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分数线 分数线

公安县高考状元2023-公安县高考状元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1.湖北有那些重点中学?2.湖北荆州为什么一直都发展不起来?3.关于潜江的资料4.中国古代最老考生102岁参加科举考试湖北有那些重点中学?第一: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重点大学升学率全国最高100%,校园环境全国第二(新校区),9枚国际奥赛金牌,刚举办国际中学校长会议,国际影响力第二) 第二:北京人大附中(国际影响力第一,校园环境第一,就是金牌太少3枚) 湖南师大附中(金牌18枚,银牌7枚

1.湖北有那些重点中学?

2.湖北荆州为什么一直都发展不起来?

3.关于潜江的资料

4.中国古代最老考生102岁参加科举考试

湖北有那些重点中学?

公安县高考状元2023-公安县高考状元

第一: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重点大学升学率全国最高100%,校园环境全国第二(新校区),9枚国际奥赛金牌,刚举办国际中学校长会议,国际影响力第二)

第二:北京人大附中(国际影响力第一,校园环境第一,就是金牌太少3枚) 湖南师大附中(金牌18枚,银牌7枚,金牌总数名列全国第一。)长沙一中(金牌大户)

第三:湖北省黄冈中学(国际影响力第3,升学率和人大附中并列二,金牌9枚)

第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金牌较多,不过都是以前得的,主要靠北大出名,国际影响力第三)

第五:江苏省启东中学

第六:湖北省襄樊四中

第七:成都七中

第八:湖北省孝感高中

第九:湖北省武汉外校(湖北省34位高考状元24位出自外校)

第十:北京四中

再往下排就是

第十一: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

第十二:北京师大实验中学

第十三:华东师大一附中

第十四:北京101中学

第十五:杭州二中

人大附之所以排在华师一附中后主要原因(金牌少,升学率不及华师一附中)

第十六:清华附中

第十七:湖北省襄樊五中

第十七:武汉二中 湖北省实验中学

第十八:武汉三中

第十九:北京首都师大附中

第二十:湖北省武汉钢铁厂三中

全国20所名校前十名湖北5所北京3所

湖北荆州为什么一直都发展不起来?

我是武汉的,在荆州呆过,谈不上很了解但在这里臆测一下荆州发展缺乏动力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地理位置。在国内,要发展就必须有上级政府支持,可为什么省内政策对荆州支持少?荆州夹在武汉和宜昌之间,都在长江沿线,按理说是个好地方。可那仅是对纯地理位置来说。讲到发展,国家的政策是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可荆州夹在武汉和宜昌之间,这就悲催了。武汉不用说,省会所在九省通衢,政府没有理由不往这里砸资源。宜昌,地处湖北西南边角,自古就是荆楚重镇,现代又借三峡工程大势东风吸引全国关注。武汉的发展可辐射黄石孝感仙桃咸宁,至少可以吸引当地大批人口来武汉寻找机会。宜昌辐射恩施荆门潜江一带。地处中间的荆州被一东一西两大城市拉扯,必然导致自身吸力不足。且政府资源有限,不可能广泛投入,只能以点带面。所以曾经的大荆州没有进入湖北发展的第一梯队。再说起来,荆州在改革初期确实有过荣耀,沙市日化就是很好的代表。那时的荆州有一大批国企轻工产业。可是国企改革的痛苦不多废言,看看现在的东北就能体会。至于为啥高铁也没有把荆州作为重要站点,我判断的原因是荆门比荆州更需要外出通道。荆门地处湖北中西部,属于经济较弱的一个城市。先富的带动后富的,政府不可能放任荆门孤单的处在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位置,那么对荆门加大扶持就可以理解了。荆州虽然铁路客运运输不发达,但走沪蓉高速坐大巴距武汉和宜昌都只有不到3小时的车程,且几乎每20分钟就有一班车。每个人都想自己家乡好这个完全理解,不过对高一级的政府来说天下如棋,行棋总会有轻重缓急之分。

大荆州市计划(附:摘要),在十四年前(2004年3月)荆州市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就己提出。它提出的前提条件是三峡工程于1997年11月8日截流,荆州古城因长江汛期而困扰了几千年来的水患问题从此得到了根治。由此,荆州市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大发展的 历史 机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得荆州者得天下”的道理。这是因为,荆州市战略地位重要性所决定的。如今商业竞争,随着物流体系发展和完善,明显的又回归到了,利用区位优势和战略布局套路之中。荆州市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将成为商业活动的关键站位和事业成功之本。

