大,这主要是根源于牛顿与莱布尼兹各自的追随者就谁最先发展了微积分所展开的唇枪舌战。起初莱布尼兹的学说在欧洲大陆更占上风(在当时的欧洲,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地方都主要使用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符号),而牛顿个人则一直为引力缺乏一个哲学意义的解释而困扰,但他在笔记中坚持认为不再需要附加任何东西就可以推论出引力的实在性。十八世纪之后,大陆的自然哲学家逐渐接受了牛顿的这种观点,对于用数学描述的运动,开始放弃作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解释。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牛顿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假设之上的,牛顿对时间和空间有着如下的理解:
“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
“ 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从绝对时空的假设进一步定义了“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概念,为了证明绝对运动的存在性,牛顿还在1689年构思了一个理想实验,即著名的水桶实验。在水桶实验中,一个注水的水桶起初保持静止。当它开始发生转动时,水桶中的水最初仍保持静止,但随后也会随着水桶一起转动,于是可以看到水渐渐地脱离其中心而沿桶壁上升形成凹状,直到最后和水桶的转速一致,水面相对静止。牛顿认为水面的升高显示了水脱离转轴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依赖于水相对周围物体的任何移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作为他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却在其后的两百年间倍受质疑。特别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力学史评》中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尖锐的批判。评
谁给我个建议我的目标是考大学,我该怎么做好呢?现在我读高中了
山东高考物理学史集锦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高考常考的物理学史,要求简单明了的
我们的学习就是在编织“鱼网”,解决问题就好像用“鱼网”打“鱼”,好的学习方法是尽量编织好的网,如果我们不能编织好的网,那么以后的问题就会很难办。我曾经辅导过一些学生,但辅导的效果都不理想,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多看不见的漏洞,虽然我们补了一部分,但只要有漏洞,我们就不能打到鱼。 印度有句名谚:“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中学生来说,必须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 (1) 阅读自学习惯; (2) 总结归纳习惯; (3) 观察思考习惯; (4) 切磋琢磨习惯; (5) 练后反思习惯。 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归纳总结——解后反思——课外拓展(八步曲) 怎样织一张好网(网格细,网绳坚韧) (一) 树立信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一、 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与成功的信心 1、 一项来自中学生的困难学生分类调查 调查表明,学习困难生中,真正属于智力原因的还不到5%,60%以上的学生是动力不足。(表现在:对于其它内容的兴趣高于对知识的兴趣,不能记住公式、单词,但能记住歌星、影星、球星的很多东西;同学之间在空闲时间不讨论学习问题而谈其它内容;捧着书本但看不进去内容,记不住知识;有早恋倾向与行为;在寝室里没有节制地讲空话;虽然已经知道自己某一门课考试不理想,但假期中仍无动于衷等等。)如果说前几年的高考竞争主要是智力竞争的话,那么目前高考的竞争只要是学习动机的竞争,学习效率的竞争,学习方法的竞争。 要有学好各门功课的信心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学好一切。信心与兴趣的建立与难题的解决(学习的成功感受)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难题不单指做不出来的题目,更多指的是:"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学习","为什么我已经很努力地学了,成绩还是不能提高?"之类的问题。 你难免会在学习中碰到难处,碰到难点的数量比以前学时多得多,但不要灰心,要及时地把难点解决掉。 2、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大量人才的时代 1、 上虞目前的人才政策 (1) 卧龙集团中工作人员的结构 (2) 卧龙集团对招聘人才的优惠政策(车旅费报销,技术入股) (3) 旦旦集团,对面城市花园奖励。 2、 中国的人才多了吗? 人多只要受了教育就能成为人力资源。为什么各大城市尽管有那么多人,但还在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 印度人多不多,但欧洲及美国每年在印度招收的电脑人才是二万多人,每年为印度挣回的钱是五百多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中央最近几年对上海投入的总和。 3、未来社会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学习是在学什么?你将怎么回答。 第一,是为了学习知识。 第二,还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 第三,还要学习与人交往,与他人的协作等。 3、制定一个详尽的学习计划 要订一个详尽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定要订的。 