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考古诗修辞手法_高考古诗修辞手法题

tamoadmin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1.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古诗名句中的修辞手法3.各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4.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5.诗词中有许多修辞手法,请教高手们,都有哪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

1.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古诗名句中的修辞手法

3.各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

4.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5.诗词中有许多修辞手法,请教高手们,都有哪些

高考古诗修辞手法_高考古诗修辞手法题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借喻、夸饰、倒装、互文、反复等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也比较常见。

知识扩展:

修辞手法是写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等。这些手法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不同组合和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一种来说明另一种,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拟人则是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使它们更加生动有趣。排比则是通过一组结构相似或音韵和谐的句子来增强语势和表现力。

对偶则是用两个结构相同、意义相反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夸张则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特征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反问则是通过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和强调。

设问则是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和关注问题,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首先,要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读者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修辞手法,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其次,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符合语言的规范和逻辑,不要滥用或误用。最后,要在实践中多加练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修辞水平。

总之,修辞手法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3、特殊性描写方法:

a.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b.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

c. 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二、最常用的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 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 拟人: 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5.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6. 反复: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7. 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例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8.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它的特点是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内容;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古诗名句中的修辞手法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各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希望能帮助你

诗词中有许多修辞手法,请教高手们,都有哪些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 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 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 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 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 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文章标签: # 事物 # 修辞手法 #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