荆州优势在于:

1、后发优势明显,地处祖国腹地,四方通达,上通巴蜀,下接十多座沿江城市群,荆州市自古素有小上海之美誉。荆州市过去虽然区位优势明显,但长期受长江水患困扰。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三峡工程建设使得荆州水患问题解除,自此,荆州市对于工商业才俊,巨头来说就是一方仼由驰乘广茂的彊场,足够大的空间能最大限度的展现你的才华。

2、人文意识浓厚,荆州古城是楚国古都,几千年的章华古寺就是最好的见证。荆州是楚文化发祥地,几千年 历史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类精神财富,这有待我们去发掘和发展。

3、民风淳朴,勤劳智勇。历代以来荆州的名流志士不胜枚举。楚人重学知书达理,唯楚有才世人皆知,时下大量才华横溢之士散落民间,是我们商行天下重要的人力资源。

比如,在荆州一个普通的农妇,一般都能做好几道宫庭菜。随便一个学童都能够出口成章,天下大势乱熟于心。在荆州随便找一个商业题材,组织一邦人马你就可以纵横商海。

4、荆州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民生富足。一年到头莱不重味,好吃好喝要有尽有。

5、荆州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中将自成体系。在经营等级上与武汉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南昌经济圏平级,称为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目前发展比较滞后,但从战略上考虑确是巨大的后发优势。

6、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荆州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商业竞争中借用所在城市知名度促销产品,你会发现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7、荆州市委市政府助力经济 社会 发展,服务意识特别强烈。

荆州市在城市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研究和制定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方面积极作为卓有成效。

先后修通了两座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和公安长江大桥,形成了荆州古城、沙市区、江陵区、公安区将近60多公里长的城区大内环大道,在世界城市市政道路内环架构中其长度和覆盖面积也是首屈一指。

新修的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网一应俱全。在网络建设方面荆州是国家级数据交换中心之一,光纤到户工程早己完成。电力供应方面临近三峡工程、还备有自调峰大型火力发电厂,电力供给充足,用电价格优势特别明显。

支持荆州市产业发展的红头文件早己公布于众家喻户晓。

望天下有识之士加盟荆州发展大潮,在建设大荆州的同时也一定能自我发展。

附:大荆州市计划摘要(政协委员建议案)

1 对荆州市原有城区实施扩大,在已有荆州城区,沙市区基础上加入江陵区,公安区形成四区联合, 城市总面积由过去的1500 平方公里扩展到4000平方公里以上。

2 在已有荆州长江大桥基础上,在下游马家寨长江段(对岸公安县杨厂镇)再修一座长江大桥,本桥设计为公铁两用桥(暂定名:公安长江大桥)。

工程进度:大桥于2012 年10 月16 日开工,已于2018年12 月25 日完成。

3 大荆州市城市内环以荆州长江大桥,公安长江大桥沟通长江两岸,建立以荆州、沙市,江陵、公安沿江大道为骨干的大荆州市城市基本内环主干道。

工程进度:沙公公路36 公里已经建成通车。与之配套的:江监高速69 公里、枣石高速、G207 荆州段、沙市到江陵一级公路36 公里、沙市到江陵沿江公路均已如期完成。

4 铁路网络以公安长江大桥为交点,实现荆门、常德、岳阳、松滋铁路站点的沟通。形成以荆州为中心的铁路网站。解决荆州铁路的货物运输和群众出行需求。

工程进度:荆州到武汉客运专线,已于2011 年通车。蒙华铁路荆州段过公安长江大桥(包括荆岳铁路)进展顺利。

5 空港荆州机场已立项开工。

6 基于大荆州市城市功能的调整,形成荆州古城 旅游 景点区、荆州市金融区、荆州市商业贸易区,荆州市沿江产业开发区、荆州区重工业开发区、荆州市居民聚集区、荆州市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基地。

从纯市场配置资源角度讲,荆州理应发展比较好,经济规模应比现在大50%。比如,呼南高铁无论从成本、受益人口走荆州比走宜昌应更优先,但结果省里人为定线先走宜昌;比如,荆州的江陵烟厂本有很好前景,但省政府人为让武汉烟厂收购,每年荆州损失税收达10个亿(参考宜昌烟厂、襄阳烟厂);荆州基本没有央企业的投资,完全靠自身积累,民营经济支撑。宜昌、襄阳纳税前5位,有4位是央企在地方的纳税,荆州纳税前5位,3家是民营企业,纳税绝对值肯定不如宜昌、襄阳,山中无老虎,猴子充霸王。

有人说可能是98年的洪水让荆州所有的招商引资全部停滞,后期哪怕招商待遇再好,也没有企业愿意来。

其次,荆州虽然地理位置好,但受制于分洪区,交通不太好,2012年才通火车,2014年,荆州下属的县区才有了高速公路,从去年的东方之星事件看,遇难者家属想从上海到达荆州下属的监利县,也依旧需要各种转车,可以看出交通依然有很大问题。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必然的!