订一个较为详尽的学习计划(目标、步骤、方法、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学习计划,你可以比较自己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使你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计划中要留出一部分机动的时间,不要把计划订得太满。否则,当你无法按时完成计划中的任务时,可能就没有额外的时间去补充。你订的学习计划要切合实际,要把目标定在能达到的程度上。学习计划要随时调整。你开始订计划的时候可能并不十分了解以后的学习情况,或许实际表明你订的计划很难实现,这时你就要毫不犹豫地更改计划。如果不作调整,你就会破坏计划的执行。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突出弱点和基础较差的方面而不应求全。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订日计划和周计划。 (二)养成课前自学的习惯 我曾经与高三的一位中下生谈过话,他说:他上课经常打磕睡,问他为什么?因为听不懂。我说:你为什么不在课前预习呢?这样不是能听懂,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了吗? 1、阅读(自学)方法 一、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二、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实效。 三、阅读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地独立思考。 四、将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准备。 五、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六、结合课前自学,作一些自选的练习题,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七、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发现旧知识掌握不牢固时,及时补救。 八、做好自学笔记。 2、阅读(自学)方法举例 物理课本的阅读属于精读,主要有“提问、细读、思考、构建知识结构”四个主要步骤。下面结合课本进行例说。 1、提问 例如阅读“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提出的属于陈述性知识的问题是(1)静摩擦力是什么?(2)最大静摩擦力是什么?(3)滑动摩擦力是什么?(4)动摩擦因素的单位是什么?(5)决定动摩擦因素的因素是什么?还可以提出的属于程序性知识的问题是(6)怎么求静摩擦力?(7)怎么求滑动摩擦力? 2、 细读 提问为阅读进行了定向,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必须仔细、认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细读时,要注意做二项工作:圈点划线,边注眉批。 例如对课本在“重力 万有引力”中的二段话“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把物体挂在竖直悬绳上或放在水平支持物上,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我们可以在“总是、竖直向下、竖直、水平、静止”等关键词下面圈点划线,很显然这些字是不能省略的。又例如我们可以在“匀速圆周运动”这几个字旁边注眉批“匀速——指匀速率,而不是匀速度”。另外我们应该十分注意“相同”、“相等”、“运动快慢”、“转动快慢”、“速度”、“速率”、“速度大小”之间的区别,我们也应该知道“轻杆”“细绳”“轻质弹簧”所隐含的意思(不计重量)。 3、思考 思考之一:细化问题 细化问题可以把一个人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对“什么是力学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我们还可进一步细化为(a)常见的力有哪几种?(b)常见的运动有哪些?(c)两者间存在什么关系? 思考之二:进行联想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有的同学联系实际思考“为什么神枪手总打不中鱼呢?”“如果是激光枪,是否能打中呢?”在学习新知识时结合旧知识进行的联想。“交流电与振荡电流的区别是什么?”“在自感现象中,ε的计算为什么用L△I/△t,而不用N△Ф/△t,两者能统一吗?。”“我认为电磁振荡与单摆振动特别相似,电场能与磁场能与动能势能应该怎样对应呢?”。 4、 形成知识结构 阅读的目的是形成知识结构,知识只有形成知识结构才有利于记忆。我们所要指出的是,形成知识结构的努力会有利于对阅读过程的调控以便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学生通过阅读“力的合成”后可以形成如下的知识结构。 课本对力的合成的叙述是先二个力的合成后多个力的合成,在二个力的合成叙述时又是先同向后反向,最后是任意夹角。由于遍幅较长,学生通常难以把握这一结构,只有力图建立知识结构,或在知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学生才会慢慢体会到课本内容的内在结构。知识结构中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学生在完成了课后习题(4)后对知识结构的完善。 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搞清楚同一节内容中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要搞清楚新内容与以前学过内容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还要搞清楚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样才能 构建 结构完善、功能强大的知识结构。上述四个步骤既是精读的策略,也是物理学习的良好阅读习惯,只有会阅读的人才是会主动学习的人,才是会终身学习的人。
求采纳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6?1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