个人感觉最致命的还是荆州被划分为分洪区,不允许发展工业。荆州只能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纺织、日用之类的轻工业,依然只能依赖本土企业生存!

总的来说,就是荆州的经济模式很单一,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外来投资人少!

可能这些都或多或少制约了这座 历史 名城的发展吧,大家想到什么好的答案也欢迎补充留言!

荆州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整个荆州几乎全部是平原,这在很多地区来说是很少见的。荆州是湖北乃至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所谓湖北是鱼米之乡,就是指荆州。平原、粮食产区、适于机械化运作,加上国家有一个耕地红线的保护政策,荆州的每一块地几乎都是耕地。这意味首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荆州必须要种粮食,也只准种粮食,而不能合耕地来发展工商业。

为什么荆州在古代出名,因为古代是农业 社会 ,农业发达,当然是军事重镇了。而当今已是工商业 社会 ,是信息 社会 ,但荆州出于全国一盘棋的考虑又必须发展农业,所以发展得不好也就正常了,荆州是为全国做出了牺牲的。

就好比,广东的湛江,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发展比较慢,因为南海舰队在湛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很多的民间投资受到限制也是一个道理。

不是哪里人有多厉害,我们要感谢那些为全国一盘棋做出牺牲的地区和人民,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有的我们不知道而已。

首先是被肢解、其次是领导和老百姓的思维、再就是现在化发展的地理影响(分洪区)以及国家对交通的投资,(至今还有很多县未通火车、高铁、在荆岳大桥未建之前很多县相当闭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只是近5年才入轨道!十年兴旺许多人,更何况近三十年未怎么发展,不仅是经济的落后,文化、理念、思维、思想、人文整体的落后,荆州古城,几千年的汉文化啊,文化、 旅游 发展的怎么样,曾经的全国轻、纺工业明星城-沙市合并后不仅没加强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了累赘!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政革开放以来荆州走出去的干部有到正省(部)级***吗?老百姓要反思,但有何用呢?

说起荆州,古九州之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荆州辖下的江陵,曾为战国七雄楚国的都城,历400余年,做为中国 历史 文化名城的荆州在中国的名气很大!

回到现在,荆州面积14000平方公里,人口700万,2018年GDP1418亿元,湖北省内排名第4(与第3名宜昌差距近2000亿),坐落于江汉平原,并拥有长江黄金水道,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但荆州却一直发展不起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认为,荆州发展不起来,原因如下:

1,做为长江重要的分洪区,没有重工业基础

长江做为母亲河,虽然是黄金水道,但时不时也会有水忧之患,而荆州所处的位置正好处于湖北的重要分洪区,这对荆州的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不敢发展重工业,只能发展一些轻工业,外资也不愿进来,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带来的结果就是荆州的没落!

2,错失改革开放机遇

”活力28,沙市日化“这句广告语,在90年代那真是耳熟能详,老幼皆知,当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比现在的宝洁公司的市占率还要高,这也造就了沙市日化的传奇,但如今的沙市日化早已不复存在,在与德国的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德方60%,中方40%),活力28这个品牌就被束之高阁,也造成了沙市日化这个明星企业,慢慢地从市场消失。当然这只是举个粟子,但这也是当时荆州错失发展机遇的一个缩影!

那么荆州真的没有发展了吗?

个人认为,荆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荆州城:

1,利用中国 历史 文化名城的名片,发展 旅游 经济。

2,借沿江铁路开通的有利时机,打造沿江生态经济带。

3,与宜昌加强经济联系,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荆州经济发展趋势强劲有力,不存在发展不起来的说法。纵观全省,该市GDP位居同类城市(不含一主两副)之首。荆州的近几年变化还是蛮大的,火车站、飞机场都已建设。

荆州经济实力具有强大后劲,本人在多年前曾提出推行“一主三副”建议。出于强大的 历史 底蕴,荆州这座文化名城还应加强深度开发。

本市还应大力争取相关扶持和能量型政策,加紧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达到一定的规模 如GDP至少3000亿,可依托洪湖争创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因此我认为荆州的 发展只能说是达不到网友的预期值,但实际上并非发展不起来。

参照2017年湖北省GDP排行榜,荆州位居全省第四名,排在武汉城市圈所有的副中心之前列,充分说明荆州还有可取之处。

荆州

今后发展将面临着众多难题,在日益剧烈的竞争中能否保持“勇立潮头”姿势,我有几个观点:

①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要把人口大市的优势发挥出来,引进一批如华为、富士康、联想等类型智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呼吁荆州人回乡置业。

②创建智慧城市,引进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院所,招纳华夏英才前来开拓“后”沙市商机。以沙市为品牌打造国内创新创业新高地。

③导入引江济汉+洞庭概念,以生态经济为出发点,配置宜居城市理念,树立水城新文化观点。结合洞庭湖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等多重优势建设中国湖水之城。

荆州离省会城市武汉的距离太尴尬了。如果再远点,凭借荆州的 历史 底蕴,肯定能作为湖北的一个极点;如果再近点,城际高铁也能直接过去。就这尴尬的地理位置,导致荆州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商家入住上,各种PK不赢。这是第一点,荆州在省内发展不得地利。其次荆州破罐子破摔,感觉不到一丝新时代的朝气,不得天时。人和就更不用提了,各种论坛感觉荆州人怨气滔天,而不是自省发奋,还老看不起这个哪个。在湖北的传谣中天门苕是最聪明的,在湖北高考状元人数中仙桃是最多的(已经经过下坡路走向落寞),在 历史 文化沉淀中襄阳是最深厚的,水美人美是宜昌,还有神秘的神农架,人文素质高的十堰,荆州要问自己还有什么,想有什么。

湖北荆州是长江边的城市也是鱼米之乡,洪湖水浪打浪,关羽大意失荆州等都是荆州,荆州是 历史 文化名城,但是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荆州没有什么重工业,以前还有一些老重工业项目现在也早就凋敝了,而且也没有一些新的大项目引进。

关于潜江的资料

潜江县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

潜江地域夏、商、周三代属荆州域。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本县南部的岗后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现了章华台、竟陵等邑居,其地属于诸侯国中的楚国。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军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东下竟陵,并分别设郡建县,这里成为秦南郢竟陵县辖地。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后在章华台设置了华容县,潜江分属竟陵、华容。

三国时,潜江之地辖于吴国,隶属郡县与汉无异。

晋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潜江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县地。

公元550年前后,南朝梁省竟陵,废华容。潜江西南境改属南郡江陵县;西魏分江陵而置华陵县,北周改华陵县为紫陵县,潜江西南境为其所辖。东北境为郢州竟陵郡之竟陵县,竟陵郡治于齐时也由长寿(今钟祥)迁至竟陵;梁末省竟陵县入霄城县,竟陵郡治、县治始移霄城(今天门境),潜江东北境遂属霄城县;北周复改霄城县为竟陵县,改竟陵郡为石城郡,潜江东北境属石城郡之竟陵县。

隋朝时,潜江东北境属荆州沔阳郡竟陵县,西南境属紫陵县。

唐初省紫陵入江陵县,潜江西南境属江陵府江陵县,东北境属复州竟陵县。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户输纳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 伏”(《太平寰宇记》,白 伏在今县西北),隶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五代改白 伏为安远镇,为南平国(荆南国)属地。

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 伏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1293年(至元三十年),因水患县治迁至斗堤,即今治所在。

1368年,明朝建立。此前已改中兴路为荆州府,所以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1531年(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

1646年(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次年,改府为道,以道为省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潜江属鄂北道(后改称襄阳道)。1925年废除道制,遂直辖于省。1932年,在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潜江属第七区(1934年曾属第六区,后还属)。1936年,第七区改称第四区,仍领有潜江(直到194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盘踞潜江部分地区,设有傀儡政权。潜江县政府被迫辗转于拖船埠、杨李家台、熊口等地;1943年春撤离潜江,设办事处于公安县境,日军投降后还治。

本县属水网湖区,民国时期“十年淹九水”,人民除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之外,还苦于水患。由于距中心城市较远,人民富有革命传统,有利于革命力量的集聚和回旋,故在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根据地。1930年春至1932年冬,全境皆苏区,是湘鄂西省(原称“联县政府”)的潜江、荆南(后改称荆门)、天潜县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辖地。潜江县苏维埃政府曾驻于拖船埠、潜江城等处,荆南县苏维埃政府驻脉旺嘴。

1942年春至1945年秋,为抗日根据地,是鄂豫边区襄南、襄河两行政公置的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地。荆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莫家岭,天潜沔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度驻总口陶和岭,天京潜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7年12月至1949年6月,全县为解放区,是江汉区襄南、鄂中两行政专员公署的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辖地。江荆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熊口,天京潜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夏家场。

1949年7月撤销边区县,恢复原县名、县域,江荆潜、天潜沔、天京潜县撤销。潜江县人民政府设于熊口,隶属于湖北省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8月,潜江县人民政府移驻城关(今园林办事处)。

1988年5月撤县建市。

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地理位置

潜江市位于东经 112°29′至113°01′,北纬30°04′至30°39′居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26米至31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素来以"水乡园林"著称。全市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394公顷,总人口100.2万,其中城镇人口48.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36万)。辖15个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个管理区。境内有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汉油田和16个县团级国有农场。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始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1993年11月被评为全国明星市,1994年10月被列为湖北省直管市,多次被评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市。

历史文化

潜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公元 965 (宋乾德三年)建县迄今,已历经 10 多个世纪。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号称"天下第一台"的东周楚王行宫就在境内龙湾镇。"龙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楚国离宫别院遗址群落,被定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不仅形成了潜江淳朴的民风,而且孕育了众多英才。仅近百年来,就有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辛亥革命先驱、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部长李书诚,首任监察部长钱瑛,著名剧作家曹禺等享誉神州的杰出人物。1988 年 5 月,撤县建市。 1994 年 10 月,列为湖北省直管市。

自然资源

潜江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全市地下蕴藏石油2亿吨、天然气9700多亿立方米,岩盐近8000亿吨(为我国"盐都"自贡市的30倍),另有卤水136亿立方米,富含锂、铯、铷、溴、钾、碘、硼、硅、锶、镍、锰等18种稀有微量元素,可广泛用于电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其矿化均超过了国家开采标准,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

潜江北枕汉水,南接长江,东邻武汉通黄石,西接荆州达三峡。318国道和宜黄(沪蓉)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潜监和襄岳两条二级公路纵贯南北。是全省平原湖区惟一的路网建设试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和通达度居全省前列。内河航运四季畅通,流经境北面的汉江,建有2个港口,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以上。

科教实力雄厚。全市共有科研机构24个,中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中心就座落在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万多人,万人拥有自然科技人员230多人。"大专以上人数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94%,"高中和中专人数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为14.25%。高考屡创辉煌,2002年又为清华、北大输送优秀学子19名,并勇夺全省"理科状元"。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38.6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48.27%,市区日供水能力27万吨,居民燃气率98.5%,年供电总量超过8亿千瓦时。市区内有园林、广华两个组团,呈星座式城市格局,其间有连接组团的绿色长廊、体现特色的森林公园、装点城市的道路绿化、确保生态的河堤林带。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4.5%。面积达200公顷的国家级平原人造森林公园座落在市郊,公园内有珍稀树种275种,被誉为江汉平原第一座亚热带植物园。投资1600万元的南门河游园工程已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园内栽植大小树木3万余株,草坪2万平方米。著名作家碧野盛赞潜江“是一座绿色的城”。曾获“湖北省一类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等多项殊荣。

经济建设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5.4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14.63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40.73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30.08亿元,增长9.5%。完成各级次财政收入6.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比上年增加81元,增长3.1%。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开放开发方兴未艾。市域内有幸福实业、江钻股份、潜江制药三家上市公司。2002年,全市发展个体工商户3542户,新增从业人员6075人、注册资金6480万元;发展私营企业223户,新增从业人员1392人、注册资金10358万元;个私经济从业人数占全市人口的4%。共完成技改项目47个,完成投资11.3亿元。新引进项目78个,投产48个,项目总投资5.0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2亿元。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亚利、永安、赛特龙等外向型企业出口量增大,全市外贸出口完成24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2万美元,均超过省考核目标任务。 全市现有各类商品市场108个,江汉大市场和建材大市场是中南地区较大的市场。全市在"三沿"地区开办窗口30多个,并先后与德国海登海姆市等国内外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投资环境

潜江,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地上盛产粮油棉,地下富藏油气盐。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商品鱼、速生丰产林、牲猪“四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创汇“七大农业基地”和油气综合开采加工,石油机械制造、盐化工业、石化科研、对外服务“五大工业基地”。地下蕴藏石油 2 亿吨,天然气 9700 多亿立方米,岩盐近 8000 亿吨,为我国“盐都”自贡的 30 倍,卤水 136 亿立方米,富含溴、钾、碘、硼、硅、锶、镍、锰、锂、铯、铷等 18 种可广泛用于电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稀有微量元素,其矿化度均超过国家开采标准。潜江,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东接武汉通黄石,西邻荆州达三峡,北依汉水,南接长江,内河航运四季畅通。 318 国道和宜(昌)黄(石)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潜(江)监(利)和襄(樊)岳(阳)两条二级公路纵贯南北,在流经北境的汉江边建有年吞吐能力达 300 万屯的、红庙两个港口。潜江,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市区主要干道发展到 358 公里,城区主要街道 60 条,联结市区,纵跨南北。市区日供水能力达 27 万吨。居民燃气率达 98.5% ,城乡通电率达 100% 。年供电总量超过 6 亿千瓦时,已开通国际国内程控电话 7 万门。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和具有国际国内联网功能的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全部投入使用。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35% ,面积达 200 公顷的国家级平原人造森林公园座落在市郊,拥有珍稀树种达 275 种,被誉为江汉平原第一座亚热带植物园。潜江,科技智力实力雄厚。有科研机构 31 个,中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中心就座落在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4 万多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 2.1 万人,万人拥有自然科技人员 226 人,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潜江,对外开放方兴未艾。已有“三资”企业近百家,工业产口出口企业 36 家,其中自营进出口企业 9 家,已形成内地有基地、沿海有窗口、境外有市场的“三点一线”格局。全市在“三沿”地区开办窗口 30 多个,先后与德国海登海姆市、辽宁新民市和广东普宁市结为友好城市。潜江,水乡园林独具特色。市区内园林、广华、三个组团呈星座式格局,其间有连接组团的绿色长廊,体现特色的森林公园,装点城市的道路绿化,确保生态的河堤林带。著名作家碧野曾盛赞潜江“这是一座绿色的城”。

旅游资源

潜江主要旅游自然资源有“二园、二湖、一河、一江”。即森林公园、水杉公园、返湾湖、借粮湖、田关河、汉江。

森林公园。位于东城区杨市办事处,占地100公顷,种植大量水杉、池杉、意杨等,是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水杉公园。位于西城区广华办事处,是江汉平原最大的人工水杉林,园内开设多种健身、娱乐项目,是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返湾湖。原为洞庭湖泊的一个支湖,湖泊水面1万亩,是潜江境内最大的自然湖泊。20世纪90年代初,返湾湖开始旅游开发,现已成为颇具水乡情调的休闲度假胜地,湖区有别具水乡特色的餐饮、住宿、游乐等设施。

借粮湖。位于潜江市西北边陲,与荆门、荆州两市接壤,面积5万亩。是一个集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佛教文化、水上世界等为一体的优良旅游资源,现在正在开发中。

田关河旅游风景区。位于田关河排灌站,其过河索道、人工水杉林等构成独特的河滩风景。

汉江民俗风景区。以汉口、红旗两个码头为主,初步形成了以餐饮、休闲为特色的民俗风情区。

潜江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潜江提供了宝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章华台、曹禺著作陈列馆、李汉俊陈列室等。

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曹禺著作陈列馆。位于潜江东城区,展示了一代戏剧大师曹禺的生平史迹。曹禺之墓设在潜江森林公园内。

李汉俊陈列室。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是潜江袁桥人,在袁桥修有李汉俊纪念碑和李汉俊陈列室。

潜江特产:

1.潜半夏:半夏是我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似水半夏。潜江正是我国旱半夏的主要产区。《辞海》在“潜江”这一词条内有“盛产半夏等中药材”语。所以潜江产半夏有“潜半夏”之誉。老一代的中医在处方上写“潜半夏”,犹之乎“贝露”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贝”,“潜半夏”也是名闻遐迩,行销海内外的名贵中草药。

2、二回头:是享誉湖北的著名菜肴,以潜江湖区特产黄蟮作主料,烹制而成。它看上去似冷的,吃进嘴却热乎,入口化渣,余味绵长。最早制作此菜的厨师刘某,见蒸熟的蟮鱼尤其是走油后两头翘起,如前所说的马鞍形,便根据这卷翘状,取名为二回头。某秀才于饱尝美味之后,意犹味尽,便索来纸笔题诗一首:妙哉二回头/香嫩且滑口/游士喜尝新/归去再回头。诗人不仅赋予了佳肴奇特的外形,还赋予了人们爱之深切,进而流连此一美味的意蕴。乾隆皇帝曾经到潜江,偶然吃过一次后,此后又两次回头去老地方吃该菜,这也是“二回头”的一种来历; 3、锅奎:有普通的白锅奎和葱锅奎、鸭子锅奎(又称“冲担锅奎”,两头尖,中间宽,因形似古时挑材用的冲担而得名); 4、煮包子:和一般的包子做法没啥区别,馅可以自选,只是不是蒸出来的,而是放在那种平底锅里煮出来的,现在平底锅里加少许水,在水面上均匀的撒一点面粉,包子在锅里摆放整齐,煮到水干时撒上少许油,再煮干,翻面后再撒一次油,煮好基本就可以出锅了; 5、粉蒸肉:和别省的粉蒸肉用的蒸肉粉不同,也和武汉的不同,使用的细米磨的粉,做法和“沔阳三蒸”中的蒸肉大致相同; 6、馏鱼:选取上等的青鱼或者财鱼等切成片,要用淀粉点汤的,吃起来滑嫩真不错口; 7、曲米茶:不是喝的哟,而是潜江和仙桃、天门部分地区夏天的主食,先将大米焙黄后,照着煮稀饭的程序做即可; 8、水煮财鱼:选汉江产的黑鱼(在湖北称为财鱼)切成片,做法和水煮肉片差不多,很辣的,是潜江红白喜事少不了的主打菜; 9、糍粑、年糕、荷叶子、麻括子、炒米、水麻酥、酥饼……是过年时的节令食品,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做的。 10、油闷大虾、尝香思、火烧粑、枕头粑粑、发糕、油敦子、烧土鸡 潜江的香米 11.、螺蛳 “三月螺蛳四月蚌”,这是潜江的民谚,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江汉平原人吃螺蛳不像外地人那样将其囫囵地炒个半熟不熟,滋滋地吮吸入口,而是先把螺蛳用开清水“濯”过,再用断了半截的纺花锭子或者是一根竹签剔出螺蛳肉,按天(门〕潜(江〕沔(阳〕“三蒸”之一的方法食用。新近又有一种食用方法,即有蚌、腊肉、豆渣粑的所谓“三味火锅”,出人意外地在全市各餐馆遍地开花。

中国古代最老考生102岁参加科举考试

有912万考生参加的2013年全国高考昨天落下帷幕。很多人把今天的高考比作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高考”和“科考”可谓“一字之差,千里谬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如今的高考,无非就是考上“高等学府”深造。古代学生热衷于科举考试。虽然有很多有志之士,但很多都是因为“应试当官”的巨大诱惑。北宋皇帝赵恒曾在他的《励学篇》中直言不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网络图

古代最老的“考生”是几岁?

广东老秀才张煌参加康熙三十八年乡试,享年102岁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视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古代学生寒窗苦读,多是为了“争名夺利”。因此,在“科考”的考场上出现了许多“屡试不爽”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的《金范》。《范进忠居》讲的是公元《儒林外史》年的第三次故事。金范参加了20多次考试,直到54岁才考上,得知这个好消息后欣喜若狂。

虽然范进忠的故事是小说,但反映的情况不是虚构的。在科举史上,像金范这样54岁的人参加考试并不罕见。

谭潜,明末,《枣林杂俎圣集科牍》年,讲述了很多明朝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和董都是资深候选人。荆州公安县人与湖北籍内阁官员张关系甚好。然而,刘著已经参加了36年的考试。66岁时,她在张任主考的那一年中了榜,考上了进士。

与南京大理寺的掌门人董相比,算不上什么大人物。董七十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上的一段趣闻。幸好董活得很长,直到90岁才去世,否则他的名声也就白费了。

古代对考生的年龄没有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非常普遍。清代历史学家王羲之曾随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王羲之32岁时,考上了19年的“第二人第一”,当上了高官。但是王羲之的父亲还是没有通过乡试,后来拄着拐杖参加了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文章《王羲之父岁应考》记载,当时一位与王羲之同年入仕的检察员劝父亲,这么大年纪何必考?老学者严肃地说:“有勇气的人争取名声。”

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学者张煌,创下了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的最高年龄纪录。据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年的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张煌参加乡试时已102岁,有一个曾孙。张煌在玄孙引导带进考场的灯笼上写下“百年观光田”四个大字,并宣称如果这次考不上,105岁也考不上,108岁才能走运。

遗憾的是,像张煌这样的超级状元在清代并不少见。60岁考试中,多达122个地方省份报称70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90岁以上的有92个,已考完三科。

龙皇帝被这些上了年纪的考生感动了,他“把他们都赏赐了”。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他给了老

目前高考考点比较多,可以就近参加考试。古代第一轮科举考试,即“地方考试”,在一个省或一个大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的高职考试,是全国统考,考场设在北京。考生要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参加考试。所以很多考生在京考完试后,“多借方静庙和闲居”,闭门苦读,全身心投入到下一轮的准备和复习中。这种现象在考砸的同学中尤为明显。

网络图

唐生考完试不出京城回家,也称“度夏”。因为要在首都过暑假,所以在考点复习。这种对学习的安排也被称为“暑期班”。据唐代李昭《唐国史补》《休学已晚;实习叫暑期班。”

到了唐代,以夏班为代表的复读之风尤为盛行。暑期的主要作业是“写作文”,创作诗歌。

需要注意的是,古生考后不离京回家是有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乘船,条件差的要步行到北京参加考试。路程不到一个月,很多都要几个月甚至半年。许多考生甚至在地方政府或当地富人的支持下才能成行,因此许多考生干脆不回家,留在首都,从而避免了差旅费和旅行的痛苦,有时间复习。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跑卷”是怎么回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办书”考中进士

唐代,考生考完试不出京。除了“暑期班”复习的需要,还和另一个重要的活动安排有关,那就是“跑论文”。

所谓“上卷”,就是考生搞关系,走后门。具体操作如下:将自己觉得可以卖出去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帧,送给官方权贵和学界名流,以获得这些“贵人”和“名流”的欣赏,并向考官自荐。“跑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成功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贞元十六年考中科举,得益于“行书”。据《唐摭言》年的记载,白居易初来长安科举时,根本没有名气,就拿着自己的诗,找到了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顾匡哈哈大笑,说长安什么都贵,住在里面都不容易,也就是所谓的“长安什么都贵,定居却不容易”。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山火未尽,春风吹又高”这句话时,顾匡立刻改变了主意:“有句话说得好,活在世上很难!“白居易得顾匡美言。

“跑书”其实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作弊腐败行为,但在唐代却非常盛行。一些考得不好或者没有发挥出自己天赋的同学,只要有可能就会想办法“跑书”。

古代高考有“照顾分”吗?

宋太祖先后15次设“专名”,未能通过进士考试,授予学士学位

当然,古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最迫切的就是等待发帖的时间,相当于现代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的时间。

古代科举也有特殊录取和例外录取机制,存在“加分”、“特招”等现象。以宋代为例,参加考试的人之间有“正名”和“专名”之分,有点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名”和“专名”。

网络

所谓“特别戏名”就是特别录取我

乡试之后,要成为贡士和举人也是很难的。当时,陈独秀还没有通过乡试。陈独秀第一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他成功地取得了“秀才”,但当他在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他在孙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由于通过省考的难度较大,历代都对或多或少决心参考这部分而“屡考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托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支持。

据《宋史选举志一》年的记载,北宋开国皇帝在开宝三年“上书礼部读龚氏,赐终尝十五人,中得一百六十人,授学士”。也就是说,连续15次进士考试后,没有一个成功的考生有机会打出“特别名”。其实考生要等这种照顾也不容易。考15次一般要三四十年。当你中了一个特别的进士,至少你已经60多岁了,所以人们把这个“特别的名字”叫做“老榜”。

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社会上对“老学生上榜”的评价更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福建人徐志通过“特名”被授予宋徽宗赵霁崇宁二年进士。参加完御花园琼林苑举行的“闻喜宴”后,大家骑马挂花回住处。路过“”时,别人的红花都被抢走了,许志的花却没人要。徐志摩难过极了,在客栈房间的墙上写了一首诗,自嘲道:“一匹白马的蓝衫老当官,林琼的酒席宽。”没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好,我离开了宫花醒来。"

除了“打专名”的特殊考虑,在古代科举中,当然也不会少花钱“买分数”“买录取通知书”等腐败行为。比如在明代,进入国子监这一最高学府的“例监”,就是交了录取指标的学生。

文章标签: # 荆州 # 潜江 # 发展